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電巴到一座智慧港都
駁二軟體研發中心、橋頭電動車廠到超算中心,電子代工龍頭鴻海,把高雄定位為轉型關鍵基地。透過app與AI平台,整座城市都是實驗場,不只電巴上路,也讓道路更智慧安全。 文—楊孟軒 攝影—王建棟 位於高雄展覽館和旅運中心之間,未來將長出一對雙子星大樓,取代一旁陳舊的八五大樓,成為全新地標。 得標者不是建商,而是將在此打造南台灣總部的鴻海。一五九億的捷運Y15聯開案,樓高四十五與三十二層,將包含辦公室、商場與員工宿舍。(見表) 兩年半前,鴻海宣布在未來三年投資高雄二五○億台幣、創造超過兩千個就業機會,項目包含董事長劉揚偉上任以來強推的電動車與軟體,「高雄的策略是軟體為主,硬體為輔,」他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 新北土城是鴻海做硬體的起家厝,而這座港都,代表的則是全球最大電子代工服務廠的轉身與未來。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曾提到,目前AI正影響各行各業,而像電動車這樣的智慧載具,是最具前瞻性的應用場域。

▲鴻海南台灣總部未來將座落港邊(馬戲團帳篷草原處),成為港都新地標。 鴻海 成立_1974年 董事長_劉揚偉 主要業務_電子產品代工服務 成績單_2024年營收6.86兆、獲利1527.05億 新投資意義 硬體代工大廠轉型,升級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
橋科提早開放,電巴廠將投產 這也正是鴻海選擇的未來賽道。鴻海與高雄的結緣,要從電動巴士說起。 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回憶,二○二○年高雄開始從重工業轉型,希望吸引高附加價值產業,當時鴻海在發展電動車,也在找地建廠,市府主動出擊邀請鴻海進駐。 在高雄和發產業園區,鴻海本就有一塊土地,雙方討論過後,決定開發電動車最關鍵的零組件──電池芯。二二年鴻海電芯廠動工,今年完工試產,中華汽車今年上市的三.五噸智慧電動商用車ET35,就是採用此電池組。 而電動車的組裝與測試基地,則在北高雄。夾在國道一號與高鐵間的橋頭科學園區,現在道路仍在鋪建中,水泥車出入塵土飛揚,打底公共建設的同時,鴻海旗下鴻華先進的兩棟長方形銀白色廠房已幾近完工,初期每年製造五百輛電動巴士。廠房旁一大片草叢地,鴻海也規劃電動乘用車製造產線。 事實上,橋頭科學園區原定今年才會完成建設,「但我們為了鴻海,期程提早開放廠商同步進駐,」羅達生強調。因此鴻華在二四年就動工、趕在今年開始投產,包含鴻華在內的六家廠商,目前已在建廠中。 「鴻海選擇在高雄投資,是希望打造一個完整的電動車產業鏈,」鴻海發言人巫俊毅指出,從上游的電池材料、電芯製造,中游的電巴整車生產,到下游的充電設施、軟體服務,形成高度垂直整合能力的生態系。

▲駁二軟體園區揭牌,劉揚偉(右)帶著高雄市長陳其邁(左)參觀辦公室。(取自鴻海官網)
駁二軟體研發,智慧城市實驗 電動車之後,鴻海把重點放在軟體。緊鄰駁二誠品與電影院的七號倉庫,出現斗大的鴻海標誌。這個已有上百人進駐的團隊,高達六成成員是碩博士學位。 劉揚偉分享,早在十年前他就在高雄帶過軟體團隊,當時替Firefox開發HTML5軟體,但最後客戶終止研發計劃。當時,鴻海必須仰賴客戶的平台,但現在電動車、工廠與智慧城市,都是鴻海自己的平台。 選在高雄,是因為把這裡當成測試基地,多項實驗正在整座城市進行。 例如,高雄人不太喜歡搭公車,可能是站牌資訊過時錯誤、候車亭設計不良和乘車體驗不佳。 鴻海軟體研發處資深處長林旭瑩解釋,團隊先利用AI辨識站牌圖片,盤點資訊正確度,並更新鴻海替交通局打造的「高雄iBus+」app,整合捷運、輕軌、渡輪等轉乘資訊與預約功能,讓使用者能夠客製化介面,也有友善高齡與障礙者的選項。 高雄也是鴻海電動巴士的試驗地,未來,發揮車聯網功能,司機能提前獲得預約訊息,了解哪些站牌會有視障、身障者,提升服務品質。
此外,鴻海將交通局十二萬個路口的事故歷史資料倒進模型,訓練AI平台CityGPT,先選定四十個高風險路口進行分析,給出改善方法。 以苓雅區正言路和建國一路口為例,CityGPT分析四種常見碰撞類型,提供修改號誌秒數、取消停車格、移動停止線和待轉區等詳盡的解決方案。 「鴻海團隊很用心投入智慧交通解決方案,為了專案,找交通專家諮詢、做很多使用者訪談,」高雄市交通局長張淑娟強調,鴻海希望將iBus+打造成超級app(SuperApp),未來把停車資訊與通勤月票整合進app,提供更好的一站式交通運輸服務。
高軟超算中心,台積也加入 鴻海大投資的最後一塊就是算力。早在一七年,鴻海子公司雲高科技,就在這裡打造全台第一座商用超級電腦,曾排名世界第十七名,用於精準醫療與3D渲染技術。 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上,鴻海與輝達宣布要在高雄軟體園區新蓋一座先進超算中心,將搭載一萬顆輝達BlackwellGPU。包含國科會、台積電,都將藉由這座超算中心的算力,來推進研發。 巫俊毅強調,鴻海透過捷運Y15站聯開案在南台灣建立總部,將高階人才留高雄,不須再離鄉工作,會與在地產學界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一年一萬多理工科系畢業生,人還是不夠,」抓住高雄科技投資的機運,羅達生細數著,市府已在蓮池潭附近設立「國家重點領域校際研教園區」,找來清大與陽明交大設立高雄分部,今年開始招生,未來將成為台積、鴻海等高雄在地科技業的人才軍火庫。 因應未來產業競爭,鴻海要從硬體製造,提升成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提供者,而高雄,正是鴻海轉型大夢的起點。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軟體、AI、電動車 鴻海押寶轉型基地
天下雜誌
2025/11月 第835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