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了解失智症,是預防的第一步
年紀大了,每個人多少都會碰到健忘的狀況,一時想不起事情,或是新的東西不容易記住。例如,「那個人的名字叫什麼?」「這個名詞聽過好幾遍了,卻怎麼也記不起來。」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很丟臉,甚至因此覺得沮喪。其實,有意識的感覺記憶力衰退,是自然老化的變化之一,不必把它想得太嚴重。
可能有人會說,「失智不就是一種容易健忘的病嗎?」確實如此。但是,單純的健忘跟失智症的症狀明顯不同。
一般老化造成的記憶衰退,特徵在於暫時忘記曾經發生的事物或記憶中的一部分,經過旁人提醒或自己會再想起來。例如,很多人都經驗過,一時想不起某個人的名字。這種狀況,一旦有旁人提醒「那是某某先生」,通常很快就可以回憶起來。也就是說,記憶還保存在大腦裡,只是一時無法適當地把它提領出來,這種現象,就是單純的健忘和記憶衰退。
健忘與失智症的區別
老化造成的健忘
• 即使一時忘記,也會再想起來
• 對自己的健忘有自覺
• 經過提醒就能想起
• 對日常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
• 不會惡化或緩慢惡化
失智症
• 完全無法記住新事物
• 連「自己忘記」這件事也無法察覺
• 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
• 造成日常生活的困難
• 持續惡
老化造成的健忘
• 即使一時忘記,也會再想起來
• 對自己的健忘有自覺
• 經過提醒就能想起
• 對日常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
• 不會惡化或緩慢惡化
失智症
• 完全無法記住新事物
• 連「自己忘記」這件事也無法察覺
• 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
• 造成日常生活的困難
• 持續惡
但是,失智症的症狀是「連自己忘記什麼」都想不起來,對經歷過的事情完全沒有印象。例如,才剛吃過晚餐,卻忘了自己已經吃過晚飯了。即使家人提醒,仍然一點印象都沒有。這種情況,因為本人一直深信自己沒有吃,無論旁人再怎麼提醒,也無法接受。
這種情況,不單是暫時忘記,而是「體驗過這件事」的記憶全都憑空消失,可說是失智症的最大特徵。一言以蔽之,單純健忘與失智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你對「忘記」這件事本身是否有印象。
記憶衰退的分別


失智症小常識
認識常見的失智症類型
引起失智症的原因有許多種,日本與台灣失智症患者的常見病因雷同,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型: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
日本失智症患者中,屬於「阿茲海默症」類型的患者約佔一半。它是一種因為大腦神經類澱粉蛋白的沉積,損壞腦細胞,造成腦部萎縮,大腦功能隨之慢慢惡化的疾病。此病的主要症狀是記憶衰退,而且年紀越大,發病的機率越高。
第二常見的類型為「血管型失智症」,主要是因腦中風或腦出血,造成腦的局部性損傷而引起。以往被認為是日本人最常見的失智症,近年因為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日益進步,比例隨之降低。它與阿茲海默症最大的不同在於突發性,也常有沮喪、憂鬱、突然哭泣或發怒等情緒性的症狀。
另外,一種名為「路易氏體」的異常蛋白質,在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內堆積而造成的失智,稱為「路易氏體失智症」。此類比較特殊,常出現幻覺,例如「房間裡面有不認識的小孩子」、「外面有漆黑的動物,所以不敢出門」等,雖然是現實中不存在的物體,病患卻彷彿真實看到。他們常將自己感知到的事物認知為現實,不聽旁人解釋而堅持己見,造成照護上的困難。
此外,還有一種大腦的額葉或顳葉萎縮引發的「額顳葉型失智症」。此類型患者常重複同樣的言語或動作,或是反覆發生順手牽羊等反社會的舉動。這些症狀都是因為無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所引起。
承上所述,失智的原因很多元。有時很難斷言是哪一種原因引起,也有可能因為不同疾病綜合影響而發病。
失智症常見的類型
阿茲海默症

• 樂觀
• 重複問同樣的問題
• 無法辨別人物、時間、場所
• 幻想物品被偷竊
• 海馬迴萎縮
• 緩慢惡化,終致無法自理生活
路易氏體失智症

• 視幻覺
• 類似巴金森氏症(身體僵直、動作緩慢)
• 容易跌倒
• 枕葉血流阻塞
• 高齡者居多
血管型失智症

• 悲觀
• 活動意欲低、不喜歡參與社交活動
• 吞嚥困難、發音困難與步行障礙
• 情緒不穩定
• 前額葉的血流阻塞
• 階段性的惡化
額顳葉型失智症

• 沒有記憶損傷,但會出現語言理解能力喪失症狀
• 飲食嗜好的改變
• 重複同樣行為(順手牽羊、暴力)
• 好發於65歲以前
阿茲海默症

• 樂觀
• 重複問同樣的問題
• 無法辨別人物、時間、場所
• 幻想物品被偷竊
• 海馬迴萎縮
• 緩慢惡化,終致無法自理生活
路易氏體失智症

• 視幻覺
• 類似巴金森氏症(身體僵直、動作緩慢)
• 容易跌倒
• 枕葉血流阻塞
• 高齡者居多
血管型失智症

• 悲觀
• 活動意欲低、不喜歡參與社交活動
• 吞嚥困難、發音困難與步行障礙
• 情緒不穩定
• 前額葉的血流阻塞
• 階段性的惡化
額顳葉型失智症

• 沒有記憶損傷,但會出現語言理解能力喪失症狀
• 飲食嗜好的改變
• 重複同樣行為(順手牽羊、暴力)
• 好發於65歲以前
失智症小常識
預防失智,改變生活習慣與治療並行
失智症的初期症狀,很難由外觀發現,因此非常容易被忽略。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並注意自己的變化,變得非常重要。失智初期最常見的徵兆就是遺忘。例如,平常與家人的對話很正常,生活也能自理,可是就是有一點覺得不對勁……像這樣程度的異狀可能就是警覺失智症的入口。
「我該不會是失智了?」每個人對這樣的念頭都會感到不安。但是,只要在有自覺的階段早期發現,並接受正確的治療,失智症的症狀可獲得控制,日常生活也可以維持正常水準。
最近,日本的醫療機構會以「記憶門診」的名稱,開設專門診治失智的門診。只要感覺到任何一點異狀,建議及早就診接受檢查。
失智症的治療是以「藥物治療」和「復健治療」為主軸。藥物治療,一般使用的是減緩症狀惡化與認知功能障礙的藥物;復健治療,是指進行簡單的運動或運算,以及音樂療法與創作活動,來刺激並活化腦部。
治療並不必侷限於醫院,只要願意用心思,日常生活也有許多方向可以努力。例如,營養均衡、規律進食、適當運動、培養興趣、增加與人交流與充足的睡眠等。
生活習慣一旦獲得改善,失智的風險也隨之降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失智是需要自己與周遭的人共同支持才能達成,建議平日多找機會溝通,讓家人正確了解失智症,一旦有需要,請家人適當地提供協助。
您是否有這些症狀?
如果符合表中4個以上的症狀,建議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 下廚時常常燒乾鍋具
• 下廚時會混淆順序,無法順利完成
• 變得不愛打掃
• 無法正確做垃圾分類
• 總是在尋找東西
• 常常遺失物品
• 覺得動手寫字很麻煩
• 不會算零錢
• 不在意外表穿著
• 對以往有興趣的事物失去熱忱
• 姿勢變得前傾
• 不會扣鈕扣
• 無法轉達留言
• 忘記自己熟悉的路
• 剛剛見過的人立刻忘記
• 忘記熟識的人的名字與長相
• 常常重複同樣的話
• 說話顛三倒四,前因後果不合理
• 話說到一半,忘記要表達的語詞
• 最近才發生的事,特別容易忘記
• 不合意就說粗話或動手打人
• 越來越頑固
• 夜晚起來到處走動
• 整天關在黑暗的房間裡
• 不愛出門
• 經常混淆日期或時間
• 頻尿或漏尿
• 看到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喃喃自語
如果符合表中4個以上的症狀,建議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 下廚時常常燒乾鍋具
• 下廚時會混淆順序,無法順利完成
• 變得不愛打掃
• 無法正確做垃圾分類
• 總是在尋找東西
• 常常遺失物品
• 覺得動手寫字很麻煩
• 不會算零錢
• 不在意外表穿著
• 對以往有興趣的事物失去熱忱
• 姿勢變得前傾
• 不會扣鈕扣
• 無法轉達留言
• 忘記自己熟悉的路
• 剛剛見過的人立刻忘記
• 忘記熟識的人的名字與長相
• 常常重複同樣的話
• 說話顛三倒四,前因後果不合理
• 話說到一半,忘記要表達的語詞
• 最近才發生的事,特別容易忘記
• 不合意就說粗話或動手打人
• 越來越頑固
• 夜晚起來到處走動
• 整天關在黑暗的房間裡
• 不愛出門
• 經常混淆日期或時間
• 頻尿或漏尿
• 看到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喃喃自語
失智症小常識
了解失智症狀,適當對應
失智症的症狀,分為「主要症狀」和「精神行為症狀」兩大類。主要症狀指的是,所有失智症患者必然會出現的症狀,通常因為大腦神經細胞遭到破壞,造成全面性的智能退化。
代表性的主要症狀包括記憶障礙、定向感障礙、失語等。記憶障礙,是指完全無法記憶新的事物,或剛剛才發生的事情,卻完全沒有任何印象。定向感障礙,則是指無法分辨時間、場所等。失語,是指無法想起適當的名詞,而用「這個」、「那個」代替,或需用手勢來輔助才能正確地表達。
另外,失智的主要症狀,往往帶來精神上的不安和混亂,引發種種精神行為症狀。代表性的有不斷走動、坐立不安、焦慮、憂鬱、暴力、言語暴怒,穿衣或個人衛生問題。這些行為對本人而言都有相當的理由,所以不會有特別的病識感。
例如,問半夜突然想出門的長者要去哪裡,他們的理由有時是「必須去車站接媽媽」。這種狀況是因為病患突然回到童年時期,擔心母親晚歸。如果對這種回答採取否定的態度,反而會造成患者情緒失控而發怒。這樣的行為若在日常生活中發生頻率變高,對周圍的人是很大的負擔。
這些精神行為症狀並非必然,有些病患完全不會發生。即使出現這些症狀,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也能有效防止惡化,或由周圍提供適當的協助,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

失智症小常識
小心!生活習慣病 提高失智症風險
日本的失智症患者多半屬於「阿茲海默症」或「血管型失智症」兩種。這兩種病因不只會單獨發生,同時併發的狀況也相當常見。但不管是哪一型的失智,都與生活習慣病有密切的關係。
生活習慣病,指常年持續對健康不好的生活習慣,引發身體的慢性疾病。代表性的生活習慣病有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等。吃太油、太鹹的東西,不只血壓會變高,膽固醇和三甘酸油酯也容易上升。持續放任不管,可能會造成血管堵塞,而血管功能障礙會大大提高罹患血管型失智的可能。
另外,糖尿病已被證實與阿茲海默症有密切的關係。糖尿病是一種血糖不穩定的疾病。糖尿病患者併發失智症時,因為身體無法供給神經細胞適量的糖分,失智症惡化的速度較快,且因為失智常常忘記服藥,糖尿病也容易惡化,兩者惡性循環。

*ß類澱粉蛋白(Amyloid ß -protein,Aß ):在大腦沉積而造成阿茲海默型失智的物質。
三面向改善生活習慣病
<運動>
●每日伸展操
●每日肌力訓練
●手腳多活動
<飲食>
●三餐規律進食
●充分攝取蔬果
●低鹽、低脂
<休息>
●充足睡眠
●作息規律
●找到紓壓方式
危險的生活習慣
吸菸
失智的大敵,會造成腦內血流停滯,提高腦中風與動脈硬化的風險。
喝酒
適量飲酒可促進血液循環,但飲酒過量會讓循環惡化,妨害大腦功能。
<運動>
●每日伸展操
●每日肌力訓練
●手腳多活動
<飲食>
●三餐規律進食
●充分攝取蔬果
●低鹽、低脂
<休息>
●充足睡眠
●作息規律
●找到紓壓方式
危險的生活習慣
吸菸
失智的大敵,會造成腦內血流停滯,提高腦中風與動脈硬化的風險。
喝酒
適量飲酒可促進血液循環,但飲酒過量會讓循環惡化,妨害大腦功能。
失智症照護對策❶
維護病人自尊
失智症雖是一種無法完全治癒的疾病,但可以靠努力延緩病況惡化的速度。
所以,失智症病患不需要感到絕望,只要能儘量延緩病程發展到重度失智的狀態,仍然可以維持一般水準的日常生活。實際上在我的病人當中,患病超過十年仍然健在,並能維持基本居家生活品質的長者不在少數。
失智症對策的主要關鍵在於,家人與周遭親友人的對待方式。應對是否得宜,往往可以左右症狀的發展方向。
長者一旦確診罹患失智症,常給周遭的家人帶來許多的煩惱和痛苦。我特別為平日辛苦扶持失智症者的家人與照護人士,整理了「安心照顧十大原則」。
有人認為失智症者是返老還童,其實不然。雖然記憶層面出現障礙,感情層面仍是成熟的大人。對喜怒哀樂的感受能力並沒有消失。無力完成的事情雖然逐漸增加,但長者仍保有自尊心,用對待孩童般的互動方式並不適宜。
把病患視為一個成熟的大人來對待,維護他們的基本尊嚴,與對待一般健康的人沒有差別。其中,又以給予病患足夠的安心感為首要之計。
安心照顧十大原則
• 給予安心感
• 視為一般人來對待
• 維持自尊
• 失敗不斥責
• 不辱罵或命令
• 不試圖說服
• 過份熱心指導或教育
• 不否定需求
• 指示短而簡潔
• 基本人性尊重…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