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減碳的再生能源政策下 鋼鐵產業的演進發展令人期待
「鋼鐵」是世界上極為重要的工程材料,在人類的歷史演進中,它的發展不僅有高度韌性也更堅固輕巧,從鐵罐、車輛到建築物等食、衣、住、行上皆息息相關。在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中,鋼鐵也發揮極大作用,是地球上回收率最高的金屬廢料,能不斷地來回再生使用。 文﹒李振麟 
▲鋼鐵供應鏈的挑戰。(圖/iStock)
鋼鐵是重要的工業材料之一,從國家的基礎建設,甚至於小到不起眼的螺絲,都對我們生活層面的影響至關重要。鋼材的堅硬物性與持久性,不僅讓商業產品的用途更廣泛與生活化,還可以當廢鐵無限回收與重新煉製。 鋼鐵金屬材料起源於十九世紀的歐洲與北美工業革命時代, 然而在古代的印度以及中國鐵器時代,就已有工匠冶鍊刀劍技術,將其轉化成為生活中所需要的工具及武器。鐵並不是「鋼」,鐵器時代的金屬工人在冶煉過程中,發現了鐵的卓越性質,意外也發現鋼的優越特性,因此將其轉化為工具和刀劍等武器。早期生活中的鋼製品必備器材,如同斧頭、鑿子等製成配件,以增加其生活實用性,儘管鋼鐵的用途是越來越頻繁廣泛,然而煉鋼技術上,仍然是一個緩慢、耗時而且昂貴的演進過程。 冶鐵煉鋼是將鐵與少量的碳,以及其他相關的微量元素混合,經由「軋製」、「退火」以及「塗層」等繁複處理過程,甚至於更進一步的淬火硬化,加工後的鋼材在水或油中快速冷卻,以提高其硬度特質,也就是藉由「淬火硬化」等技術,提煉出各式各樣以及不同用途的鋼材。然後, 這些材料經過「 軋製」、「退火」和「塗層」等處理過程,以穩定其所需要的物性用途,雖然在早期時代,「煉鋼」是一個漫長且辛苦的人工作業過程,然而所生產出來的稀有鋼鐵,仍然受到各界高度重視,塑造出不同演進過程中的鋼鐵產業歷史進程。

▲鐵匠師傅的冶煉技能。(圖/ Fleming College)
鐵匠師傅的冶煉技能 奠定煉鋼技術的發展演進 早期鋼鐵的消費需求,大多來自於戰爭因素,軍隊士兵都希望能擁有堅固耐用的盔甲和武器。然而,鐵並不是「鋼」,某些鐵匠師傅從木炭火中加熱鐵礦石,逐漸提煉出來一種海綿狀鐵塊,然後再慢慢地錘擊鍛造成型。也有鐵匠注意到,當元素材鐵塊長時間放置於木炭爐中,鐵塊本身的物性延展會越來越強,也就是越來越硬,尤其是後續鍛造金屬時,因為材料不斷地反覆「加熱」、「摺疊」與上下「敲打」,金屬材料的基本特質,就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變。 另一方面,也有工匠學會如何透過加熱方式,再使其冷卻以及不斷地回火加工,最終硬化成鋼與降低其脆性。煉鋼技術上,鐵匠師傅各憑其長期以來的煉鋼經驗而為之,鋼鐵不僅擁有時代背景的技術經驗傳承,也有著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潛能動力。 由於鋼鐵物性上,擁有不易分解而易於回收的材料特性,隨著時代演進,各種不同的煉鋼知識,傳播到歐洲和亞洲,鋼鐵製造商不斷地研發新的技術,造就出重量更輕便,以及強度更高的「鍛造鋼」、「合金鋼」,甚至於「低碳鋼」等金屬材料,一個全球性的冶煉製鋼產業順勢展開。 十五世紀時期,鋼鐵產品就已經開始普及化,從大馬士革的劍到日本武士的刀,「鋼鐵」都是那個時代背景中的首選材料。當時的煉鋼廠多數是將熟熱的鐵,分層置入「木炭粉」中並長時間加熱,以增加合金中的碳含量,但是這樣的製作過程,既繁複又耗時。 後來在一九七四年時,來自於英國的亨茨曼,發明了「熔鑄煉鋼」法,這是歐洲史上第一次提煉出來的液態鋼水,藉由耐高溫熱度的「陶罐」來處理,這種耐高溫的熱圓錐形杯狀器皿,也就是所謂的「坩堝」。以「熔鑄」方式來取得其液態鋼水,待冷卻後再創造出物性品質較均勻的「鋼錠」,鋼錠製程的技術產生,就是後來俗稱的「高爐煉鋼」。雖然這樣的冶煉發明,改變了以往的傳統作業模式,但還是無法到達大量生產的目標,而且提煉過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代價也高。

▲坩堝煉鋼。(圖/ Alibaba.com)

▲煉鋼鋼錠。(圖/ iStock)
「坩堝煉鋼技術」改變了傳統提煉 一直到十八世紀時,英國的班傑明‧ 亨茨曼Benjamin,改良了坩堝鋼的煉製方法,達成能夠去除更多雜質,並降低熔鋼過程中的不均勻度。亨茨曼使用「焦炭」來加熱,產生的高熱溫度可以完全融化熟鐵,再製造出物性品質均勻的「鋼錠」。「鋼錠」製程技術產生,改變了以往的傳統作業方式,雖然有了這樣的冶煉發明,但是產能還是無法滿足消費市場期待,而且所花費的成本也高,但是為煉鋼技術開啟了新頁面。 「坩堝煉鋼」技術的出現,激起了歐亞各國技師與學者的熱烈討論,越來越多人前往參觀這樣的新技術。也因此逐漸影響到後續整個歐洲鋼鐵製造業興起,當時擁有豐富的鐵礦石蘊藏量、並且可大量運用於「坩堝」熔鑄生產,以提煉出熟鐵純度的「瑞典」,最具有條件優勢,逐漸成為整個歐洲大陸,優質鋼鐵的主要供應國。
工業革命帶動鋼材品質提升 隨著工業革命興起,大規模工業化逐漸蔓延到整個歐洲,建築與交通運輸,對於金屬的消費需求增加,生活應用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各國間的金屬貿易交流更盛以往。尤其是現代化工業進程下,「鐵路」與「造船業」,對於鋼材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發明家亨利‧科特Henry Cort 發明了兩項新的突破性技術,來滿足這些需求,並且也奠定鋼鐵產業走向現代化基礎。 第一、透過爐中攪拌熔解液來提高生鐵品質,其不僅降低碳含量,也促使鋼材物性更加的具有堅韌脆性。第二、將準備好的熱金屬塊,軋製成為最終產品,比傳統的錘擊更溫和,技術上也增加金屬強度,從此拉開軋製薄板的工藝技術,可後續應用在航運貨輪鐵板的生產。 機械化時代逐漸來臨,改變我們傳統的生活習性, 到一七○ 九年時,亞布拉汗‧ 達比Abraham Darby 使用「 焦炭煉鐵」 技術達到高產量目的, 進而也增加焦炭需求量。後續一七一二年時, 湯瑪斯‧ 紐科門Thomas Newcomen 發明了「蒸汽發動機」的原型機,這項革命性發明,不僅帶動後續的鐵路建造, 也將紡織產業轉向機械化生產。 即使此時鋼鐵金屬品尚未大規模使用,然而工業革命促使各行各業走向機械化發展, 也逐漸蔓延到日本、美洲以及世界各地, 有了機械設備的輔助,鐵匠約翰迪爾 John Deere 因此創造了一種帶有鋼刀片的「鋼犁」,讓更多不起眼的草地,變成可以用來耕種的土壤。

▲工業革命鋼鐵產業興起。(圖/ Endura Steel)

▲鋼犁讓草地變成耕種土壤。(圖/ Metro Parks)
生活應用普及化 鋼材的性能持續提升 工業革命下,煉鋼技術取得更新進展,新技術與基礎設施同步推動鋼鐵的物性需求走向多元化,如何才能得到更有利的鋼材應用,成為每一位鋼鐵製造商所面對的挑戰議題。高爐中的「鐵水」,添加各種不同金屬元素,藉以開發更高性能的合金鋼,以適應現代化生活的變革需求,因此造就許多研發單位成立。如「天然氣」與「石油」產業,便需要更堅固強韌的鋼材,以利於開挖輸送,因此擁有完美無縫的「焊接性能」極為重要,才能確保接縫處沒有弱點洩漏,如今研發上得知,添加錳與其他微量元素,便可滿足其需求,這也就是所謂的「錳鋼」。 二十世紀中葉期間,新的冶煉技術出現,煉鋼生產過程有了「電弧爐」發明,從火焰到電力生產提煉,便可將原本的鍋爐燒煉,成為省時、節能的電力生產方式,有了快速便捷以及低耗能的條件,也就有了廢邊料的再回收利用,工業廢料逐漸成為一種廉價的重要資源,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廢鐵資源」。 除了傳統的製造方式改變,鋼鐵製造商的軋製技術也有所突破,可以製造出鋼板板材,以滿足客戶的產品應用。在融化後的鋼液倒入固定模具中,形成「鑄錠」,然後軋製成薄片或更小的形狀和尺寸。鋼液連續輸送入模具中,形成長條型鋼狀,這些條狀物再從模具中出來,切割成為一塊初級胚狀,也就是「鋼胚」,如此一來,將更容易軋製成為成品和半成品。

▲煉鋼淬火來回用水冷卻退火。(圖/ Azom)

▲煉鋼電弧爐發明。(圖/ Steel Supply LP)
冷熱加工技術 使得材料更薄 「粗胚鑄錠」只是工業煉鋼的第一步驟,鋼鐵的性能上,不僅有化學成分的基本要求, 還需要「加熱」、「冷卻」、「錘擊」和「軋製」等物性承受功能。這些巨大的鑄錠,經過冷熱退火的繁複軋製過程,以形成所需要的形狀和尺寸。如今,煉鋼製造商的生產工藝,已經有能力製作出厚度如同薄紙的箔片。 在機械性能上,經過不斷來回地淬火(快速冷卻)以及回火(淬火後再加熱)過程,則可以得到更精確的機械性能,也就是加熱到800℃左右再緩慢冷卻,此時金屬鋼板本身的晶體構造將被改變,也提升了鋼片的「延展性」與「抗張強度」,讓鋼品更有其「彈性」、「韌度」與「強度」,退火作業使得金屬物性提升,軟化到足以保持相當的硬度,成為製造汽車零件的主要材料。製成的厚鋼材金屬,經過「防鏽」與「防腐」等塗層處理,將更能適應於冷、熱溫差或含有鹽分的海水中,可適用於橋梁、造船和鐵路等工程應用。

▲鋼鐵建設工業材料。(圖/ photoAC)
「鋼鐵」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的工業材料 如今全球鋼鐵廢料回收率已經超過七十%,高達九十七%左右的鋼鐵副產品可再生利用,就如同鋼爐中的爐渣,通常用於生產製造混凝土。如今,現代化的鋼鐵廠,都比以往更加安全、清潔,事故發生率也減少改進中,「鋼鐵金屬」可視為推動工業革命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工業材料。鋼鐵商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揮極大作用,隨著都市化迅速擴張,城市人口密集度越來越高,高樓大廈與捷運交通等基礎設施,對於鋼鐵建材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中,尤其是新興國家的建設與能源探勘,對於鋼鐵建材的需求更不可缺。今日在全球推動綠能碳排政策下,鋼鐵金屬材料,更是「風力發電」與「太陽能」工程建設的主要工業材料,提供了綠能環保技術上所需的硬體設施。 鋼鐵的特性變化多端,不僅擁有「強度」、「延展性」與「韌性」等特質,也擁有「耐火」與「焊接」等物性指標,可以滿足各式民生工業需求。一般常見的鋼鐵防腐方式,則以「鍍鋅」或「鍍錫」在表面,以阻絕氧氣、濕度與金屬面接觸,便可製成我們生活中的鐵罐頭,或者是支撐橋面的防銹鋼桿,鋼鐵如果加上金屬元素「鉻」,便可以形成氧化保護層,也就是力抗腐蝕性的「不鏽鋼」,不僅降低生鏽速度,也帶動很多現代化商品。 近幾年來的綠能環保意識抬頭,為鋼鐵產業帶來許多商機,如離岸風電的再生能源興起,帶動鋼鐵消費需求增加,同樣因為多數風場都位於海邊或架至外海海面上,鋼板的「抗腐蝕」與「焊接性」,就具有高度要求條件。同時,在面臨減碳綠能政策上,煉鋼過程中的碳排放總量,也同樣成為被檢討的對象。 根據「世界能源總署」統計,二○二○年全球鋼鐵的碳排放總量,在減碳需求上,面臨「核心製程」的技術檢討,原傳統的高爐煉鋼製程,必須更換為「電爐煉鋼」。有了電爐煉鋼技術,可以從「煉鋼」執行到「熱軋」,再到最後的「冷軋」一貫作業。目前國際上,所推動的幾項減碳製程方式,如煤炭冶金改成「氫能」,使用「氫氣」技術來還原「鐵礦石」,或是採用「電爐煉鋼」,將廢鐵轉為再生能源材料,重新製程來減少碳排量,達到最終的綠能減碳目的。 目前台灣中鋼是採以「高爐加熱」方式來減少能源消耗,另一項研究方案就是「氫能冶煉」,降低鐵礦砂中的含氧量,自然碳排量也相對減少,在綠能減碳的再生能源政策下,鋼鐵產業已朝正確的道路向前邁進。

▲綠能煉鋼採氫能冶煉技術。(圖/ iStock)

風力發電建材。(圖/ photoAC)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鋼鐵聯盟全球供應鏈的挑戰與機遇
卓越雜誌
2025/4月 第46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