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後遺症浮現,「國王的新衣」最令師生反感
108課綱今年9月邁入第七屆,檢討聲浪不斷升高,尤其是學習歷程檔案對升學助益不大,還引來「代寫代做」亂象,被大學教授評為「國王的新衣」,成為師生最反感的教改制度之一。 文/彭杏珠 2月底的週末,台北又迎來新一波寒流,30位來自全台(含離島)的大學、高中生齊聚一堂,上EdYouth(臺灣一滴優教育協會,前身為108課綱倡議計畫)的培訓課程。他們已連續三年發布「108課綱觀察報告」,從學生視角提出對教改的建言。 EdYouth堪稱台灣唯一且知名度最高的立案學生團體,2024年度的報告,鎖定「學習歷程檔案」(以下稱學習檔案)「自主學習」「多元選修」「本土語言」等進行調查。經《遠見雜誌》彙整各方意見後發現,這些正是教育現場亟需解決的課題;其中,最令學生反感與老師質疑的,就是學習檔案。

▲多數高中生學習期間並沒有餘力完成學習檔案,只能在寒暑假趕作業。黃菁慧 攝
學習檔案效益小也沒誘因? 108課綱揭示學習檔案具備「定期檢測自我成長、省思自我」的功能,可讓學生在「個人申請」入學關頭,展現自己的魅力。 然而,EdYouth針對高一至大二學生的調查顯示,僅6.14%認為「檔案對生涯探索有幫助」,毫無幫助者達29.97%,共55.41%表示沒什麼幫助(見表1);另外,只有4.04%認為「學習檔案制度是選擇生涯探索的最大誘因」,卻有65.26%持相反看法(見表2)。 前EdYouth理事長、臺大政治系大三學生李瑞霖連續寫了三年報告,他分享第一線心得,「很多學生很憤怒,甚至以國罵三字經表達強烈不滿,而憤怒的背後,代表的是焦慮慌張與氣餒。」 主因在於資訊的落差,學生無法取得正確訊息與足夠的支持,其次是教育現場的困境無法上達。以花了數千萬元的高中「作伙學」手冊為例,這是教育部委託頂大教授所製作的學習檔案示範教材。但EdYouth的調查即顯示,65.55%的高中生竟然對「作伙學」非常不熟悉(見表3)。 EdYouth訪談學生,他們的反應都很直接,「完全沒聽過。」「那是什麼?第一次知道。」「這是什麼新詞彙?」李瑞霖發現,「學生是陌生、冷感的,與教育部對外的說詞大相逕庭。」就算上網查詢「作伙學」,也不太容易找到,出生南投的他隨機詢問當地高中生,周遭同學竟然都不知道有這本手冊。 「如果將製作精美的『作伙學』,當成申請上傳的學習歷程資料,對我而言絕對是扣分,因為太過花拳繡腿、虛華淺碟,我寧可看學科成績比較扎實,」兩次參與108課綱甄試審查的頂大教授說。 資訊不對稱,更反映在城鄉落差上,「偏鄉學生較難獲得完善輔導,但不能將責任全轉嫁到老師身上,我們要上課又要兼行政工作,還得備課多元選修及輔導製作學習檔案,真的疲於奔命,」一位社區高中校長說:「有位老師忙到忘了提醒上傳截止日,學生傷心到哭泣,這位老師非常內疚自責。」 EdYouth調查顯示,低年級學生的焦慮慌張,來自於不曉得如何製作,也不知道如何統整三年學習成果,以符合志願校系的需求。「上課之餘,要自我探索又要顧學習檔案,感覺蠟燭兩頭燒,時間根本不夠用,」一位高二生歎氣道。 陽明交大電機系教授劉建男以家長身分指出,他看到很多學生像無頭蒼蠅一樣瞎忙,「我很幸運,女兒很自主,也樂於記錄學習過程,但每一科老師都很擔心,也不知道哪個作品可以對接到孩子最終的志願校系,不管必修或選修都要交作業,女兒不斷寫大大小小的報告,事後還要花時間整理包裝,但不是每個學生都這麼獨立啊!」 最氣餒的莫過高中畢業生了。教育部一直倡導學習檔案對升學很重要,鼓勵學生好好準備,大學教授一定要採計(個人申請二階甄試占比50%中,學習檔案依規不得少於20%)。但當學生申請入學,發現根本沒什麼助益時,轉而變成憤怒。

學生忙準備,教授沒時間看 一位高三生說,還好學校有請學長姐分享,「他們說,學習檔案對特殊選才(不看學測成績)幫助比較大,對個人申請入學,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為何學習歷程檔案的意義不大?大學的生源已嚴重匱乏,還陸續傳出退場消息,「我們都要拜託孩子來讀書了,根本不需要二階篩選啊,學習檔案形同虛設,看或不看根本沒差,」一位私校老師無奈說。 中原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黃世旭直指重點,喜歡多元學習、自我探索的學生,可將作品充分反映在學習檔案裡,確實有老師很認真評審打分數,但個人申請入學主要門檻,還是一階的學測成績,且通過一階的學生錄取機會很大,促使評審的實質影響不大,對認真準備的學生也不盡公平。 頂大總能派上用場了吧?實情卻令人吃驚。幾位理工科的教授私下透露,教育部下令要仔細看完學習檔案才能評分,甚至對外說每位老師平均花20分鐘,這並非事實。 理工學院為例,平均每位教授審60至70份,如每份20分鐘,就是20至23小時,相當2.5至2.9個工作天;頂大熱門學系二階還要考試或面試,加上核算成績、校系決議及跑行政流程,僅給老師三至四天時間,既要教學又有行政工作,為保護資料還得到固定房間上網撈資料,「教育部官員親自來審查一次,就知道根本做不到,」一位頂大教授說:「每一份平均審20分鐘的說法很荒謬。」 尤其每份學習檔案都超過百頁、甚至達300多頁,這位教授坦言,實際平均審查時間低於五分鐘。更何況,連頂大一階過篩的學生幾乎都會錄取,熱門學系為精準選才也會額外考試,這才是主宰二階的關鍵,「表示校系寧可相信較有鑑別度的考試成績,導致學習檔案的意義不大,為何不給孩子多點時間學專業科目與適性發展?」 108課綱首屆的學生李瑞霖就身受其害,他認為學習檔案可成為自我探索的工具,但對升學真的沒什麼幫助,他最後是透過分科測驗才考上臺大政治系,「我希望政府不要一直說學習檔案很重要,實情並非如此,完全沒意識到學生的反撲聲浪有多大。」最令他氣憤的是,學習檔案綁定考招,變成資本主義下的商品,很多人藉此招攬生意,「上電商平台打學習歷程檔案六個字,會搜尋到許多代寫服務及營隊,有探索營三、四天,要價近2萬元;整套的學習歷程開價10萬至20萬元,包括小論文、口試等輔導,讓不少高中生感到焦慮。」 日前有知名工程師在臉書自爆,為讓就讀國二的姪女順利進入理想大學,未來高中三年會操刀她的學習檔案,直言這就是「家庭資源優勢」,隨即引發軒然大波,凸顯出代寫的亂象。「教育部是有能力去弭平資訊落差,並停止這個迷思及謬誤,但我很直白地說他們不肯,」李瑞霖感到沮喪。

▲大學、高中生齊聚上EdYouth的培訓課程,他們已連續三年發布「108課綱觀察報告」。黃菁慧 攝
E-day變D-day,造成反效果 偏鄉的孩子更焦慮。馬公高中高三學生鄭雅璟高一就很慌張,當她意外發現EdYouth吸收到很多資訊時,主動申請加入協會,希望能幫助到更多學生。「學習期間根本沒有餘力完成,都是寒暑假才拿筆電狂趕猛寫;甚至有同學因沒有參加營隊而憂慮,擔心寫不出學習檔案,」她說出同儕心聲。 儘管教育部已調整,讓學生可選擇交學習檔案或PDF檔(類似備審資料)。但鄭雅璟說,從申請入學報名到上傳檔案的時間並不多,到底要選哪種方式而陷糾結。重新製作PDF檔,似乎較能完整呈現她高中三年的學習成果,但又沒把握能如期完成。 去年4月30日,中研院特聘研究員朱敬一還為此發文。他以戰爭術語來比擬,學習檔案最大問題,就是將原本活潑多元的E-day生活,變成嚴格僵硬的D-day作戰準備,讓學生失去喘息空間。強制將成績訂為申請入學二階的20%,等於把「考試引導學習」的扭曲強制連結到D-day,加上資料由學校與老師上傳,學生沒有辦法輕鬆學習或參與。
朱敬一在文中直指:許多大學科系都看到問題,決定「不予理會」。他知道一些系所要求面試老師「學習歷程檔案的分數,最高打19、最低打18」(編按:最高20%),強制抹除鑑別力。但高中學生、老師並不確定魔咒取消了,他們還是得面對「已經D-day化」學習檔案的折磨。 臺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張耀文三年前就聯合其他教授投書媒體,他形容「學習檔案綁考招」是教育部的國王新衣,「扭曲高中的適性學習,各校的康樂性社團因此大幅萎縮,甚至形成軍備競賽並拉大城鄉差距,政府必須讓學生知道大學選才的真實情況,盡速修正廢除。」 多數師生都支持不要綁定考招,由大學與學生自主決定。建國中學校長莊智鈞認為,如果學習檔案與原先的設想出現落差,學校要花很多資源,孩子也要花時間準備;且多數大學都用不到,實質意義恐是問號。的確,這是到了重新思考定位的時刻。
明星、偏鄉學校資源不對稱 今年9月邁入第七屆的108課綱,不只學習檔案需要滾動檢討,學生對「多元選修」「自主學習」「本土語言」也抱怨連連。 根據EdYouth的調查顯示,部分高中生對自主學習不滿意,關鍵在老師能否引導,以及學校資源夠不夠?一位頂大教授以自己兩個女兒為例說明,他的大女兒就讀台北明星高中,可以開出18個學群共20幾門多元選修課;就讀社區高中的二女兒僅七、八種選擇,且偏向學科的進階學習,較難多元探索。 「這也不能全怪社區高中,他們不易邀請到大學老師來上課,放大到整個台灣,猜想多數學生都難以隨心所欲選修有興趣的課程吧,」這位教授坦言,自己常到明星高中上課,卻幫不上小女兒學校的忙。 多元選修還得按照教育部的規定開設。私立衛理女中校長徐建國說出老師的心聲,衛理有一門新創的「數學的藝術」,但教育單位一看到數學兩個字,就質疑與學科掛勾而否決,導致老師的壓力都很大。建中的校長莊智鈞也不諱言,新課綱的科目繁多,老師都很疲憊。 知名高中都力有未逮,更遑論其他學校。「學校開不出多元選修課,自主學習的彈性時間,老師就讓我們溫習功課或做學習檔案。當我知道明星高中有大學願意去開課,且有好幾種學群時,我真的很羨慕。」一位離島的高三學生說,他們也很想適性學習、多元探索,現實卻不允許。 一位社區高中校長私下透露,都會區的大學老師,樂於協助明星高中開多元選修課,但偏遠地區根本沒人去,「假設從台北市到金山去上一堂課,就要花掉半天時間,連我都不想去,何況是大學老師。教育部應該多給偏鄉資源,他們真的開不了多元選修課程。」 「我讀北一女時,同學們都說『離開台北市都叫偏鄉』。當時我妹妹就讀社區高中,我很了解城鄉的資源落差有多大,」清大的大二女學生說。 另外,111學年度增設的「本土語言」必修課,也讓師生怨聲載道。「這並非108課綱的內容,是突然強加進來的,每週上課時數固定,只能硬擠出一小時自主學習的彈性時間上,」某社區高中校長苦不堪言,只要有一位學生想選原住民語言,就得請老師授課。 一位高二生不解地說:「我知道老師也很不得已,才會引導學生盡量選閩南語或客家語,哪來那麼多原住民師資;重點是用羅馬拼音學閩南語,根本學不到位,我回家都是說國語,為何要逼學用不到的語言?」 EdYouth連續三年的「108課綱觀察報告」已完整呈現新課綱的各種問題。李瑞霖直指,政府制定錯綜複雜又過於理想的制度,卻忽視教育的主體「學生」,對技職高中的衝擊更大。鑑於每三年就會出現一個新的世代,呼籲教育部能夠聆聽所有學生的聲音,讓每位學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系,並成為理想中的模樣!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學習檔案成了斂財工具?學生怒吼「別綁定考招」
遠見雜誌
2025/4月 第46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