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餵豬,台灣6成菜尾沒處去
文●游羽棠、侯良儒 攝影●郭涵羚 十月最後一週,台中霧峰出現新景點——一座由三百公噸廚餘填平的大坑,在當地民代、網紅的鏡頭下,菜渣、泥狀物、污水橫流,腐臭味彷彿隔著螢幕飄散而出。 十月二十二日,台灣爆發史上第一例本土非洲豬瘟, 農業部旋即在事件爆發後,禁止十五天運送、屠宰豬隻,導致許多餐廳、小吃店因買不到肉,輕則停止部分餐點供應,重則甚至停業,譬如必比登推薦、位於台北大稻埕的賣麵炎仔。 而對於一般民眾,除了買不到溫體豬肉,最大的影響,就是以前你我每天吃完飯、放到塑膠袋回收的廚餘,這十五天必須跟著一般垃圾一起送進焚化爐燃燒。像新北市府在豬瘟爆發隔天,緊急宣導家戶吃剩的熟廚餘,「一律丟垃圾車」。 然而,有些縣市焚化爐不足,垃圾處理捉襟見肘,只能像台中另尋地方暫置。

▲農業部禁止廚餘養豬後,台中霧峰掩埋廚餘去化,但鄰近野生動物出沒的山坡地,旁邊又是水圳,當地民代質疑造成污染,政治風暴持續擴大。
公衛問題延燒成社會問題,是因為爆發第一例非洲豬瘟的養豬場,就是用廚餘餵飼。為避免疫情擴散,農業部宣布禁止屠宰當天,也同步宣布禁止廚餘養豬。而偏偏台灣每天有超過六○%的廚餘,過去都是靠養豬去化、成為豬的主食。 影響所及,十月二十八日,轄內養豬場居全台之冠的雲林縣長張麗善,跳出來建議中央政府,「永久全面禁止廚餘養豬!」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也大聲疾呼,「如果政府又恢復廚餘養豬,我們整個產業絕對會集結,上街頭抗議!」
政府補助鼓勵飼料取代廚餘 用「菜尾」(台語:廚餘)養豬,是台灣養豬業百年來的文化之一,面對來勢洶洶的非洲豬瘟,豬農用廚餘養大「豬仔」的堅持是什麼?改用飼料的挑戰與困難又是什麼?這次豬瘟引爆的廚餘危機,真的能讓台灣全面終結廚餘養豬?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台灣現在仍用廚餘養豬的豬農,其實已明顯減少。七年前,也就是中國爆發非洲豬瘟的當年,全台使用廚餘的養豬場是二千零四十八座,然而截至今年十月,這個數字已下降到四百三十五座。 這背後是農業部主導,同時拿出棒子跟胡蘿蔔,從嚴輔導豬農轉型的七年長征。 時間回到二○一八年,農業部秀出胡蘿蔔,祭出每頭豬( 一次性的)最高二千二百元補助,鼓勵廚餘養豬戶改餵飼料,如果接受補助,養豬戶「 十年內」不得再用廚餘養豬。 同時,使出棍子,仍繼續用廚餘養豬的豬農,被規定須購入數百萬元的加熱設備,以確保廚餘蒸煮時,溫度須達攝氏九十度、時間至少一小時。其實就連台中梧棲那座染疫豬場,也有蒸煮設備,只是缺乏稽核,無從得知是否「真的」蒸煮。 「政府的態度很明顯,就是要禁掉廚餘養豬。」一名從業逾三十年的豬農直言。
黑豬養成特色風味仰賴廚餘 過去,豬農用廚餘養豬的考量是成本,廚餘售價每公斤僅○.一到一元,但飼料的成本卻達十元。然而,在農業部祭出棒子後,豬農若堅持用廚餘,必須花上百萬買設備,與有額外補貼的飼料養豬,成本已近乎相同。 如今,願意投資、承受頻繁稽核, 還堅持使用廚餘養豬者已是相對少數。一八年,使用廚餘養豬的牧場約是整體二八%,二五年驟減至八%。 但其中,有一群專門飼養「黑豬」的豬農,至今仍使用廚餘養豬,背後原因是其飼養的黑豬成長慢,需要營養密度低的食物,才能長出熟成後的美味。 黑豬是台灣特有種,腸道較長,能消化粗食,須花十五個月,才能長到成熟的一百五十公斤。 相對來看,最多農民飼養的白豬,品種來自歐美,是經過精密科技篩選、搭配,產出成長效率最高的品種,這種豬隻的腸道較短,適合精緻飼料,同時也只要六個月、約是黑豬的一半時間不到,就能長成一百二十公斤。 「很多人誤會黑豬吃廚餘,只為了降低成本,」家族傳承三代的黑毛豬農、東寶黑豬肉棧負責人謝旭忠解釋,廚餘營養密度低,能讓他養的六堆黑豬長得慢,熟成後風味有所轉變。「養得夠久,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高,肥肉會脆而不膩。」
長期研究台灣本土黑豬的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志峰證實,黑豬肉出色的風味,有科學實證,售價因此高出白豬兩成,即使飼養期長,豬農也願意投入。 但也因為回本期長,許多飼養黑豬的牧場都是小規模,碰上農政單位持續限縮廚餘養豬空間,它就首當其衝。 七年來,台灣養豬場數量少了將近二五%,而飼養規模小於一百九十九頭豬的牧場整整少了一半,「這段時間很多離牧(畜牧業者領取政府提供的補償金後退場)了,尤其黑豬這塊。」謝旭忠坦言,眼見同業一個個退場,也會心慌,但不想輕言放棄這款美味,就得積極找路走。 他深知,黑豬只吃飼料、未經熟成的風味並不特別,成本卻比較高,絕無競爭力。 在養豬場打滾了一輩子的謝旭忠,決定從頭學起,過去七年,他嘗試改採農業部畜產試驗所開發的低蛋白飼料,再搭配屏東在地的香蕉、麥片等農副產品,調製專屬配方,透過多元的營養來源,提升風味,且能延長飼養時間,目前約九個月養成上市。 「成本比以前高了兩成,但是風味還有進步空間,」他嘆了口氣說。 未來,假如每位豬農都跟謝旭忠一樣,願意改成飼料養豬,台灣就告別廚餘養豬、從此天下太平了嗎?

■ 各界質疑台中霧峰廚餘坑污染後,商周直擊當地業者緊急將廚餘改送進焚化爐。
真相:廚餘去化能力仍不夠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目前的台灣,根本沒有能力承接那麼多的廚餘。 「全台現在只有兩個地方能夠處理廚餘,一個是桃園的生質能中心,另一個是雲林的南亞堆肥廠;至於台中外埔的生質能源廠,只能收『生廚餘』、也就是果皮稻稈,不是收民眾每天剩下的菜尾。」一名廢棄物處理業者向商周分析。 他表示,張麗善之所以呼籲禁止廚餘養豬, 並表示雲林早已完成這一項目標,就是因為在七年前,雲林縣府就委託位於該縣的台塑六輕,由南亞塑膠主導,將縣民每天的廚餘「變」肥料,該公司更在三年前,砸四億元增建第二座廚餘處理廠。 「是人在靠雜食性的豬幫忙(去化廚餘),不是豬硬要吃廚餘的,」陳志峰點出,台灣六成廚餘仰賴豬去化的關鍵。 陳志峰直言,全面禁止廚餘並非防範非洲豬瘟唯一解方,「確實做到九十度以上蒸煮一小時,同時要做好邊境管制,」落實規範才更要緊。 尤其,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也認定,廚餘可用於飼養豬隻,因此目前包括歐盟、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養豬產業,都採取此做法。 其中,長期餵食豬隻廚餘的日本,更是亞洲唯一從未發生過非洲豬瘟的國家。 實際上,對於未來是否持續禁止廚餘養豬,農業部長陳駿季近期也表示:「現在沒有看到非洲豬瘟疫情向外擴散,廚餘只要處理得好,就是很好的飼料。」 廚餘養豬存廢,從養豬實務、廚餘去化到政治問題,待解困境如千絲萬縷。 但,以產業角度,台灣若想重新打響豬肉王國名號,陳志峰提醒,必須參考伊比利豬經驗,靠風味特殊的本土黑豬勝出,「台灣不要去跟白豬拚規格化,拚不過歐美。」 他呼籲,台灣不該因噎廢食,只因廚餘養豬有風險就全盤禁止,「遵循飼養規範去做,廚餘是(豬隻)很好的食物來源,能保住珍貴的黑豬產業,還能解決很多問題。」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非洲豬瘟下「廚餘風暴」怎麼解
商業周刊
2025/11月 第1982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