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是軟弱的良藥,勇敢是膽怯的妙方
文/謝文憲
從小我就是個膽小的人,害怕游泳、害怕告白、害怕說話、害怕窮困,沒有嘗試過的事物都很膽怯。
在逐漸「累積小成功,創造大成就」的辛酸背後,我有著一套經典哲學:不需凡事追求完美,只要抓住關鍵就好。
大一經濟學裡談到的「機會成本」,是影響慘綠少年走向舞台人生的重要指引。外型並不出眾、沒有女朋友的我,不但沒有自暴自棄,更積極發展天賦:領導與演講。那段日子裡,做了許多嘗試,參選、演說、帶領團隊、活動主持,雖然現在看來有些可笑,卻也為我的職場人生,預先擘劃一條康莊大道。
那時我就知道,抱怨別人長的比你帥是沒有用的,「從哪裡跌到,從隔壁跑道站起來」就對了,大家的時間都一樣,笨蛋才會躊躇不前,浪費生命又一事無成。
這也影響了我的未來人生觀,盡量做到不要花時間抱怨與做不當比較。
職場生活裡,影響我最深的決定是「選擇從事業務工作」。從一個別人拜託我的HR工作,轉換成需要天天拜託別人的工作,把自己徹底丟進需要不斷改變與行動的環境裡。「逃離窮困」成為我的目標,後面有壓力、前面有憧憬,就這樣,我一路向前,縱使前方有阻礙,跌倒再爬起,讓我一路挺進至今。
工作二十六年來,所有指標每年都穩定成長,無論三個業務工作、講師、作家、主持人、創業者,這些工作都有個共同點:只要找到「連貫性的策略思維」,平凡人的成功道理,其實都差不多。
我想特別提提「關鍵變數X」。
四十%的把握,不是要你油箱只加四十%,就想從台北一路開到高雄,而是帶好信用卡或現金,知道哪裡有加油站,加上車況一定要維持不錯,才能確保達成目標,用白話文來說就是「抓大放小」。
我的身體並不如想像中好,也有先天宿疾,年輕時抽菸太多,雪上加霜,幸好十年前懸崖勒馬,此後積極鍛鍊身體,放鬆心情,減少生氣,正常作息,戒菸戒酒,把車況維持好。無論二十六天連戰二十一場整天課,手上握有兩個廣播節目、三個職場專欄、滿手出書邀約、四間公司同時運作、社群活動、媒體通告和產品代言,我都還能游刃有餘,關鍵在於「掌握專業、運用天賦、不斷練習、關鍵變數」這四個超強CPU。
知道自己要什麼,比任何事都重要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他人問你問題時,心中早已有答案?
或是他問你問題時,你明知道他想聽的是A,而你心裡卻覺得B才是對他最好的?
又或是無論你說A與B答案,但他心中根本一點也沒有想A與B,壓根覺得自己的C最好?我不喜歡勸說他人,尤其是十分猶豫的人。
我和顏悅色的回答著他們的問題,一面微笑,一面疑惑,心裡不時想著:「有完沒完阿,想,就來試試看啊,去做,就知道自己可不可以了。」
又或是創業投資,該不該?可不可以?好不好?適不適合?我不是沒耐心,而是覺得跟我談話的人,一點都不認識自己,念了這麼多書,人生選擇卻一竅不通。
對於改變現狀,人人都想,問題是:「你自己怎麼想?」尤其每年一到跨年以後,想一圓大夢的人突然變多,到年底時,繼續許下人生夢想的人,一樣沒少過,但成功者,卻少之又少。
遇到他人的問題,我只想當推手與加速器,我無法成為你心中的砝碼。我無法對你的人生負責,只有你自己可以。
我承認我自己很容易看出別人的問題,但有些話真的不能全盤托出,練習說假話。我還有些朋友是說了真話,不僅友誼沒了,飯錢還要你來付。
上面那些該不該創業、該不該離職的問題,我心中當然都有答案,但問題是:「你的答案呢?」
對方很常是答案明明很明確,但只是要你背書而已,這種事我覺得很危險,一來這是違背良心的說謊,二來我根本無法對他人的人生負責。
例如:該不該離職?要創業還是留在原地?對方只是要我在天平的兩端多加一顆砝碼,讓一邊成定局,讓一邊死了心。
這類諮詢我認為最大的難題就是:「憲哥,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做?」
又來了,我就不是你啊?
好吧,我想一下,想成我是你我會怎麼做?結果想得越多,上面的輪迴就會越陷越深,我乾脆告訴你,我決策的幾個邏輯好了,這樣不僅不會得罪人,也才真正能幫到大家。
1. 先確定你自己的目標,我只能幫你加深力道,或是建議你踩煞車。
2. 選哪一個答案,你未來十年會更有利,你就選那個。
3. 若是真的沒有目標,先去問五個你周遭的好朋友、長官、親人、導師,他們如果都說這不能做,這就真的可以做了。
4. 夠認識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5. 三點不動、一點動,一次改一點,循序漸進,成功機率較大。
6. 不要跟趨勢對作,但人多的地方要小心。
7. 選哪個答案,會感到比較不舒服,那個應該就對了。
希望大家都能過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