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率達九成,鴻海也是供應商
中華汽車全台首款三.五噸電動貨卡ET35正式量產!商用車霸主不僅做到自主研發、九成供應鏈在地化,還要反攻日本。 文—康瓊之 攝影—王建棟 週五午後,湖口烈日灼人,專門生產貨卡車的中華車新竹廠擠滿人潮。一輛嶄新的ET35小貨車,慢慢駛下生產線。 這不僅是台灣第一款自主研發的三.五噸級電動小貨車,更是中華車近一甲子的歷史性時刻。 從早年依賴三菱授權, 到逐步累積自主開發能力,如今推出ET35,「不只是一台電動貨卡,更是國產化率高達九成、匯聚台灣協力廠的零組件平台,」中華車總經理曾鑫城在ET35下線(上產線)典禮驕傲表示。 這是四十年磨一劍的成果。中華車不只造車,還要帶動供應鏈升級,策略是從最熟悉的商用車領域切入。

小檔案 中華汽車 成立/1969年 總經理/曾鑫城 成績單/2024年營收392億、獲利40億 重點車款/全台首款自研電動貨卡ET35、廂型商用車J Space
六百研發人才,打造立身之本 不同於母廠三菱把重心轉向乘用車,中華車選擇專注商用車。 因為它撐起了台灣經濟奇蹟。 一九八○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成本敏感的中小企業對商用車需求暴增,百利成了許多小企業的生財工具。 「當時福特跟中華在做中型貨卡,但只有中華車排氣量夠大、又物超所值,能滿足我們中小企業主的需求,」新北市的金祥吉機械廠老闆康哲源說。 數十年來,百利、威利再到菱利,不啻是台灣經濟奇蹟背後的默默推手。 商用車對中華車不只是產品線,而是立身之本。 那為何中華車非得自主研發不可?「如果沒有自主研發,汽車供應鏈要怎麼活?」一位中華車董事說,在汽車產業上「根留台灣」是中華車持續思考的方向。 「澳洲已經沒有國產車,大家很擔心台灣會成為下一個澳洲,」他擔憂地說,二○一七年,隨著豐田、福特與本田相繼關廠,澳洲徹底失去國產車。台灣若想要避免步上後塵,就必須強化自主能力。 「中華車研發團隊達六百人,」中華車副總經理楊鴻慶強調。這在台灣車廠中十分罕見,當其他造車廠研發人力不到兩百人,中華車卻能維持同業三倍規模,從上游設計、車型開發到組裝生產,做到整條價值鏈。這樣的研發陣仗,讓中華車硬是闖出自己的路。 這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多年的磨練。
國產率達九成,鴻海也加入 時間拉回一九八八年,中華車發現得利卡(Delica)載重力不足,於是提升一五○公斤,生出台灣第一輛自主研發商用車「威利」。近四十年來累積的經驗,成為今日ET35的基礎。 五年前,中華車認為電動車終將成主流,開始投入ET35前期研究,今年四月首度以透明底盤之姿正式在台北汽配展登場。 中華車開發ET35過程中,因為沒有前例,問題層出不窮,最大挑戰是很多供應鏈業者都是第一次投入電動貨卡。 連與中華車合作超過二十年的堤維西旗下OEM零組件廠儒億科技,也是首次供應電動貨卡車燈,ET35從開發到交車將近四年,「光是在設計、測試、修正之間來回,就花了一年多,」儒億總經理林俊桂指出。 他解釋,因為電動貨卡的車燈不僅體積比乘用車大,外型線條複雜,還採用三色燈殼設計,在塑膠射出成型階段,就必須克服色彩分層、透明度與耐候性的問題,「貨卡行駛環境比乘用車嚴苛,顛簸會更強烈,」堤維西、儒億科技董事長吳國禎說。 國產率超過九成,全車台灣在地供應商數達八十六家,「以一般製造車廠規模來說,六、七十家就很多了,」一位中華車高層說。 ET35的三電系統幾乎全由台灣供應鏈完成。其中,士林電機供應二合一馬達;一體式電池大樑平台、ADAS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與電池組均與鴻海密切合作;一體式電後軸則由協力廠中華台亞提供。 這是台灣汽車供應鏈與資通訊產業的合作成果,也創下台灣中型商用車首次搭載國產ADAS等級Level 2的紀錄。也就是說,車輛可自動控制方向、加速與煞車,例如高速公路自動跟車,保持車道中央,但駕駛仍必須隨時準備接手。
守住商用車,卡位電動化 為何商用車對中華如此關鍵? 「輕型商用車在電商配送需求增加之下,台灣銷售數量不減反增,」曾鑫城解釋,台灣中小企業多,商用車市場規模大,即便台灣汽車登記總數量少於日本,商用車佔比卻相對高。 他分析,台廠最擅長的就是能夠快速因應市場變化,推出符合在地需求產品,包括車輛須具備改裝彈性、高機動性,以及對成本的控制,這些都不是國際車廠開發產品時的優先考量。「我們自己來,才能做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中華車的電動之路,也走了十五年之久。 當電動車尚未成熟,「已經看到未來會走向電動化,」曾鑫城不諱言地指出,國際上開始有減碳與能源轉型討論,中華車從二輪開始做。 中華車協理劉坤一說,從智慧電動機車品牌eMoving開始,團隊實作建立對電動載具的理解,逐步累積電動車核心技術。 二○一八年,中華車推出第一台電動商用車e-Veryca「菱利」,從油車改為電動,獲得中華郵政、FedEx、DHL陸續採用,七年來慢慢磨出自主研發能力。 「這些都是累積的實戰經驗,」楊鴻慶說, 儘管台灣市場規模小, 在電動車發展上較易被侷限,中華車選擇帶著供應鏈一起突破,「否則產業將停滯。」

▲中華車總經理曾鑫城(中)帶著副總楊鴻慶(右)與協理劉坤一(左)等同仁,研發出國產率高達九成的電動貨卡ET35。
反向推薦給母廠,拚日本市場 事實上,外界最好奇的還是,中華車去年受經濟部乘用車國產化新制影響,MG一度停賣後,如何快速回防?曾鑫城說,當時用最快速度盤點零組件與重新訂定策略,「所幸我們早已深耕自主研發多年。」據了解,MG國產化自製率幾乎已達標,只等政府審核通過。 可以清楚看到,中華車已走出跟原本母廠三菱汽車不同的路。兩者逐步形成分工:中華車專注於商用車開發與在地化生產,而非仰賴三菱導入新車款。 中華車目前一方面穩住油車基本盤,另一方面投資電動車,下一步將拓展電動車外銷市場。 曾鑫城也在專訪時透露,今年將去年底登場、自主研發的輕型廂型商用車J Space推薦給三菱,「既然在台灣能賣贏Town Ace,為什麼在日本不行?」曾鑫城自信地說,已經做到少量外銷。 他認為,J Space空間利用效率高、改裝彈性強的設計,很符合日本消費者偏好。目前,雙方也開始基礎調研與成本試算。 不過他直言,若要進軍日本市場,仍有許多地方需要調整。畢竟,日本被視為全球最嚴苛、最挑剔的汽車市場,如果J Space能外銷,對中華車而言,是自主研發、台灣供應鏈成功提升的最好驗證。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MG停賣後,中華車拚電動貨卡
天下雜誌
2025/9月 第831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