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薪把台灣人才往外推 海外工作人數再創新高

低薪把台灣人才往外推


海外工作人數再創新高


「她在法國認識的台籍留學生,都沒有意願回台灣工作。因為她們認為,多數台灣企業家這20年來,對待員工的程度,跟不上國際水準、不太長進,不論是企業投資、國際化、薪水、工作時數、福利、休假……等。股東權益的占比越來越高,薪資福利及研發行銷投資的比例卻不斷下滑。」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執行秘書葉哲良在2018年結束前的12月初,應邀到法國學研機構參訪返台後,在個人「臉書」貼出這趟旅途過程巧遇台灣旅法青年閒聊的對話內容。

面對英國牛津經濟學院「2021全球人才報告」指出,2021年台灣將面臨全球最大的「人才缺口」,進入最後2年倒數階段,這位從台灣到英國留學,畢業後已在法國工作4年的年輕人,跟葉哲良聊天時單刀直入地問:「這樣的台灣企業為何奢望具有國際視野的台灣員工留在台灣呢?」對照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公布,106年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達73萬6千人,再攀歷史新高,這個大哉問再次凸顯台灣人才「只出不進」,確實已嚴重到足以動搖國本!

低薪悶經濟 百萬人才出走海外

每次看到行政院主計總處定期統計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的結果,104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獵才招聘暨人才經營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忍不住說:「我們的觀察,政府的數據都比較保守,我們估計應該接近1 0 0萬人!台灣勞動人口有1,100萬人,104就有700萬個不重複的會員,而且是以白領為主。從我們的資料庫分析推估,台灣在海外工作的人數遠超過政府公布的數據。台灣的經濟如果持續陷在困境,人才往外走應該會持續成長。」

「主計總處運用國人出入境、勞工保險和全民健保……等資料庫,推估在海外工作人數,但台灣的健保實在很好用,我們所接觸的求職者基本上都不會放棄這些保險,一定會繼續投保。」台灣英特艾倫公司總經理高家涵直言,政府的統計數字恐怕有些失真,「我們近10年送5千多人到海外就業,應該都不在政府的統計數字裡面,因為政府也沒有辦法判斷他到底是出國工作,還是唸書。」原本以引薦台灣人才到新加坡為主要業務的英特艾倫,近幾年快速拓展到越南、柬埔寨和菲律賓,甚至是日韓等國,「我們感受到的是,台灣到海外工作族群正明顯上升。」
台灣英特艾倫總經理高家涵。

儘管主計總處公布數據普遍被認為明顯低估,但人力資源公司經由實務觀察台灣人才到海外工作趨勢,卻與政府最新公布「未滿30歲者到海外工作持續增加」現象不謀而合,尤其是年輕族群南漂到東南亞快速成長。除了新加坡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英語專業能力以外,東南亞很多企業都是從中國大陸轉進,包括中資企業和台商,徵才要求語言還是中文為主。高家涵指出,職缺最多的尤其是客服人才,只要中文流利,態度親切,起薪至少3萬6千元新台幣,對比台灣餐飲服務業,不但辛苦,薪水2萬多、3萬出頭,人才當然往外跑。

薪資負成長 返鄉鮭魚重回大海

「如果是IT(資訊科技)產業,在台灣,大學畢業薪水大概3到4萬之間;到東南亞中資企業起薪是5萬;如果1到2年資歷,起薪可能就是7到10萬。」高家涵舉例,「我這邊有個大學畢業生,不是本科系出身,剛從資策會學習網頁設計結業,中資企業就直接用5萬元起薪要他去;留在台灣,絕不可能拿到這個待遇。」此外,年終還有1到6個月發紅,加上績效獎金。
104資訊科技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

高家涵感慨地說,「低薪真的是把人才往外推,非常、非常大的力量!」2015年,英特艾倫曾推薦高雄某大學幾個大四學生到新加坡實習,每個月實習津貼就有4、5萬元,他們實習1年後回來台灣。「最近我很驚訝地看到他們出現在我們的攬才名單,準備到新加坡工作。我就特地跑到機場找他們,才知道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大學畢業後在當地工作,每個月就是領2萬8,勉強打平生活開銷,所以才在回台灣2年後,決定再到海外工作。」

「就業市場長期低薪是造成台灣人才外流的關鍵因素!」晉麗明表示,主計總處調查統計,全台有300萬人月薪在3萬元以下,占就業人口3成左右;月領3到5萬元的上班族占就業人口5成。為凸顯長期低薪的不合理就業環境,曾有媒體報導形容在台北月領不到5萬的上班族,過的是窮人般的生活。「台灣房價這麼高,物價也高。薪水漲幅跟不上物價波動,薪資就變成負成長。」
政治凌駕經濟 人才轉戰海外拚錢途

晉麗明強調,台灣人才外流是「內有推力,外有拉力」的加乘效應。推力是薪水負成長、工作機會減少;拉力就是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經濟成長,競相高薪挖角。台灣近20年經濟發展就是空轉,政治凌駕經濟,大家都在談政治,經濟發展方向不明確,行動支付就是輸人,AI也沒有領先別人,種種的因素都讓人才覺得與其待在台灣坐吃山空,不如到鄰近國家放手拚搏,說不定有機會闖出一片天。

不過,相對於東南亞新興國家近幾年高薪攬才,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快速邁向高峰後,環保法規漸趨嚴峻,勞工薪資快速成長,除了高階管理與研發人才,在管理團隊與國家戰略產業上找到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已不再像早年動輒以2、3倍,甚至更高薪挖角台灣人才。晉麗明透露,整體而言,台灣人才在中國大陸的平均薪水雖仍有台灣的1.7倍,但很多人現在拿的薪水其實跟在台灣差不多,僅有高階主管可以「加倍領」,有些甚至連返台假和交通補助都取消了,變成在地化的概念。

如果考慮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高房價與物價飛漲,薪資已不再是吸引台灣人才到對岸的主要的誘因,但中國大陸仍是7成社會新鮮人到海外工作的首選。104最新發表的職涯發展調查報告,薪水在上班族選擇工作優先考量因素,已經從過去歷次調查的第1名掉到第3名;發展前景和增加視野分別躍居第1、2名,顯示台灣人才選擇工作不再那麼短視近利的「向錢看齊」。

海外拓展視野 新世代放眼未來

同樣的,選擇到東南亞、尤其是新加坡的南漂族,也是優先考量發展前景和增加視野。高家涵指出,只要你有能力,在新加坡調薪升職的速度快,很多年輕人到新加坡就是為了挑戰快速升遷和加薪。「我在2012年送一個學生到新加坡實習,起薪是3萬6;現在他還在新加坡,不到30歲,薪資已跳到10萬。你想他還會回來台灣嗎?」但高家涵觀察,更多的年輕人到新加坡是為了拓廣視野。「新加坡是亞洲最國際化的國家,很多台灣年輕人選擇到那裡工作,除了藉由職場磨練英文,最主要的目的是開拓國際視野,他們並不是真的想要在新加坡長期就業,而是在那邊拿經驗!」
國內就業市場長期低薪,30歲以下年輕族群到海外工作人數快速增加。

高家涵分析,新加坡是國際人才匯聚的地方,透過和各種族群共事,正好彌補台灣職場最欠缺的國際視野,「現在的年輕人懂得未雨綢繆,思考自己未來到底要做什麼、現在欠缺哪些?到海外工作其實是他們用最省錢的方式去拓展自己的國際觀!」台灣年輕世代正在掀起的海外職場另類留學風潮,目的不是念書,而是在海外職場跟全球精英拚搏,累積國際視野與經驗,為未來開創各種可能。
主計總處調查,台灣人才到海外工作,每5人就有1人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

但離鄉背井到海外打拚,也不見得人人都可以乘風破浪,如願在異鄉施展身手。高家涵坦言,過往幾年,台灣人才到東南亞水土不服的比例很高,「我剛開始做有點灰心,覺得台灣人怎麼會這麼弱。10年前我們送去的人,陣亡率高達60%,因無法融入當地職場文化和風俗民情,在6個月到12個月內離職。但是現在越來越好,陣亡率降到3成左右;到新加坡1年內離職的不到1成,顯示年輕世代對不同文化的接受度與適應力越來越強,視野也跟著開闊起來。」

西進南漂雙重夾擊 人才稀缺倒數計時

面對年輕族群競相出走海外打拚,晉麗明憂心忡忡地說,「這個部分如果不處理,台灣在3、5年後就要承受人才稀缺的苦果。」主計總處統計,106年台灣在海外工作人數不但創歷年新高,未滿30歲的年輕世代和30到49歲的青壯族群合計占比高達68.6%。「人才往外走,代表大家對這個環境沒有信心,覺得留在台灣工作,不但有經濟隱憂,更是職涯規劃絆腳石。因為台灣經濟沒有發展、沒有遠景,擔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是老闆不願意給合理的薪水,只好出走海外。」
政府近幾年積極鼓勵新創產業發展,能否帶領台灣走出經濟低谷,提供年輕人就業願景,成為對抗人才缺口危機的關鍵戰役。

讓晉麗明更焦慮的是,中國大陸很多原本是台商,近幾年因成本考量,競相轉移到東南亞設廠,有些甚至直接結束不做了,台灣人才若不願意跟著台商轉移東南亞,而是帶著更多技術和國際化經驗,反而轉進中國企業;加上東南亞台商和陸資企業加碼招募台灣人才,掀起另一波遷徙速度的 「職人移民潮」,對台灣是更大的危機。「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產業空洞化和人才流失!傳統產業走了,新產業沒有填補進來,人才供輸跟產業發展斷鏈,造成經濟空轉。」面對牛津經濟學院預測的2021年全球最大的「人才缺口」進入倒數計時,行政院提出的攬才、留才和育才政策至今仍無法力挽狂瀾,晉麗明難掩憂心地說,台灣要變成一個荒島嗎?還是變成只剩老人的國家?如果台灣本身的產業變成只有小確幸,這個未來就茲事體大了。

閱讀完整內容
專案經理雜誌 第43期

本文摘錄自‎

低薪把台灣人才往外推 海外工作人數再創新高

專案經理雜誌

2019/2月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