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味進軍國際 台灣餐飲出海進行式

手搖啟航,品牌遠征

臺味進軍國際 臺灣餐飲出海進行式


疫後市場重新洗牌,臺灣餐飲品牌卻呈現逆勢成長,並積極布局海外版圖。從手搖飲到牛肉麵、從東南亞到歐美市場,臺灣品牌正以靈活戰略與創新思維,勇闖國際市場開創新局。

文 黃泓嘉 圖 陳素芳

臺灣餐飲業,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集體出航。從街角小吃、連鎖餐館到手搖飲巨頭,品牌不再僅僅滿足內需,而是將視野投向東南亞、美國、日本與歐洲等國際市場。這股浪潮不只是商業版圖的拓展,更是臺灣服務業實力的一次全方位驗證。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ACFPT)理事長吳永強指出:「疫情後,臺灣餐飲業的成長速度驚人,從2018 年的14.2 萬家店面,到2022 年已增至16.4 萬家。」根據經濟部2024 年資料顯示,臺灣餐飲業營收已突破新臺幣兆元大關,且持續攀升。這場量變也促使品牌尋求質變,尤其在供需趨近飽和的市場態勢下,企業亟需找到下一波成長動能。

出海,從選項變成必然;在疫後浪潮與內需飽和的夾擊下,臺灣品牌正集體啟航。吳永強指出,目前已有近200 個臺灣餐飲品牌進駐全球超過50 個國家,其中包含八方雲集、鹿角巷、歇腳亭、鮮芋仙等品牌,展現出臺灣餐飲從「點狀布局」逐步邁向「全球艦隊」趨勢。而伴隨台積電、鴻海等科技業者頻繁登上國際財經版面,「Taiwan」作為品牌標籤的國際辨識度同步提升,也讓餐飲等消費及生活產業迎來空前的國際能見度與市場友善度。


▲臺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ACFPT)理事長吳永強認為,未來幾年將是臺灣餐飲品牌進軍全球的最好時機。

疫後消費變局 轉型思維引領多元策略

疫情重塑全球消費習慣,也使臺灣餐飲業進行深層調整與自我革新。除了數位轉型成為必要命題,包括雲端點餐、外送平臺整合、自動化櫃檯等技術應用逐步成熟,業者在品牌經營邏輯上亦有顯著升級。

吳永強談到:「在歐美市場,消費者習慣將飲料與甜品作為搭配,這對臺灣複合式品牌反而是一大優勢。」觀察國際市場不難發現,從單一品項朝多品項、跨類型組合發展的品牌愈來愈多,臺灣餐飲也不再局限於手搖飲一枝獨秀。

從老虎堂到TEA TOP,近年不少業者嘗試將飲品結合炸雞、甜點,創造出「飲品+副餐」的組合拳策略;而炸雞、火鍋、牛肉麵、鍋貼等更高操作門檻的熱食品項,也在海外站穩腳步。這些趨勢印證臺灣餐飲產品力與營運模型已具備更高的國際適應性。

此外,品牌經營不再單靠感覺與經驗,而是講究MVP(最小可行性產品)模式與「試水溫策略」,例如在東南亞先開第一家、八方雲集以馬祖作為跨境前哨點等做法,品牌拓展海外市場的策略更加多元成熟。


▲在疫後浪潮與內需飽和的夾擊下,臺灣品牌正集體啟航。目前已有近200 個臺灣餐飲品牌進駐全球超過50 個國家,其中包含八方雲集、鹿角巷、歇腳亭、鮮芋仙等品牌。圖 達志影像

多品項出擊 品牌升級轉骨

如果說過去10 年是臺灣手搖飲風靡全球的黃金時期,那麼當前正是「多品項、多模組」餐飲品牌走向世界的時代。吳永強點出:「手搖飲仍是快速拓展的典範,但炸雞、火鍋、甜品等品類也陸續在海外市場開枝散葉。」從飲料、甜品延伸至炸雞、滷味、鍋貼、牛肉麵、火鍋等熱食品類,臺灣餐飲正以更高的技術門檻、更完整的組合架構搶攻國際市場。

品牌在出海策略上亦展現出「雙軌思維」:其一是國際化導向,即維持產品原貌與核心口味,確保品牌識別度;其二是多國化導向,針對不同市場進行口味、菜單、營運模式的在地化調整。兩者並無優劣之分,而是視市場成熟度與消費結構彈性調整。

在智慧餐飲發展方面,部分品牌如歇腳亭與小木屋鬆餅的最新門市,已導入全自動化POS 點餐系統與雲端接單流程,實現僅需3 至5 分鐘即可完成從點餐、製作到出餐流程。這類結合人力優化與空間極小化的「極簡快閃模式」,正成為歐美都會型市場的熱門業態。不僅提升效率,更符合高物價地區對人力資源優化的需求。

臺灣餐飲正從點狀布局邁向「全球艦隊」模式,以更高的技術門檻與更完整的組合架構,全面搶攻國際市場。

國際突圍術 小而靈活的聯盟作戰

在全球餐飲戰場,臺灣面對的不只是東南亞鄰國,更有如韓國CJ 集團、日本SFP 等跨國巨頭。那麼,臺灣有何競爭優勢?吳永強指出:「靈活與快速調整,是臺灣中小型品牌最大的競爭優勢。」與規模龐大的集團相比,臺灣品牌雖無法單打獨鬥,但更能精準迴避硬碰硬,以敏捷經營對應不同市場變化。

臺灣也因擁有完整的食品加工與冷鏈供應鏈網絡,使品牌在複製與擴展過程中成本優勢顯著,從中央廚房模式、預包裝食材到海外冷凍配送,皆能快速應對國際拓點的後勤需求。

目前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擁有超過500 家會員,多數為中小型品牌。為提升這些品牌的出海成功率,協會推動「艦隊模式」,透過組團參展、法規說明會、實地參訪、品牌培訓與海外商機媒合等方式,協助品牌快速建立海外商務網絡。例如:近年與AIT(美國在台協會)合作辦理的「前進美國系列課程」,以及與世界連鎖協會會員國的跨境諮詢機制,皆是提升品牌落地效率的關鍵支撐。

深耕全球市場 從市場拓展到品牌實力

目前,東南亞仍是臺灣品牌的海外啟動首站,地理接近、文化相近、成本較低,是試營運與品牌實驗的理想場域。然而,美國與歐洲則是「品牌深化」的重點戰場。

吳永強提到:「在歐美市場,品牌如果撐得住當地法規與人力成本,幾乎無往不利。」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對於連鎖餐飲加盟體系有一套極為嚴謹的審查標準,許多品牌需花費1 年時間進行籌備、審查與布局。也因此,能在美國市場成功立足的品牌,不僅在技術上已達到一定水準,其品牌認知與文化適應力也已過關。

文化融合在海外經營中至關重要。吳永強以麥當勞在臺灣的轉型為例指出,唯有在地化,品牌才能真正「進入市場」而非僅僅「開店」。臺灣品牌若能在策略上納入當地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不僅提升消費者黏著度,也有助於推升品牌客單價與再訪率。如85°C、牛角等品牌近年亦積極推進在地化產品策略,取得良好迴響。

從永續經營角度來看,ESG 指標也成為國際市場的必修課。品牌若能同步導入ESG 管理與智慧系統,將在未來1 至2 年取得關鍵優勢。例如:減塑包裝、碳足跡揭露、與地方農場合作供應鏈,都是當前企業實踐的重要面向。尤其當AI 與自動化技術日新月異,品牌競爭的焦點將不再只是產品口味,而是營運效率、資源整合與文化連結三者的綜合實力。


▲近年臺灣業者積極跨入海外市場,ACFPT 也與多國接洽如日本、新加坡等國,為臺灣業者提供支持。圖■ ACFPT

全方位升級 品牌艦隊集結前進世界

從一杯手搖飲到一艘品牌艦隊,臺灣餐飲正進行一場深具戰略意義的集體出航。

這場出海革命,不只是地理位置的轉移,更是經營模式、品牌邏輯、供應鏈體系乃至文化理解的全方位升級。從連鎖加盟到智慧廚房,從夜市滷味到北美百貨美食街,臺灣品牌在世界各地的足跡日益密集,意味著「Taiwan Brand」正逐步從製造導向轉型為兼具設計感、文化力與生活品味的國際品牌象徵。

不過,機會與挑戰總是並存。吳永強表示,日前美國總統川普提出的「關稅解放日」政策一度震撼全球供應鏈,也讓原本積極籌備海外拓展的品牌陷入觀望,轉而回頭深耕本土市場,讓「投資臺灣、穩中求進」成為更穩健的創業選項。

但另一方面,美方政策紅利也意外打開了「赴美投資」的戰略縫隙。吳永強補充,協會長期推動品牌國際化,具備豐富的跨境資源與海外媒合經驗,已協助近200 家連鎖企業落地全球近50 國。未來,協會將持續協助有志拓展美國市場的臺灣品牌掌握節點,加速落地布局、強化在美供應鏈抗壓性,在變局中尋找轉機…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雙周刊2025/6月 第668期

本文摘錄自‎

封面故事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5/6月 第6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