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新光三越7個月重生全紀錄

吳昕陽:讓每個人都敢做決定


文●蔡茹涵

九月二十七日,因為氣爆案而一度停擺的台中新光三越中港店,終於在閉店七個月後,正式復業。

不只內部近20%營收負成長
台中商圈還頓失55億業績


上午十點,百貨尚未開門,外頭就已經擠滿了迫不及待的消費者。十點半,隨著大門緩緩開啟,櫃哥、櫃姐們列隊鞠躬,激動喊著「歡迎光臨」,更有死忠顧客直呼:「終於有地方可以逛街了!」

事實上,被譽為「百貨店王」的新光三越中港店, 已經連續十四年穩坐全台百貨營收第一。它去年營收二百五十八億元, 約占新光三越總業績二七%,被公認匯集了台中、彰化、南投、苗栗、嘉義等多個縣市的購物人潮。

而「百貨店王」的影響力,更在它停業期間內展露無遺。

先看它的內部衝擊。新光三越副董事長吳昕陽透露,今年上半年,新光三越總體營收約有近二○%的負成長,主因就是中港店關閉,百億業績消失。

但誰也沒想到,它帶給外部商圈的衝擊更劇烈。數據顯示,新光三越中港店今年上半年業績年減七十二億五千萬元,大約只有十七億五千萬元外溢至周圍其他百貨,等於近五十五億元憑空蒸發!就連比鄰而居、同樣主打全年齡層客群的台中遠百,營收也只增加八%左右(見下圖)。


為什麼它的業績和客人,幾乎沒有跑去其他地方?

一、「外縣市會員」的忠誠度更高。天帷企管顧問創辦人林剛羽分析,中港店成為百貨店王的關鍵,正是因為匯集了周遭五個縣市的消費者,「這些人遠道而來,代表多半是目的型消費,而且極有可能都是新光的會員!」

以人性角度來看,當你的點數、優惠、甚至聯名信用卡都綁在同一間百貨,又總是特別驅車前往,往往更容易養出忠誠度。新光三越營業本部長歐陽慧也透露,他們的業績有超過八○%都來自會員。

二、品牌齊全。長達十四年稱霸的紀錄,讓這裡成為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受歡迎的品牌在進駐中部市場時,中港店往往是第一選擇,形成正向循環。也因此,即便停業七個月,所有國際精品專櫃仍全數續約, 沒有任何一家選擇跳槽。

三、高度情感連結。「開幕夠久、市占率夠高的百貨,是會跟消費者的生命記憶綁在一起的,」一名百貨業高層形容,就像巨城之於新竹人、漢神巨蛋之於高雄人,都有情感層面的不可取代性,「當你第一次買面試套裝、第一次約會、第一次慶祝母親節都在這裡,甚至櫃哥、櫃姐都喊得出你的名字,應該就很難適應別家百貨了!」


▲「能在9月底復業,這是非常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新光三越副董事長吳昕陽(左)、執行副總經理吳昕昌(右)兄弟倆異口同聲。新光三越提供

新光三越中港店
成立:2000年
董事長:吳東昇
副董事長:吳昕陽
主要業務:百貨商場
成績單:蟬聯14年全台百貨店王寶座,去年營收258億元,約占新光三越總業績27%

優先處理跟「人」有關的事
推諮商專線、第二賣場


當外界給予中港店高度關注,那麼問題來了——身為當事者, 新光三越自己,又是如何回顧這一段浴火重生的歷程?

「 那天,我是在車上接到通知的。掛掉電話後,我用手機搜尋『台中新光三越』,就看到爆炸的畫面、搶救的畫面,」吳昕陽神色凝重的回憶。兩個小時後,所有一級主管全數搭車抵達台中現場,他們甚至不敢搭高鐵,擔心訊號不穩,因為整趟路途都在開會。

從那天起,他們比照疫情期間的策略,召開「緊急應變會議」,從每天開、隔日開,再逐漸拉長至一週一次,直到九月底才停。各部門主管都得參與,目的在所有資訊、數據、決策都要透明化,所有人方向一致,才能一起往前走。

幾位新光三越的主管都告訴商周, 吳昕陽當時下的指令是:優先處理所有跟「人」有關的事情,再談其他。

人, 指的是員工、受害家屬、專櫃人員與消費者。針對員工,他們當週即上線諮商專線,讓受影響的員工有地方求助;受害家屬部分,吳昕陽也和所有主管分頭進行,連續一週,穿梭在各大醫院和殯儀館之間,正面面對家屬們的情緒與訴求。

至於專櫃人員和消費者,他們在短短兩週內即推出「第二賣場」——顧名思義,就是找到另一個空間,將有意願參與的專櫃人員和商品移轉過去,繼續做生意。

「那幾天,大家都像發瘋一樣的找場地!」歐陽慧回憶,最終才在北、中、南陸續找到六個地點,且維持每個月舉辦兩場的頻率,直到九月份才停。至於業績,她坦言根本不在考量範圍:「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讓專櫃人員至少有底薪可拿,可以維持生活;如果會員真的有購物需求, 也還是有地方可以買。」

搞定了人,接踵而來的,才是各方面的重建與復工業務。來回溝通的單位多不勝數, 包括台中市政府、消防局、勞工局、專業技師公會、保險公司、各品牌廠商、周邊社區居民等。

「 過程很煎熬, 但也有非常、非常多人主動幫忙!」新光三越執行副總經理吳昕昌強調, 例如曾經幫中港店蓋帷幕牆的廠商, 即便已經事隔二十多年了,一看到氣爆的新聞畫面,立刻目測出需要修補的面積範圍、清點倉庫庫存、跨海詢問工廠,「做完這些事情,這位廠商才打來告知:『 需要的話講一聲, 我立刻幫你們備貨!』」

「復業不是慶祝,是要我們更謙卑、更慎重,」吳昕陽坦言,能趕在九月底復業,是非常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他透露,這段期間最困難的事情,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決策,「所以,我把資訊盡量透明化,讓每個人都敢於做決定。這次,我是真的感受到,一群人一起走,反而比較快。」

復業後面臨2大變數:
恐失店王寶座、新百貨威脅


七個月內,新光三越除了修復台中市場,原定要做的各館改裝、以及新開幕的台南小北門店,也都按照原定計畫完成。而中港店復業當天,估計超過五萬人次湧入,更有同業推估,主顧客們的「報復性消費」,極有可能促使當日業績破億。

「搞不好連同業都在祈禱它趕快回來,帶動消費!」一名百貨高層直言,這期間不只商圈受創,一定也牽動當地就業與收入下滑。

一場氣爆,讓百貨店王瞬間停擺。雖然中港店已順利復業,但真正的壓力才開始浮現。吳昕昌預估,若加上去年改裝、導入新品牌後預期的成長幅度,氣爆至今蒸發約百億元營收,眼下僅剩三個月就要結算全年,還得火速迎戰週年慶這場年度硬仗,時間、檔期與業績,都相當緊迫。

而更大的變數在於,今年「店王」 寶座恐怕將落到台北一○一或台中遠百手中。少了冠軍光環的新光三越,如何在短時間內彌補缺口?今年底到明年,台中還有結合巨蛋賽事的漢神洲際百貨、以及超過十萬坪的「D-ONE第一大天地」即將開幕,如何在強敵環伺之下穩住桂冠?這,將是外界檢驗它能否穩居「一哥」的關鍵。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5/10月 第1977期

本文摘錄自‎

台中新光三越7個月重生全紀錄

商業周刊

2025/10月 第19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