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家優勢投資過程與結果

思慮不周可能帶來成功,而思慮周全卻也可能帶來失敗,原因是導致失敗的可能性真的出現了。但長期來說,愈深思熟慮的決策,整體來說會帶來更好的結果。若想鼓勵人們嚴謹做決策,應該以決策過程是否完善來評估他們,而非以結果來論他們的成敗。

——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2001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

在局勢對你有利時下注,換句話說,也就是當勝算站在你這邊的時候下注,無論你最後是否贏得賭局,你都會有所收穫。同樣地,在局勢對你不利時下注,無論你最後賭贏或賭輸,都將有所失。

——大衛.斯柯蘭斯基(David Sklansky),《撲克理論》(The Theory of Poker,暫譯)

再來一張牌

保羅.迪波德斯塔(Paul DePodesta)是美國職棒前球隊經理,也是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暢銷書《魔球》(Moneyball)裡的主角。迪波德斯塔曾說,他在拉斯維加斯玩21點時,坐在他右邊的人在手中持有17點的情況下,要求荷官再加一張牌。為此,牌桌上的人都停了下來,連荷官也問他是否真的要加牌。那位玩家點頭同意,莊家想當然耳地發了一張牌給他。那張牌的點數是4。此時莊家說了什麼?他說「好牌。」是的,這張牌加得真好。如果你在賭場工作,你都會希望賭客這樣下注。

這則趣聞軼事突顯出投資裡一個最基本的概念:過程與結果。很多時候,投資人都只關心結果,卻不仔細考慮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人都更重視結果。畢竟,結果——也就是損益——才是最後決定輸贏的關鍵。而且,相較於評估過程過於主觀,評估結果比較簡單且客觀。1

但投資人常犯一個重大錯誤,認為好的結果來自於好的過程,而壞的結果則表示過程有問題。但在所有涉及機率的領域裡,例如投資、管理體育隊伍和同注分彩(pari-mutuel betting),長期裡表現最好的人,全都注重過程而非結果。

傑.愛德華.羅素(Jay Edward Russo)和保羅.舒馬克(Paul Schoemaker)曾用一個簡單的2×2矩陣,來說明過程和結果的關係(請見圖表1.1)。他們的看法是,根據機率來看,好決策有時候也會出現不好的結果,而不好的決策有時候也會出現好的結果。這一點就像上文中的故事,那位已經持有17點的人,卻要求繼續加牌。然而從長期來看,過程會決定結果,這就是為什麼賭場——也就是「莊家」——能夠長期獲利的原因。


來源:Russo and Schoemaker, Winning Decisions, 5。經許可後重製。

投資過程的目標非常清楚,也就是找出公司股價與股價期望值之間的差距。期望值是指所有可能結果的加權平均值。你可以把特定結果的報酬(即股價),乘以該結果實現的機率,計算出期望值。2

投資事業可能犯的最大錯誤,也許就是未能區分公司基本面的知識與市場價格隱含的預期。麥可.史坦哈德(Michael Steinhardt) 和史蒂芬.克里斯特(Steven Crist),是兩個在完全不同領域裡的成功人士,但他們的看法一致:

對我來說,變異洞見(variant perception)是指與市場共識明顯不同,卻有立論依據的觀點。了解市場的預期,起碼和擁有基本面知識一樣重要,而且往往與基本面知識有所不同。3

問題不在於哪一匹馬最有可能獲勝,而在於哪一匹馬或哪幾匹馬的賠率,超過它們實際的勝率。這話聽起來很基本,很多玩家可能認為自己確實遵循這個原則,但實際上很少有人做到這一點。在這種心態下,對很多人來說,除了勝率,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在賽場上,沒有所謂「看中」哪一匹馬會贏,只有其勝率和賠率之間是否有誘人的差距。4

一段深思熟慮的投資過程,會同時考慮機率和報酬,並仔細思考透過價格反映出來的市場共識是否可能出錯。雖然,投資的某些重要特徵與博弈或賽馬不太一樣,但它們的基本概念都一樣:期望值要是正的。

高度不確定下的決策原則

在最近一系列的畢業典禮演講裡,美國前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和畢業生分享了四項決策原則,這些原則對金融圈尤其具有價值。5

1. 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一切皆無法確定:這個原則尤其適用於要處理大量不確定性的投資領域。相比之下,賭場主要處理的是大量風險。無論是不確定性還是風險,兩者的結果均屬未知。但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不確定性的潛在結果分布是未知的,而風險的結果分布是已知的。企業的波動充滿不確定性,而輪盤下注則充滿風險。6

這裡的行為牽涉一個問題:過度自信。研究指出,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和預測往往太過自信,因此他們預測的結果往往過於狹隘。7在過去80年裡,美國經歷過一次經濟大蕭條、多場戰爭、一場能源危機和一次重大的恐怖攻擊,這些結果遠超人們的意料之外。因此投資人要懂得自我訓練,思考的結果範圍要夠廣泛。其中一個方法是,關注那些「不可避免的意外」的領先指標。8

了解不確定性,對資金管理同樣非常重要。許多發生在對沖基金的災難,是因為基金經理人評估投資時過度自信,投入過多資金所致。在分配資金時,投資組合經理必須將突發事件也考量進去。9

2. 決策是在權衡機率:我們延伸魯賓的觀點,強調必須平衡結果發生的機率(頻率)與該結果的報酬(規模)。如果報酬的分布不均,只考慮機率是不夠的。

我們從行為財務學的另一個概念「損失規避」來談。拜演化所賜,人類遇到有風險的結果時,通常會選擇規避損失。更確切地說,損失對我們的衝擊,大概相當於2.5倍的報酬。所以,我們喜歡做正確的選擇,因此常常追求高機率的事件。10

當結果對稱時,只看機率是合理的做法;但當結果不對稱(不均勻)時,只看機率就完全不合適。請思考一下,既然選擇權部位有90%都是虧損的,這是否表示持有選擇權是個餿主意?答案是取決於你在剩下10%獲利的選擇權部位裡,能夠賺多少錢。如果你買入10份各值1美元選擇權合約,其中9個合約到期時完全沒有價值,但第10個卻漲到25美元,那麼即使你的勝率很低,卻可以得到可觀的利潤。11

所以,從期望值的角度來看,有一些高機率的選項並不吸引人,而一些低機率的選項則非常誘人。假設有一檔股票,其獲利超出預期的機率為75%,且股價可因此上漲1%;但獲利不如預期的機率為25%,股價因此暴跌10%。那麼這檔股票雖然有很高的勝率,但期望值卻是負數的。12

3.即使不確定,我們仍必須採取行動:魯賓的重點是,即使我們必須根據不完美或不完整的資訊,做出絕大多數的決策,我們還是要明智地評估可用的資訊,據此做出決策。

羅素和舒馬克提到,人往往認為擁有的資訊愈多,愈能夠讓我們看清未來的樣貌,並改善我們的決策。但實際上,更多的資訊通常只會讓決策過程變得更混亂。

研究人員研究過賽馬評磅員,經由他們的研究可以說明這一點。首先,他們請評磅員根據五條資訊預測賽事結果。隨後,研究人員要求評磅員各自根據每一匹馬的10則、20則和40則資訊,來進行相同預測。圖表1.2顯示了研究結果:雖然,更多的資訊未能有效提高評磅員的預測準確度,但評磅員卻會因為這些額外的補充資訊,而對自己的預測能力有更大的信心。13


來源:Russo and Schoemaker, Winning Decisions, 124。經許可引用。

4. 判斷決策良窳時,不僅要看結果,也要看決策過程:一個好的決策過程,必然仔細權衡價格與期望值。投資人可以透過高品質的回饋和持續的學習,來改善他們的決策流程。

我以前教過一個學生,他現在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人。他打電話告訴我,出於兩個原因他要取消公司內部使用「目標價」的做法。第一,他希望所有分析師以期望值的概念來表達意見,這樣做可以逼大家著眼於討論報酬和機率。考慮多種可能性,可以避免人們過度專注在特定情境的傾向,這種行為陷阱稱為「定錨效應」(anchoring,編按: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容易受到「最早」的資訊所影響。)。

其次,以期望值的概念思考事情,可以在分析師犯錯時,為他們提供心理上的保護。假設你是分析師,建議買進一支目標價高於今日價格的股票。這時候,你很可能會掉進「確認偏誤」的陷阱,只看那些支持你的觀點的證據,而忽視或低估反證。

相反地,如果你的建議基於期望值分析,就會把不利情境及其對應的機率也納入考量。這樣在進行投資時,你會心裡有數:結果有時候可能不如預期。如果公司內部成員事先也有這種認知,那麼分析師偶爾出錯時,就不會被貼上失敗的標籤。

過程第一

現有的獎勵機制和評價系統,讓投資圈過份注重結果,卻不夠重視過程。用魯賓的話來說是:

不是結果不重要,結果當然很重要,但是只根據結果來論成敗,會嚴重妨礙人們為了正確決策而去冒必須冒的風險。簡單來說,我們如何評價決策,會影響我們做決策的方式… 閱讀完整內容
魔球投資金律:少數人才懂的投資市場潛規則

本文摘錄自‎

魔球投資金律:少數人才懂的投資市場潛規則

麥可‧莫布新

由 感電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