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催生「三支柱商機」
文●鄭郁萌 攝影●程思迪人需要什麼,才能優雅的老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活力增齡: 一個政策架構(Active ageing : apolicy framework)》 報告, 身體健康、社會參與、生活安全,是高齡生活的三大支柱。 二○二五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當這個社會裡,每五人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 什麼職業,將會是超高齡社會亟需的新職務呢? 人口結構的改變,將是新興行業的誕生起點。既然身體健康、社會參與、生活安全是高齡生活的三大支柱,依據這三項需求,我們找出健身教練、職涯教練、理財顧問三種行業;當他們鎖定壯世代消費者提供服務,成為「熟齡運動教練」、「中場職涯教練」、「退休理財顧問」,服務對象將更精準,也更符合超高齡社會的需求。 他們,更懂中高齡「沒說出口的需求」 這些工作,由四十五歲以上的壯世代來做更適合。為什麼? 「因為他們累積許多經驗與知識,更能懂得年長者的需求,」一○四人力銀行高年級事業處營運總監葉卉婷說:「當社會走向高齡化,市場需求增加也為中高齡顧問,提供了更多機會。」 年輕服務者面對自己沒經歷過的中高齡,可能很難理解比自己年齡多上兩、三輪的消費者想什麼、怕什麼、需要什麼;如果壯世代轉職,選擇從事服務中高齡消費者的行業,因為傾聽、觀察力高,將較容易同理。 譬如在健身教練選擇上,教育部體育署《民眾運動消費支出調查》抽樣訪問便指出,六十歲以上消費者曾反映,因為無法負荷年輕健身教練給予的訓練內容、導致降低參與運動意願。 長者的需求往往不會跟教科書上寫的一模一樣。壯世代善用溝通策略,能懂得中高齡「沒說出口的需求」,尤其是沒有正確解答的人際關係問題,壯世代更懂應對。 轉化服務對象的職涯轉換, 是世界趨勢。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或譯樂齡會)便指出,有些人原來是教導兒童的教師,轉向培訓成人;有些人則從業務員轉變為培訓其他業務員,豐富經歷正是這些專業人士的優勢所在。 除了符合高齡化社會的市場需求,轉職者自己也能藉此達成安全、健康、參與「活躍增齡」的目標。日本高齡社會消費研究權威村田裕之說:「高齡者追求的並非金錢,而是活得有目標,能夠為他人付出,建構一個『被感謝』的人際關係很重要。」 45歲重塑技能,決定15年後生活幸福感 今年商周針對四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台灣民眾所做的「越老越快樂,想告訴四十歲的自己四件事!壯世代人生觀獨家大調查」,也驗證了這個說法。 受調者們都認為「退而不休」將成為人生常態,人生下半場應該要學習從事「對自己有價值、且能工作超過退休年齡」的新工作。 對於壯世代工作者而言,工作能否帶來幸福感,最關鍵的是工作者是否在這項工作能感受到「工作意義」。如果我們從四十五歲,或更早年齡起重塑技能(reskilling),將決定十五年後生活的幸福感。 知名退休理財顧問韋斯・莫斯(Wes Moss)在《你可以更快退休(You Can Retire Sooner Than You Think)》一書中說:以為「退休=不再工作」的人,往往最不快樂;相反的,在退休前確定越多實際目標的人,從第一職涯退休時,生活才會較順利。 無論你是即將四十五歲、或是接近退休年齡的人,不妨思考如何將自己的才能轉型,符合超高齡社會的需求,或許你退休後也能創造下半場人生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