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落空,理性斷線的主因
「憤怒」這種情緒的原始功用,是在通知我們「有事情卡住、不順了」。也可說是「與原本該有的狀態之間產生了不愉快的分歧」之警訊。
例如,我們對某人好,他應該感謝才對,結果卻是一副佯裝不知的表情,自然叫人生氣。
憤怒的情緒大抵來源於此,有時候是「與原本該有的狀態之間,產生了不愉快的分歧」,有時候則是「事情卡住、不順利」。

改變期待,事情順利進行
當發生「不愉快的分歧」、「有事情卡住不順利」時,我們會怎樣呢?簡單說,就是困擾。因此,「憤怒中」等於「困擾中」。
這點,只要回想過去的經驗即可明白。當我們情緒化地憤怒時,應該都是處於困擾狀態。絕大部分的情況是「明明應該這樣的」、「半路殺出個討厭的程咬金」等,於是「不能如願而感到困擾」,進而憤怒(不符預期的憤怒)。
憤怒這種情緒,是在通知你「陷入困擾狀況」。很多人認為憤怒是「對方的情緒」,例如「那傢伙生氣了」、「那個人發飆了」等,但其實,憤怒也是一種「表示自己正在困擾中的情緒」。當你憤怒時,不妨留意一下自己的處境,想必當下正處於「困擾中」吧。無法掌握這個重點,將無法妥善處理憤怒。
順帶一提,即使沒有受到傷害,有時也會感到困擾。類似「看到有人插隊就生氣」這種事屢見不鮮。或許你會覺得:「只是看到有人插隊,自己又沒有什麼損失,不值得為此困擾」。然而,產生憤怒的人若是認為:「大家都守規矩,社會才會和諧進步,因此守規矩是理所當然的事。」那麼當有人攪亂這個「當然」,他就會感到困擾了,於是,「他本人也在困擾中」。
明白憤怒的情緒跟「事情卡住、不順利」、「自己陷入困擾之中」有關之後,你可以有兩種選擇──
1.讓不順利的事情,順利進行下去;
2.改變自己,不再期待「應該順利下去」。
無論哪一種,只要採取某些處理動作(改變對方、改變狀況、改變自己的觀點),就是一種正確運用「憤怒」的方法。
面對憤怒的四種迷思
首先,我們來看看前面那些例子吧。
例1 以憤怒衝撞對方,遭到對方反擊,因此變得更痛恨對方。
怒火中燒,忍不住衝撞對方,這樣的人應該不在少數。不過,後面我會再加以解釋,其實這種做法不但不能讓事情順利進行,反而會讓事態惡化。直接以「憤怒」衝撞對方,將導致人際關係惡化。
例2 知道憤怒是不好的情緒,因此即便憤怒也裝作不憤怒,硬擠出僵硬的笑容。
某種程度以上的「憤怒」光靠忍耐不會消除,會累積下去。看似穩當的解決方法,其實只是單純的忍耐罷了。一旦做過頭,有可能罹患心理疾病。壓抑憤怒,日積月累下去,搞不好哪天就突然抓狂了。
例3 認定改變對方的最佳方法就是憤怒。
這是許多人信以為真的迷信吧。例如,父母通常會藉訓斥小孩來改變他的行為。因為父母知道,要當場改變孩子的行為,利用憤怒來讓孩子心生「恐懼」是最有效的辦法。
然而,長遠來看會是如何呢?在恐懼中長大的小孩,會一直觀察別人的臉色,往往失去自我肯定感。如果是大人,一個因「恐懼」而強迫自己忍耐的人,會逐漸怨恨對方,說不定哪天便展開反擊了。一旦養成向別人發飆的習慣後,那些被發飆的人會團結起來,等你回過神來,可能已經陷入四面楚歌的局面了。
人之所以願意改變,肯定是因為心悅誠服,心理處在能夠理解並接受的狀態。絕對不會有「被罵而改變」這種天方夜譚。直接以「憤怒」衝撞對方,是不可能讓對方誠心改變的。
例4 相信對不肖政客及經營者發出憤怒之聲並擴散開來,能夠讓社會更美好。
的確,許多憤怒推動了歷史。最近,每逢選舉,「憤怒」都會化為動力。「連年金都守不住的政府下台!」這種「憤怒」高漲,促使政黨輪替,「新政府未免太幼稚了,給我滾蛋!」這種「憤怒」又促成了另一次政黨輪替。
我們綜觀世界歷史長河,皆可發現,「憤怒」一路與「革命」等大規模政治性變動息息相關。然而,有哪一次是真正以完全人道的方式走完全程?
以「憤怒」作為動力的社會變革,必定會在某個時間點偏離正軌,走向不人道的行為。等到回過神來,才發現整個社會並沒有變得「更容易生活」,而是朝「破壞」的方向前進了……
就今日這個時代來說,對「恐怖攻擊的憤怒」,已經屠殺掉大批無辜的大人和小孩。這樣的結果,某種程度上與「恐怖攻擊」無異。這樣的「憤怒」,可說是一種失控的情緒了。「憤怒」難以控制。要利用「憤怒」來達到預期的效果,幾乎不可能。
POINT 調整內心對現實的期待,有效打破憤怒帶來的困境。
面對「憤怒」的急救方法❶
注意力轉移,為情緒找個出口
(如果你的憤怒沒這麼強烈,還能夠不受情緒牽引、進行思考的話,可以直接跳到下一節)
當你感覺憤怒得快發瘋時,必須先讓情緒鎮靜到可以思考的程度。此時不妨外出、跑步、快走、跳舞、大聲歌唱或深呼吸等,利用身體的動作來幫你控制憤怒的感覺。只要用整個身體來承受滿腦子「絕不饒恕○○……」的情緒,便能幫你消解若干壓力。
若滿腦子盡是「絕不饒恕○○……」的情緒,就會卡在「氣昏頭」的狀態中。如果用整個身體來承接、分散這樣的怒氣,就能多少取得情緒上的平衡。
還有一種方法,能幫你暫時離開憤怒的情緒。如果你知道有一部電影可以「看了就轉換心情」,不妨將那部電影找出來看一下吧。
POINT 用具體的身體動作,轉移你對情緒的注意力。
面對「憤怒」的急救方法❷
換個角度,留點同理心給自己
等到你能夠稍微冷靜思考後,請在筆記本上寫下惹你憤怒的狀況、話語。
然後,請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親友也處於相同狀況,遭到相同的言語激怒,你會對他說什麼呢?我想,你應該會對他表達出共鳴的、同理的心情。現在,就把這些心情寫下來吧!
我稱這種筆記為「親友筆記」。如果是自己的問題,我們往往會認為:「為這種事情生氣,也太小家子氣了。」但如果是親友,我們就不會說:「為這種事情生氣,你也太小家子氣了。」而會說:「碰到這種情況,當然要生氣了。」請把這句話寫下來。
「親友筆記」將廣泛出現在本書中,因為它具有自我肯定的功效。認為自己的情緒很正當(自我肯定)非常重要,因為,若是否定自己的情緒,將難以進入下一個步驟。
POINT 懂得同理他人,也要學會同理自己。
親友筆記
狀 況:
因忙於其他業務而忘了交報告,被上司責罵。
上司的罵語:
你這家伙,永遠廢物一個!
自己的心情:
氣死我了。我也常常拚老命加班啊,他怎麼可以這樣罵我?
可是,是我有錯在先,我忘了交報告,我想我沒有生氣的權利吧……
親 友:
我知道你很難受。
都拚成這樣了還被罵,真的很可憐。
不管怎樣,都不能做人身攻擊的。
你上司一定是急起來才亂罵人,也太情緒化了。
我知道你一直很努力,我挺你到底喔!
狀 況:
因忙於其他業務而忘了交報告,被上司責罵。
上司的罵語:
你這家伙,永遠廢物一個!
自己的心情:
氣死我了。我也常常拚老命加班啊,他怎麼可以這樣罵我?
可是,是我有錯在先,我忘了交報告,我想我沒有生氣的權利吧……
親 友:
我知道你很難受。
都拚成這樣了還被罵,真的很可憐。
不管怎樣,都不能做人身攻擊的。
你上司一定是急起來才亂罵人,也太情緒化了。
我知道你一直很努力,我挺你到底喔!
面對「憤怒」的基本功
小心憤怒的「反作用力」
我在「情緒的入門操作指南」中提到過:「情緒同身體的感覺一樣,具有通知我們發生各種狀況的功能。」
不論何種情緒,只要了解其功能,便能「正確使用」,不再被情緒耍得團團轉了。之前的例子也可看到,人們一旦感到憤怒,就會想衝撞對方。可是,那不是憤怒的「正確使用方式」。
因為當受氣時,人們的感受是「受到攻擊」。而對於「攻擊」,人們會產生「反擊」、「自我正當化」、「逃避」等反應。這些都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反應,也可說是為了自我防衛而產生的反應。但是,如果我們以憤怒衝撞對方,對方將力氣花在自我防衛上,那情況會怎麼發展呢?
結果就是,完全無助於消除我們的憤怒,等於沒辦法將力量用在改善「事情卡住不順利」的情況了。
「即便以憤怒衝撞對方,並非人人皆會反擊,也是有人會好好反省,改善關係。」或許你會這麼想。
的確,有人(特別是受過巨大創傷的人)再怎麼受氣也不會反擊,因為他知道,反擊只會令自己陷入更不堪的下場。
但不能因此說受氣的那個人已然心悅誠服了。他們因受氣而身心俱創,於是:「怎麼辦?我又慘了!」滿腦子只是自虐地想著自己的困境……,然後,他們會以「不惹對方生氣」為前提而採取行動。但這樣做,對方並不會如我們所期待地「誠心反省」或是「改善困擾狀態」。
因此,想消解自己的「憤怒」,就不能將情緒直接潑向別人。
POINT 越是憤怒,問題越是無法解決。
「憤怒」的操作範例❶
情緒「轉譯」,怒火也能「暖心」
要將「憤怒」依其本來目的「正確使用」,必須利用「自動翻譯機」。雖然說是「自動翻譯機」,但也沒必要專程跑去買,因為它是我們本就具有的功能,是大腦中的標準配備。重複使用還能提高它的性能,請務必善加利用。
像談戀愛般解讀情緒
前面提過,「憤怒」這種情緒,它的原始功能是通知我們「事情卡住、不順利了」,亦即「困擾中」。因此,感到「憤怒」時,只要把「氣衝上來」翻譯成「我很困擾」,解決方法的視野就會豁然開朗。
換作別人也一樣。當你看見正在憤怒的人,只要自動翻譯成:「他正感到很困擾吧。」就能減少恐懼和蠻橫不講理的感覺了。
表達自己的憤怒時也一樣。一個遭到怒氣相向而忍不住反擊或展開自我防衛的人,如果別人不是跟他說:「你幹嘛那樣!」而是說:「我知道你很困擾,但是……。」我想,這個人的心情就比較容易轉換成:「好,那我來幫助你吧!」
我來舉例說明吧!
例 他竟然已讀不回,急死我了。
這時候,也是自動翻譯機的登場良機。與其說:「你明明已讀,幹嘛不回我!」不如說:「你都沒回,害我好擔心,簡單回個一句也好,可以嗎?」或許對方就會回你:「是喔,讓你擔心了,真不好意思。」
這裡的重點是,將憤怒的原因︱「自己感到困擾」,翻譯成談戀愛時常用的「害我好擔心」。
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好像在討好、諂媚對方,但仔細想想,這種說法一點都不諂媚。談戀愛時,我們要求對方的,並不是「已讀立即回覆」這種「基本禮節」,而是想確認「對方的心中到底有沒有我?」因此,比起質問「為什麼不回!」我想,「害我好擔心」才更接近真實的心情。

小心,「憤怒」會變形!
這裡還有一個重點。很多時候,「憤怒」是各種情緒變化來的結果。
如前面的例子,可說是「焦慮」化成了「憤怒」。「是不是我根本不算什麼?」這種「焦慮」情緒化成了「憤怒」。對方遭到這種變相的憤怒潑灑後,只會覺得「又挨罵了」、「為什麼非搞到這樣不可」而不爽罷了。
話說回來,為什麼「焦慮」會轉化成「憤怒」呢?我想,問題出在「勇氣」上吧。
要說出「害我好擔心」,是需要一點勇氣的,因為這是一種掏心掏肺的說法。與之相比,直接責備對方:「你為什麼連這個都做不到?」還真是輕鬆多了。不過,拿出一點勇氣,表達你的真心實意,才是更適切的「憤怒」操作方式。如果拿出勇氣表達真心實意,對方仍不回應的話,或許就可以考慮換人了。
POINT 用誠懇的心面對問題,大家都能少生一點氣…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