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by Dr Sophie Bostock
蘇菲.博斯托克博士

「可以請您提供三個一夜好眠的技巧嗎?大約兩百字左右……」
我心裡一沉。睡眠科學界的每一個人都怕遇到這個問題。不是我們不想幫忙——我們很想。讓更多人知道有根據的睡眠建議一直是我的職志,我通常也盡力配合作答,不論對方希望我提供的是三個、五個或七個技巧,但我總是抓不好字數。真正的問題是:你有睡眠問題的時間越長,泛泛而談的小技巧就對你幫助越少,你也越難解鎖一夜好眠。
睡眠科學不是火箭科學,但睡眠系統也有十分精密的部分。出問題的時間越長,回到正軌就越難。
所以我得承認:米蘭達.里維第一次和我聯絡時(她當時正為《每日電訊報》〔Telegraph〕寫專欄),我不太想接電話。「不會講多久的。」走出圖書館時,我默默對自己說。結果四十五分鐘後,我們還在談。我在停車場已踱了十五圈,心裡念著我的電腦還留在圖書館裡,桌上的(低卡)咖啡一定涼了,我最好趕快回座。
米蘭達和別的記者不一樣。她不只是想知道對付失眠的辦法而已,她真的想徹底了解前因後果。我記得講到一半的時候,她說:「是,我知道這種辦法,但我試過了,不太有用。」
會這樣講的多半不是記者,而是長年睡不好覺的人。我深吸一口氣,開始為研究顯示有效的治療辦法提出華麗的辯護。
如果你曾經年累月與睡眠問題奮戰,每次聽見新「絕招」就忍不住在心裡冷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分辨仙丹和偏方並不容易,遺憾的是:睡眠領域多的是偏方。
也許你拿起這本書時一邊心想:「主題不錯,但幫得了我嗎?」
我沒辦法給你任何保證,但我敢說米蘭達的故事能讓你眼睛一亮,也能讓你學到新的東西。雖然我覺得這本書只要能讓人別走冤枉路,就有一定的意義,但我希望它發揮的作用不僅於此。
失眠是孤獨的,不只是因為眾人皆睡你獨醒,也因為睡眠不足的大腦猶如孤軍。
由於演化的關係,我們的大腦將失去睡眠視為警告訊號。讓我們的祖先徹夜不眠的是獵食者,而不是Netflix,所以缺乏睡眠會讓我們高度警戒。少睡會讓我們對潛在的敵人更敏感(舉例來說,我們會更容易把面無表情當成心懷不軌,也自然而然會想逃避社交環境)。當大腦把注意力轉向自衛,我們也會分散理性決策機制的資源。我們會變得更衝動,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短期來說,這會讓我們意氣用事,長期來看,這會讓我們難以專注、難以學習、難以記憶、難以同理,難以做出理性而細膩的決定。
我們現在知道睡眠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睡不好的人將來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風險,是睡得好的人的兩倍以上。夜裡經常煩惱難眠的人對此或許不感意外,但還是有好消息的:改善睡眠也能改善心理健康。
我和大多數投身睡眠科學的人一樣,是意外踏進這個領域的。我一直想知道怎麼讓人快樂。我想當醫生,因為行醫能助人;而因為我很會考試,我如願進入醫學院,完成學士學業。但四年級時,我們這些醫學生開始接觸真實的人,不快樂的人,可是面對每天掀起的情緒漩渦,我的準備卻不足得可悲。
我也曾因自覺無法負荷而求醫,我也曾像千百萬人一樣拿過抗憂鬱藥處方。我那時二十二歲,談話治療得排到六個月後,而我因為過於擔心洋洋灑灑的副作用,就是不肯借助藥物解決我的職涯困境。我把藥扔了,從學校休學,另尋他途。
我在醫學院裡沒學到多少睡眠的事(雖然我們對睡眠不足都很熟悉,尤其是喝酒引起的那種)。就我記憶所及,我們的課程把身體和大腦分成不同系統:心臟與循環系統、腎臟、肺臟與呼吸道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等。失眠則是和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oea)、猝睡症(narcolepsy)和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一起擠在五十分鐘的課裡。在那堂課上,唯一能引起菜鳥醫學生一丁點興趣的是猝睡症,一種有時挺戲劇化的突發性睡眠症狀。可是在英國,失眠的人大約有百分之十,猝睡症的人則是百分之○.一。
幾年後,我回到學校完成博士學業。我感興趣的還是快樂,所以我決定研究為什麼快樂的人往往比不快樂的人長壽。這個領域叫「心理生物學」(psychobiology),探究的是想法、行為和生理的關連,它對我啟發很大,但我讀醫學院時甚至沒注意到有這個學門。原來,正面情緒(如快樂、滿足)對壓力賀爾蒙、血壓和發炎有直接而可量化的影響。那麼,怎麼做有助於調適心情和增進正面情緒呢?答案是運動、健康飲食,以及最重要的——睡眠。
睡眠讓我們神清氣爽、精神奕奕,它有助於提升專注力、學習新事物和控制體重,也讓我們更能自制,減少患病風險,而且它完全不用錢。雖然我受過基礎醫學訓練,但還是相當驚訝失眠的人竟然高達百分之十——這代表不論在任何時候,十個成人裡至少有一個得不到「睡眠」這種仙丹妙藥。令我更驚訝的是:專家建議的第一線失眠治療其實不是吃藥(至少一開始不是),而是證據顯示有效的非藥物治療——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insomnia)。在這本書裡,你會得到這種療法的更多資訊。
教我這門學問的是牛津大學教授、睡眠科學大師科林.艾斯匹(Colin Espie)。科林曾在英國國民保健體系(NHS)中擔任臨床心理師數十年,後來決心要讓CBTi更加普及,與他先前的一名病人一起創立Sleepio數位計畫8↺。在我自己像傳教一樣地宣傳睡眠的重要性之前,我曾研究睡眠和推廣數位CBTi六年。我從那時開始就一直和個人、公司、健康照顧者、頂尖運動員、軍方和警方合作,協助他們改善睡眠品質和提升表現。我熱愛我的工作,常常覺得它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種。
我之所以花了一些篇幅敘述自己的職涯,是希望能為米蘭達接下來要談的醫學經驗提供一些脈絡。醫學訓練無疑已有所長進,而幸運的是,現在已經更容易在NHS中為心理健康尋求談話治療。然而,許多執業醫師的睡眠科學訓練依舊有限。儘管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人生大事、想法、行為、生理症狀和支持網絡環環相扣,不只影響我們的情緒,也影響我們的睡眠,但很多醫師所受的訓練仍未反映新的知識。
在今天,如果你為了睡眠問題求醫,不論你的全科醫生(GP,general practitioner)多麼天賦異稟、仁心仁術,都很難在平均八分鐘的問診時間裡追根究底,與你完整討論各種可能的原因和治療選項。我們就直說了吧:直接開藥給你快多了。當求診的病人認為自己需要安眠藥,醫師必須有十足決心才能讓他們相信還有別的辦法。
聽米蘭達說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非常開心,原因有三個:
第一,因為我知道不論這個主題多麼沉悶,米蘭達都有本事把它寫得精采好讀。這一定會是一本吸引人的故事。
第二,因為我希望你或你關心的人能在走上同樣的路之前讀到它。每個人都可能遇上失眠的困擾。這本書能讓你更了解相關問題,避免抄捷徑或掉入常見的陷阱。
第三,因為如果你正遭受失眠之苦,我希望這本書能讓你知道自己沒那麼孤獨。你或許覺得全世界沒有人受過和你一樣的考驗——的確沒錯,你的人生經驗是獨一無二的。但我希望這本書能讓你了解:你會有這種感覺是有原因的,但有效的治療方法確實存在,而且,不論問題看起來多糟,還是有希望。
免責聲明
受失眠之苦的成人數以百萬,如果您是其中之一,也為此困擾,請諮詢您的醫師或符合資格的醫療工作者。
作者並非書中討論議題之健康照顧者或專業人士,本書反映的是作者對於這些議題的經驗與見解,作者也參考和詮釋了其他人的看法。本書無法提供診斷或治療任何醫療問題之用,亦不應做此用途。讀者需自行判斷書中觀點和資訊,如有應用需自負風險。
閱讀完整內容受失眠之苦的成人數以百萬,如果您是其中之一,也為此困擾,請諮詢您的醫師或符合資格的醫療工作者。
作者並非書中討論議題之健康照顧者或專業人士,本書反映的是作者對於這些議題的經驗與見解,作者也參考和詮釋了其他人的看法。本書無法提供診斷或治療任何醫療問題之用,亦不應做此用途。讀者需自行判斷書中觀點和資訊,如有應用需自負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