美國人不買鞋?台廠生存戰

Nike業績衰退、陸廠低價搶單


鞋業龍頭Nike新財報即將公布,很可能迎來連續第六個季度衰退。台資代工廠如何因應?新品牌On、Hoka快速崛起,能彌補訂單嗎?

文—吳靜芳

九月三十日,全球運動服飾鞋類巨頭品牌Nike即將公布最新一季財報。目前Nike已連五個季度業績衰退,根據標普旗下估值平台Visible Alpha,多半分析師認為,新一季業績也會持續衰退。

去年十月,Nike請來退休的前消費者和市場總裁希爾(Elliott Hill)回鍋擔任CEO,希爾一上任立即啟動新策略「Win Now」,要從產品組合轉型、調整數位與實體銷售策略、品牌再定位等方針多管齊下,力圖改善利潤率,讓業績止跌。

在希爾力挽狂瀾下,分析師認為經過調整陣痛期,下半年Nike有望恢復成長,動能將延續至二○二七年。今年以來,Nike股價挺過對等關稅風暴,截至九月二十四日,股價也從低點漲了超過三成。

但台資製鞋供應鏈,卻不敢太樂觀。


▲運動鞋市場近年來二線品牌推陳出新的力道迅猛,侵吞老大哥Nike的版圖。(Getty Images)

鞋業景氣復甦,還要等兩年

「目前鞋廠產能減退,估計(復甦)還要兩年,」一名鞋材廠老闆直言,即使近年不少台廠代工的新興品牌如On Running、Hoka崛起,或是亞瑟士(Asics)、New Balance等老品牌轉型策略奏效、業績翻紅,「但是他們的量體比不上Nike的減縮。」

「台灣鞋業最大指標還是Nike市佔率,」與Nike、愛迪達等品牌合作多年的鞋機廠鉅鋼機械總經理陳璟浩也直言。

鞋市景氣衰退,在美國尤為明顯。六大上市鞋廠之一的中傑代理發言人陳榮松觀察,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中,衣著服飾數字已躺平很久,「意思是,銷售終端很難賣,終端價格更難漲價,」對等關稅雖略底定,品牌還是不敢太樂觀,也不敢貿然在價格上反映新關稅。

新鞋本就屬非必需品。一旦消費者手頭變緊,這類產品就是優先縮減的開支。

「品牌一定會因應關稅,漸進反映成本,」一名鞋廠高層告訴《天下》,「但他們也預估明年業績會下滑二○%左右。」

鞋廠投資印尼,產能過剩

關稅重拳襲來,消費者手頭又變緊,品牌一方面規劃終端漲價,也要求代工廠吸收。

據了解,老大哥Nike今年雖訂單縮減,報價並沒有變化;然而Puma、愛迪達、Skechers等品牌卻砍得兇,砍價幅度落在五%到一○%。

一名鞋廠高層證實,愛迪達直接砍價六%,要鞋廠和配件廠、原料廠看著辦,自行分配吸收。

「很多陸資廠進來這三個牌子,所以價格變得很卷,」另一名未上市鞋廠高層觀察,不只台商在東南亞擴廠,陸資廠也積極新南向,在柬埔寨和印尼慢慢形成氣候。

印尼有低廉人口紅利,但群島地形也帶來物流挑戰,當地製鞋供應鏈比中國、越南略遜一籌,對鞋廠其實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疫情期間,品牌被南越封城令嚇到,再加上越南招工愈來愈難、關稅戰強化分散產地的重要性,鞋廠因而因應品牌要求,大舉投資印尼。

鞋廠投資印尼集中在中爪哇、西爪哇,去年起產能陸續開出,但今年印尼產能已過剩,有鞋廠增加輪休,也有裁員。今年三月有當地新聞報導鞋廠裁員上千人,Nike代工廠、台資清祿集團就名列其中。

「現在變成客人在挑鞋廠,」一名鞋廠高層向《天下》證實,過剩產能可能讓價格戰愈演愈烈。

這讓不少鞋界人士認為,陸資廠可能在這一波不景氣中,伺機壯大。


▲印尼、印度是近年鞋廠擴產重點區域,又以印尼最為熱鬧。(天下資料)

陸廠低價搶單割喉戰

目前,運動鞋品牌還是Nike最大,市佔近三成,二哥愛迪達大約一成出頭,就算其他品牌崛起,蠶食鯨吞Nike的版圖,他們的市佔率仍只是個位數。

業界都知道,Nike不僅市佔最大、供應鏈認證也最嚴格,但是二線品牌就不一定了。「品牌如果沒有像Nike這麼大,對供應商可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鞋廠高層指出。

台資廠在供應鏈人權、環保等CSR指標,都要經過品牌客戶認證稽核,經營成本擺在那,不會隨意降價;相形之下,陸資廠雖然認證不必然到位,卻比台資廠更願意降價搶單。

品牌還是會找研發能力強的台廠、韓廠生產高階款產品,但是過季款或二線款,可能就轉給陸資廠。陸資廠接到一個程度,也會同時投資研發,讓品牌相信它也有能力做高階款,價格還比較低。

即使陸資廠可能賠本接單,但策略是先爭取到品牌供應鏈的一席之地,再慢慢改善環保、人權等,漸進抬價。

業界人士認為,二線以下品牌若規模不大,不像Nike有足夠專業人才和鞋廠共同開發,又不特別注重運動鞋的機能科技,而是以潮流設計取勝,更有可能願意嘗試給陸資廠訂單。

但台資鞋廠也不是對未來全然悲觀。製鞋自動化設備愈來愈便宜,有望增進毛利率之外,未來鞋廠的遷徙絕不會止於印尼、印度,而是會應品牌要求,在各個主要市場投資短鏈供應。

「目前品牌在選擇短供應鏈的伙伴都是台灣跟韓國為主,」陳璟浩分析,新興品牌壯大到一定程度,也會開始想效仿Nike,指定更好的製造設備,或是和鞋廠更深度合作研發,只要台資廠維持好研發技術能力,這些訂單還是會流回來。


失分太多,Nike要加速追趕

回頭來看全村的希望Nike,除了不景氣,市場究竟發生什麼質變,讓Nike如此苦苦追趕?

鞋類媒體《勘履者》總編鄧君賢分析,以Nike衰退最顯著的跑鞋部門為例,這十幾年幾乎都是Nike、愛迪達在中底泡綿科技的成分或製程上互別苗頭,每四年跟著奧運節奏火力展示。

但是,這幾年如On Running、Hoka等新興品牌在疫後崛起,品牌火力展示的頻率翻了好幾倍,「幾乎是每年牙膏擠得特別大力,」他形容。

像是以越野跑鞋起家的Hoka,產品定位就做得極細、佈局完整。鄧君賢舉例,一個產品線可以有給重度使用者的輕鬆跑鞋,也有火力全開時用的鞋,同個系列卻有不同鞋型。

而在跑鞋市場也成長凶猛的亞瑟士,前幾年一次推出兩款外型差異不大的頂級競速碳板鞋,細分針對步頻、步幅設計,大膽著眼小眾市場的需求。

相比之下,Nike有特色產品、性能也好,但品牌形象就缺了煥然一新的感覺。

「消費者永遠都在找更有趣、更小眾、自己發現的過程,如果領先者沒有端出新的產品,就會苦苦追趕,」鄧君賢觀察,一雙鞋從開發到上市銷售,至少要一年。新執行長策略是否奏效,至少需要兩年時間觀察,「Nike得用雙倍速度追趕。」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5/10月 第833期

本文摘錄自‎

美國人不買鞋?台廠生存戰

天下雜誌

2025/10月 第8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