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麼職位容易出現精神變態?
2022年5月10日特斯拉的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所舉辦的汽車峰會上宣布,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將擴大產能,因為當時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趨緩,因此他告訴媒體中國政府即將讓疫情解封,然而在整個訪談過程中,他最為人詬病的話語是他指稱中國的工人「超勤勞」、「總是工作到凌晨3點,讓他大感佩服」。
馬斯克會作此發言並非毫無來由,他是想藉此狠批美國人對工作的態度,因為他們總是能閃就閃,懶惰成性。
上述言論想必會引發大眾的議論,視馬斯克為眾人口中的「慣老闆」,以員工的血汗作為自己成功的墊腳石,說難聽點就是把他人的痛苦當有趣,藉著壓榨勞工增加自己的獲利與競爭力。
像馬斯克這樣的人多嗎?有部分學者特別針對這些占據公司高階層職位的人做研究,並為其創造了一個專有名詞叫做「企業精神變態者(corporate psychopath)」,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的副教授克萊夫.博迪(Clive Buddy),他從2005年開始,就一直在研究這些他稱為「有毒的精神病態管理者」所造成的影響,並在2015年於《商業倫理雜誌》(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寫到:
「這些人被認為是『高度工作為導向』,不過卻無情、不道德,而且是剝削員工的人。」
雖然沒有辦法可以正確估計,在每家公司的領導高層裡有多少這樣的人存在,但還是有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嘗試。聖地牙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University of San Diego School of Business)供應鏈管理教授西蒙.克魯姆(Simon Croom)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於其研究裡,一些企業高階領導人中,大約有12%具有這種變態的人格傾向,而另外一位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黑爾(Robert Hare,黑爾精神病檢查表的發明者)也附和了這項說法,雖然他提出的數值較低,但也有3.5%左右。
這些所謂企業精神變態者的人格特徵是雖然他們在工作上相當積極,但經常欺負他人、製造衝突或打消下屬的想法,甚至慫恿他人也這麼做。2015年學者史蒂文.阿佩爾鮑姆(Steven Appelbaum)在他所做的研究報告中估算指出,不正常的工作場所行為導致商業組織損失了超過數十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皆肇因於領導職位上的企業者心理有問題。
一群心理學家甚至對企業心理變態者會帶來的危險性舉出一個有意思的案例,他們認為引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部分原因得歸咎於某些人的行為,雖然他們沒有指名道姓是哪些人,但大家心知肚明。
把一切歸罪於企業高層領導者的心理不太正常自然有些危言聳聽,畢竟在上述學者的研究中,這些人只占了一小部分,否則我們目前所處的社會大概已經亂成一團了。但不容否認的是,確實有許多成功的企業領導人在精神層面上的表現超乎正常人。
02 肉毒桿菌讓人中毒,卻可以美容
經常從新聞報導中聽到外國人對於臺灣的兩種食物不敢恭維且無法接受,第一種是臭豆腐,第二種就是沾滿花生粉與香菜的豬血糕。儘管東西方飲食文化大不同,但事實上,西方食物裡有兩種與我們的臭豆腐和豬血糕可謂異曲同工。我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外國朋友們,你們的藍起司(blue cheese)就是臭豆腐,而豬血糕可是比歐洲的血腸好吃太多了。
不管是臭豆腐或豬血糕,藍起司還是血腸,基本上都是古代人們「惜食」的產物。在物資貧乏的年代,吃不完的食物扔了可惜,因此往往研發出另一種作法來增添食物的豐富度與營養。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談到血腸與美容的關係,但無關乎裡頭的成分,我要說的是因為製作血腸,而意外造就了今日幫助許多女性快速達到美容效果的醫療聖品。
我第一次吃到血腸是在蘇格蘭,它的作法是在腸衣裡頭塞入豬血或牛血,以及些許肉末和穀物,又稱為黑布丁。這種食物在歐洲其他國家也很普遍,不同處在於內容物除了動物的血相同以外,其他的成分則各顯神通;但是因為它的製作方法有問題,所以常在中古時代造成食物中毒,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肉毒桿菌中毒(botulism)」。
歷史上公認最早的食源性肉毒桿菌中毒事件發生於18世紀的德國符騰堡(Württemberg),當時很多人因為食用血腸而死亡,地區醫務官賈斯汀.克納(Justinus Kerner) 對於病患的中毒症狀有完整的記錄與描述,情狀與今日的肉毒桿菌中毒雷同。儘管當時細菌學這門學科尚未問世,但他已經猜到可能是某種生物毒素所造成。
至於肉毒桿菌的發現則在1897年的比利時,一群在喪禮上演奏的樂手,在吃了喪家準備的除穢餐裡的火腿後,紛紛病倒。有人把火腿送至細菌學教授埃爾門根(Van Ermengem)那裡化驗,這種細菌終於被發現。不過一直要等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科學家才對其進行分離純化,並逐步發現它所產生的毒素具有麻痺效果,甚至有機會作為生化武器使用。
1970年代美國眼科醫生艾倫.史考特(Alan Scott)率先致力於研究以這種毒素作為治療眼部損傷的可行性,包括視網膜手術後的眼部肌肉修復,以及斜視矯治等,都獲得了一定的療效。其他科的醫師也追隨其腳步,利用局部注射來治療牙關緊閉或偏頭痛等症狀。史考特研發的藥物最終由美國FDA批准上市,於1991年正式命名為保妥適(BOTOX)。
話說到這裡,相信你不難猜到我接下來為什麼會談到美容這個主題,因著保妥適的運用愈來愈廣泛,醫師們對於這種毒素的使用也愈臻純熟,既然它能夠治療眼瞼痙攣,或許也可試試它能否讓臉部肌膚變得緊實。美國FDA在審核相關的研究之後,於2002年批准保妥適用於治療皺眉紋、魚尾紋和抬頭紋。
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在替肉毒桿菌局部注射做醫美推廣,而是想傳達我一直在強調的重要概念,對於無法處理的意外事件,通常醫生不會舉雙手投降。他們會替生命找出路,只不過這些路和當初預想的可能不太一樣。
03 木乃伊的詛咒!考古學家探埃及古墓後高燒不止
自1972年起,位於波蘭第二大城克拉科夫(Kraków)的瓦維爾大教堂(Wawel Cathedral)開始著手整修聖十字禮拜堂,為此,1973年5月,克拉科夫大主教Karol Wojtyla(卡羅爾.沃伊蒂瓦,即日後的教宗約翰保羅二世)不得不開啟安置於建築體中,15世紀雅蓋隆王朝(Jagiellon Dynasty)的卡西米爾四世(Casimir IV)及其愛妻伊麗莎白的陵墓。
重建工作是一支由12名專家組成的團隊所主導。他們最初的目標是檢查墓穴中的物品,以評估翻新墓穴的最佳方式。陵寢開啟後,專家們發現已腐爛的木棺和這對愛侶的遺體。工作進行的非常順利,同年的9月8日,他們在教堂裡重新被安葬。
始料未及的是不幸竟在接下來的兩年內陸續發生。當初打開棺木的12名專家裡,有10人接連被死神帶走。尤其在1978年沃伊蒂拉主教繼任成為新任教宗後,名為「雅蓋隆詛咒(Jagiellonian curse)」的傳言便開始不脛而走,全球媒體因而把這個事件和「木乃伊詛咒」連結在一起。
所謂「木乃伊詛咒」是指1923年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一行人在進入埃及的傳奇統治者,法老圖坦卡門的墓室(Tomb of Tutankhamun)後幾個月內,部分率先進入墓室的工作人員陸續死於心臟病發或肺炎,媒體為這些人的死亡下了一個危言聳聽的標題,將他們的死歸因於木乃伊的詛咒,接下來的幾十年內,這件事便成了科學界爭論不休的議題。
拜近代微生物學的進步,前述因整修卡西米爾四世夫妻陵墓而身亡的專家們其致命原因,終於在波蘭微生物學家博萊斯瓦夫.斯米克(Bolesław Smyk)的努力下找到了可能的答案。在陵墓中發現了大量的曲黴菌(Aspergillosis),它會引發的感染症狀因人而異,一般性的症狀是呼吸道發炎,然而這種真菌會附著在人的肺部生長,甚至擴散到全身,當人體的免疫力低下時,就會發生嚴重的感染甚至死亡。1988年法國巴黎生態實驗室的研究員西爾萬.甘登(Sylvain Gandon)指出,這種真菌的孢子可以休眠長達數百年仍保有感染效力。
一位名為薛瑞福(Sherif)的研究人員在2003年的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中的回信呼應了前述論點。當初首批進入圖坦卡門陵墓的人之一的卡納文勳爵(Lord Carnarvon),在大約5個月後因肺炎辭世。他發病時鼻子和眼睛都有疼痛感,這種病況描述與曲黴菌鼻竇炎局部侵襲到眼眶的病徵相類似,為什麼他會如此容易受到有毒黴菌的感染呢?原因是他在1901年發生車禍後,體力與免疫力每況愈下,並曾多次發生肺部的感染,因此當他進入塵封多年的陵墓時,自然易受曲黴菌的毒害。
故事就此結束了嗎?並沒有。如我之前所言,那之後科學界仍為此爭論不休。理由何在呢?應該是肇始於2002年,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馬克.尼爾森(Mark Nelson)教授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闡述他分析後發現,在圖坦卡門陵墓首次開放參觀期間,25位可能也受到詛咒的參訪人中,其壽命並不比當時同行到埃及旅遊,但沒有遊覽該陵寢的對照組19人來得短。
04 睡不好與吃垃圾食物有關
工商業發達的社會雖然增加了人類生活上的舒適度,但太過便利的生活方式連帶地使我們的飲食開始跟著變化,為了讓消費者的食慾能夠迅速得到滿足,以應付繁忙日常的加工產品也應運而生。可是它們的成分通常是高糖、高脂肪,美其名是不健康的食物,實事求是的說法則是「垃圾食物(Junk Food)」。
很多研究已經指出垃圾食物會影響身體的代謝,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肥胖、糖尿病與高血脂症,原因是腸道吸收多餘的養分並堆積在體內的緣故,換句話說,也是另一種程度的「營養不良」。
不過2023年有一篇研究從不同的觀點出發,試圖找出垃圾食物為何會影響人體健康的另一種可能原因。
主持研究的是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學者喬納森.塞德內斯(Jonathan Cedernaes),他找了15位平均年齡23歲的男性測試了垃圾食物對睡眠的影響。
這裡大概解說一下睡眠時的腦波變化。當我們清醒時,占主導地位的是高頻腦電波稱為β波,入睡時,大腦的電氣活動會減慢,逐漸被低頻的δ波所取代,而當身體到達最深層的睡眠時,腦內的電氣活動會含有最高比例的δ波;根據長期研究顯示,處於此階段的身體恢復性最佳。
塞德內斯讓上述的男性隨機分配接受高脂肪、高糖的飲食,抑或是低脂肪、低糖飲食,為期一周,然後讓他們戴著腦電波測量帽在實驗室睡一晚,記錄他們大腦的電氣活動,休息幾個星期後,再將這些人的飲食互換。
所有人的食物皆由實驗者提供,而且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食用,有趣的是雖然他們的飲食內容不一樣,但塞德內斯找人設計出的菜單讓兩邊的卡路里幾乎相同。
實驗的結果顯示,不管吃什麼食物,這15個人的睡眠時間變化不大,而且他們自認睡眠質量也沒有什麼改變。值得玩味的地方來了,這群受試者被分配攝取垃圾食物期間,有11位睡眠時的δ波比例明顯減少,被代表腦部活動高頻的β波所取代,這表示不健康的飲食會導致較淺的深度睡眠。歷來的醫學研究顯示,年齡的增長與失眠的情況成正比,睡眠好不好與身體健不健康也是如此。
塞德內斯也坦承,目前的研究尚無法得知不健康的飲食對睡眠的影響持續性有多長?而且實驗的對象並未包括女性,尤其不知道這些不健康的飲食中,哪種物質是惡化深度睡眠的元兇。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他所設計的菜單裡,影響睡眠品質的食物含有較高比例的飽和脂肪及糖分,再者,膳食纖維的比例也比較少。
雖然參與這項實驗的人數很少,但我個人認為塞德內斯開啟了另一個研究領域,或許自我們開始攝取這些垃圾食物起,身形雖然還沒變肥胖,代謝也沒到改變的程度,但健康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被它們給蠶食了… 閱讀完整內容
書摘精選 > 怪奇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