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飲茶歷史

在早期的幾個世紀裡,茶飲總是被當成藥物服用,而倡導飲茶的中國人和日本人將其視為所有人類病痛的治療藥物。

關於茶在社交方面的介紹,本章將回顧中國人從西南邊境山區部落習得茶飲使用一事。這些部落土著偶爾會在置於戶外火堆上的鐵鍋裡,滾煮野生茶樹未加工的綠色葉片,製成一種飲品。這是後來中國人和日本人所發展出的精緻優雅社會-宗教儀式最早且粗陋的起點。然而,在早期的幾個世紀裡,茶飲總是被當成藥物服用,而倡導飲茶的中國人和日本人將其視為所有人類病痛的治療藥物。

到了陸羽的時代,也就是西元760年至780年,中國人已經發展出嚴格的飲茶規則,使得其中指定的二十四件茶具成為所有上流社會家庭的必備器物。整組用來研磨、浸泡和上茶的工具,是由藝術家和技藝嫻熟的工匠製作出來的。在未使用時,它們會被存放在專門為茶具製作的精巧櫥櫃中,成為這個家庭社會地位的憑證。

在過去,指揮主持茶湯的招待,曾是一家之主的特權和責任。家中的妻子或其他家庭成員都無法覬覦這項榮譽。僕役為男主人送上烤過的茶葉球後,男主人會將茶葉球磨成粉;接著,僕人會遞上一壺滾水,再由男主人將水倒進裡面裝了茶葉粉末的壺嘴修長、形似酒罈的高挑茶壺內。在壺中水經過泡製之後,男主人會將冒著熱氣的水倒進以高嶺土製成的杯子內。(註:為便於區分,以「茶湯」指稱浸泡茶葉後的液體。)

飲茶在日本達到最高境界,首位偉大的茶道大師村田珠光,在前任幕府將軍足利義政的贊助下,編纂了茶道的規則;這位將軍在充滿變故的後半人生裡,專心致力於茶道哲學思考。日本茶道中準備茶湯的方法,是從宋朝時期的一種中國習俗衍生而來的,包括將茶葉磨成細粉、加入滾水,以及用竹製攪拌器將茶湯打出泡沫。

在茶道演進為一種社會宗教儀式的同時,所有上流階層都在孜孜不倦地模仿中國社交茶藝儀式,培養喝茶的社交技巧。茶在日本一開始是做為藥用飲料,被僧侶和一般人視為一種神聖的藥物,也成為所有場合中最受歡迎和最具社交正確性的飲料。

西元1637年,在波斯的荷蘭大使館擔任秘書的奧利留斯(Olearius)發現,波斯人和「印度人」會大量飲用中國茶。他寫道,波斯人會將茶煮沸,直到顏色變黑並發苦;但印度人會將茶葉放進精美的銅製或陶製茶壺中,在沸騰的水裡浸泡。

第一批歐洲的飲茶人士,是在十六世紀時前往中國和日本的耶穌會修士,他們從那些國家的人民身上學會喝茶和其他風俗習慣。十七世紀初,海牙幾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尊貴顧客,將飲茶當作一種充滿異國情調且昂貴的新奇事物引進早朝中。到了西元1635年,茶成為荷蘭宮廷中流行的飲料。等到了十七世紀中葉,英國的大人物們偶爾會飲用「中國飲料」,把它當作萬靈丹,或是用來招待某些大公顯貴。1680年,荷蘭所有的家庭主婦都在家中設有茶室,好讓她在此處為訪客供應茶湯和糕餅。


▲早期繪有茶的守護聖者達摩畫像的東方便攜式茶具
A-B-茶具組,設計成能讓僕役用一根桿子搬運,x、w、v-盛放茶具的木製箱子(1-6);以及煤炭、燃料、碟子,還有和茶一起送上的食物;T-裝新鮮水的容器;q-可放進鑄鐵鍋(P)的炭盆。茶壺(6)裝在燒水壺的孔洞中(1)。L是一塊側板。翻攝自西元1692年肯普弗(Kaempfer)的畫作。

西元1661年,查理二世那位愛喝茶的皇后,布拉干薩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Braganza)公主來到英國後,飲茶在英國宮廷的核心社交圈成為風尚。差不多在這個時期,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董事開始在開會時喝茶,緊接著,茶很快就成為整個帝國中具有重要社會地位之家庭所嚮往的奢侈品。到了西元1702年到1714年安妮女王執政時期,喝茶已經成為大英帝國所有社會階層的慣例。

在美國,富裕的荷蘭和英國殖民地居民,藉由提供精美的茶具組,還有讓飲茶成為具誇耀性質的社交功能等方式,盡力趕上母國的流行趨勢。

Chapter 2 泡茶用具的演進史


在完整的茶具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來自於十八世紀後半葉,英國瓷器和奶油色器物的引進。

從西元紀年早期就開始在東方國家盛行,並且在十七世紀抵達西方土地的茶和咖啡,創造了不同於從前所使用的泡製與飲用類型器具的需求;而且這兩種飲料各自發展出了獨有的泡製和飲用器具。

根據郭璞在西元三百多年時所寫的,最早泡製茶的方法是滾煮。由此,我們可以做出「最早用於泡茶的器具,是原始的水壺」這個推論。然而,中國人很快便採用了浸泡而非滾煮的方法,而且肯定發展出了制式的用具。小水壺被用來將水燒熱,而形狀高挑、瓶狀、壺嘴細長的酒壺,被用來做為浸泡的容器。陸羽於西元八世紀所著的《茶經》中,有已知的最早茶壺圖畫,畫中顯示的即為具有這個特徵的壺。但中國人很快就發現酒壺型式的壺並不適合用來泡茶,因為對熱燙的液體來說,這不是夠穩定且安全的容器,而且它們細長的壺嘴會被茶葉堵住,由此,一種適合茶這種飲料的矮胖茶壺逐漸演變成形。


▲圖1:明朝的宜興器物紫砂壺。

中國的紫砂茶壺

十六世紀初,從上海沿長江上溯數英里即可到達的宜興,其陶器因茶壺而聞名遐邇。

宜興的茶壺與茶葉一起抵達歐洲,以葡萄牙語名稱boccarro(大嘴)為歐洲人所知,並被人們當作第一批歐洲茶壺的原型。

根據描述宜興茶壺的著作,《陽羨名壺系》的作者周高起所說,這些是小的個人壺(圖一,「A」)。

不過,早期的宜興茶壺在設計上並不是那麼保守,因為保存在不同博物館的藝術典藏中的範例,呈現出讓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型式,主題來自於動植物界、神話和古典藝術。麝香甜瓜(圖一,「B」)由於其球狀的外型,成為最受歡迎的茶壺原型之一。

宜興茶壺在中國依然非常受歡迎,不過相比於那些在明朝後期出現的茶壺,現代產品的製作粗糙且簡陋。


▲圖2:獨特的西藏茶壺,供攪製茶用。

日本和西藏的茶壺

日本對宜興茶壺的偏愛甚至更為明顯,這類製品被稱為「紅泥」(朱紅色器物)或「白泥」(白色器物),而且《茶經》中提及的用具若少了紅泥或白泥製成的茶壺,便不能被視為完備。

日本有一種複製宜興陶器的器物被稱為「萬古燒」,不過它明顯比宜興陶器更輕且更粗糙。

關於日本人仿效中國茶壺這方面,意義最為深遠的一件事,便是對原型的改良,還有頻繁使用讓茶壺能被輕鬆拿取的架高提把。具有大量裝飾和釉料的甜瓜形茶壺,是最常見的。

與茶壺在中國的演進齊頭並進的,是西藏發展出為供應當地的攪製茶而設計的一種像大水罐的茶壺(見圖2)。

歐洲最早的茶壺

當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進口茶葉時,也帶來了與喝茶有關的各種附屬器物,包括了茶杯、茶壺、茶葉罐。

十八世紀初期,在荷蘭、德國和英國或多或少都有成功模仿中國紫砂茶壺的努力成果。一開始,中國的茶壺原型就被接受並盡可能地模仿,這是因為茶飲在被西方採用後,關於喝茶的中國氛圍便被保留了下來,再沒有其他事物是可接受的。一直到十八世紀末期,歐洲的陶藝大師和銀匠才開始將頂級的藝術性應用在茶壺的設計和裝飾上,讓茶壺在西方達成它的顛峰之作。


▲最早的英國銀茶壺,西元1670年
壺身的銘刻顯示,這個茶壺在西元1670年被柏克萊(Berkeley)爵士喬治贈與尊敬的東印度公司。在英國使用此種類型茶壺的初期,茶是被放進咖啡壺中滾煮,接著裝在跟拇指頭差不多大的茶杯內上桌。

英國現存最早的茶壺是產於西元1670年的燈籠形狀的銀製茶壺,收藏於倫敦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博物館。由於第一批茶壺是從中國藝術巔峰時期的產品複製而來,從這個最早的茶壺以及其他早期的茶壺,一直到喬治時代晚期精美絕倫的茶具組,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傑出而顯著的技巧與技藝的漸進展現。

西洋梨形是歐洲茶壺與中國傳統茶壺間出現的第一個分歧。以西元1690年的一個小銀製茶壺為例,這個壺有一個以鏈條連接在壺蓋紐上的壺嘴塞,茶壺的總高度約12公分。在安妮女王執政時期,也就是1702年到1714年,梨形茶壺(圖3-A)相當流行,而且受歡迎的程度一直維持到現在。


▲圖3:十八世紀歐洲茶壺

早期的茶壺壺嘴是鴨頸的形狀,不過這個雛形演變成更細長且優雅的天鵝頸,同時西洋梨的形狀被顛倒過來,如此一來,較大的部分是在最上方,而下端(是梨形較小的部分)安放在一個稍微墊高的底座上。

與梨形款式同一時期流行的,還有一類球形的銀製茶壺。這種茶壺的球形壺身安放在墊高的底部,還有以各種方式排列的提把與壺嘴,有時會看到壺嘴是直線形、圓錐狀或管狀的圓形茶壺,不過通常壺嘴都是鴨頸狀的。提把通常是木製的,不過也有銀製提把,提把會配上象牙墊圈做為隔熱體,嵌入它與壺身的接合處(圖3-B)。

接著出現的是優雅的甕形,或說花瓶形茶壺,壺身安放在高腳底座上,並用花綵、絲帶結和獎章圖樣,以路易十五的風格裝飾。這些茶壺有優美的天鵝頸壺嘴,以象牙隔熱的銀提把,而且代表了在茶壺演進史中,唯一像原始酒壺類型的復刻版(圖3-C)。

茶具組的出現

在完整的茶具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來自於十八世紀後半葉,英國瓷器和奶油色器物的引進。在那個時期,隨著藝術的進步提升,英國陶瓷工廠生產出越來越具美感線條與裝飾的整組茶具。一開始,「中國」茶具的時尚流行在所有社會階層都相當火熱,不過目前至少在富有的家庭中,這股風潮已逐漸消失。這些富裕的家庭帶著極大的熱情回歸銀器,而且創造出對這種美麗金屬所製作之完整茶具組的需求。英國和美國的銀匠在喬治三世統治時期的後半期,廣泛地製作這些茶具組。

對長輩來說相當珍貴、價值比銀稍低但實用性極高的金屬白鑞,也被用來製作茶具組。不過,茶具組中各種不同的器物,並未發展出新的型式,而且基本上,款式都是當時銀器的簡化版… 閱讀完整內容
賣茶如金.席捲全球的秘史:三大茶書之一,看數百年來的異國茶事

本文摘錄自‎

賣茶如金.席捲全球的秘史:三大茶書之一,看數百年來的異國茶事

威廉.H.烏克斯(William H. Ukers)

由 柿子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