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愈發重視自然療法與預防保健,中醫市場蓬勃發展,自涵蓋診療、保健品至生活應用,甚至進軍國際。臺灣業者更結合AI、大數據等科技驅動產業升級,邁向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新里程。 文▓方文章 圖▓陳素芳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在2025年1月下旬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草本醫藥市場(即西方所稱的「Herbal Medicine」,實際上可與廣義的漢方中藥相提並論)2024年突破2,330億8,000萬美元,且未來幾年將持續增長。
現代人愈來愈注重健康,從養生保健到日常護理,人們不再單純看重疾病的治療,而是更關心整體的調養與全人健康。這股風潮讓中醫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各大企業也不甘落後,紛紛推出創新產品與服務,積極滿足市場上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中醫市場正蓬勃發展,一片欣欣向榮。 根據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於2025年1月下旬發布的報告,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涵蓋中草藥療法、針灸、拔罐、推拿、營養保健等多元領域,2024年全球市場規模達2,472億2,000萬美元,預計2033年將突破4,496億9,000萬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6.87%。 在中藥領域,日本市場對中醫藥的接受度逐年攀升,成為全球中藥市場的重要指標之一。臺灣中藥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如麟分享了一個令人矚目的趨勢。他透露,日本的漢方市場每年以穩健的8%增長率持續擴展,顯示出漢方藥品在當地愈來愈受到青睞。對許多赴日旅遊的臺灣民眾來說,藥妝店幾乎成為必訪的場所,許多人不惜大肆購買各式各樣的漢方藥品與化妝品,年採購金額甚至高達新臺幣上百億元!這一現象不僅反映漢方中藥在日本市場的深厚根基,也彰顯消費者對漢方中藥的高度興趣與需求。

▲臺灣中藥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如麟建議,以更開放的視角,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來思考國際推廣策略。
清冠一號帶動熱潮 中藥產品全球熱賣 臺灣的中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清冠一號。這款中藥在新冠疫情期間聲名大噪,不僅在臺灣本土供不應求,更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成為中藥產品全球熱銷的代表之一。此外,近年來藥膠布(中藥貼布)也在國際市場表現亮眼,特別受到東南亞與美國市場的青睞,進一步拓展了中藥產品的市場版圖。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在2025年1月下旬發布的報告,為陳如麟的觀察提供有力的佐證。報告顯示,全球草本醫藥市場(即西方所稱的「Herbal Medicine」,實際上可與廣義的漢方中藥相提並論)2024年突破2,330億8,000萬美元,且未來幾年將持續增長。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2,512億5,000萬美元,並有望在2032年突破4,370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8.23%。
連鎖經營 中醫診療品牌國際典範 在診療領域,馬光醫療網以其在海內外成功的規模化連鎖經營模式樹立了典範。目前馬光在臺灣擁有23家中醫院所,新加坡設有約30家分支機構,並在中國大陸天津開設了15家院所。未來幾年,馬光將重點拓展馬來西亞市場。馬來西亞的上市公司已經加盟馬光,並於2025年2月在當地開設首家分院,未來發展前景可期。這些市場均為華人聚集地區,馬光未來亦有望進軍歐洲市場,尤其是英國,目前正與當地合作夥伴洽談相關合作事宜。馬光藉由自身的成功經驗,展示了臺灣中醫診療品牌在全球市場拓展的實力與潛力。 馬光執行長黃福祥指出,臺灣中醫產業已經相當成熟,目前全臺共有超過8,000位中醫師和4,000多家中醫診所,中醫已成為許多醫學生的首選志願。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化,尤其是臺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健康意識抬頭將帶動保健養生需求,強調「治未病、重保養、用天然」並符合預防醫學理念的中醫,未來的發展空間相當寬廣。

▲健康意識抬頭將帶動保健養生需求,強調「治未病、重保養、用天然」並符合預防醫學理念的中醫,未來的發展空間相當寬廣。
中醫現代化 AI與大數據助攻產業升級 AI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等科技的引進,也有助於增強民眾對中醫的接受度。以馬光為例,2024年馬光與友達光電進行合作,運用馬光的患者數據,結合友達在面板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實現儀器色彩的精確呈現並具備自動校正功能,為AI系統提供可靠的訓練數據。黃福祥相信這樣的合作,不僅可以大幅提升診斷的準確性,也有助中醫診療現代化,進而擴大市場規模。 日益殷切的中醫需求,也反映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的開始逐漸盛行。陳如麟指出,臺灣大部分的醫學中心都設有中醫部,這將促進中西醫協同治療的實施。舉例而言,中藥和針灸常用於癌症病患的疼痛管理,並可作為傳統西藥如瑪啡的替代療法。對於對西藥過敏的病患,中藥也提供有效的替代選擇。以失眠為例,長期依賴安眠藥可能會導致劑量逐漸增加,中醫藥提供的治療方法則有助於避免藥物依賴。此外,黃福祥表示,博愛馬光中醫婦幼診所是臺灣首家婦幼中醫診所,便與婦產科領域的西醫定期合作,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方案。 蓬勃的海內外中醫市場,是臺灣相關廠商大展身手的好舞臺。可惜的是,正如陳如麟所指出的,儘管臺灣中藥產業在品質提升方面已有長足進步,但在國際市場推廣上仍有進步空間。 臺灣的中藥產業無論在原料控制還是專業製程方面,成績斐然、有目共睹。對於中藥原料,臺灣進行嚴格的檢驗把關,包括農藥和重金屬等檢測、指標成分,以確保其安全性與品質。此外,所有中藥產品生產均符合GMP規範,並且政府積極推動藥品的確效工作,使得臺灣中藥的品質與療效獲得國際的廣泛認可,與低價競爭市場取得一定區隔,附加價值明顯提高。

▲馬光醫療網執行長黃福祥認為,若中醫具備和西醫相同的資金規模,引進相應的先進儀器和科技,相信在發展上絕對不輸西醫。
海外拓銷三大關鍵策略 但是該如何打開海外市場呢?陳如麟建議以更開放的視角,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來思考推廣策略,可以從3個方向著手:首先,放寬中藥處方的依據,讓更多人能夠輕鬆接觸到這些中藥瑰寶;其次,將病名現代化,讓當代消費者能夠更容易理解與接受;最後,適當調整藥品與食品的分類管理,讓更多國際消費者受益於中醫的智慧。 首先,臺灣的處方至今依然固守300多年前6本古醫書中的配方。然而,隨著新藥材的問世,這些傳統配方亟需調整與更新。例如:近年來廣受關注的臺灣特有藥材牛樟芝,以及對補氣調理效果顯著的西洋蔘,顯然無法出現在古書中的藥材名單。除此之外,中國大陸和日本近年來也推出許多新的漢方配方,這些創新發展同樣值得參考。 其次,中醫的病名多取自古文,與現代病名脫節,這讓中藥成藥處方與當代疾病的對應變得格外費解。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這些源自古老經典的病名常讓人一頭霧水,進而限制中藥在國際市場的推廣與普及。陳如麟指出,日本通常會用風濕、痠痛、整腸等現代病名來標示漢方藥品,不僅讓消費者一目了然,對日本市場每年大量購買漢方藥品甚有助益。如果臺灣能夠比照辦理,在中醫傳統古方與現代病名結合方面採取更開放的態度,將能打開中藥通往國際市場的大門。 第三,勸奉堂製藥副總經理蔡岱原指出,臺灣目前面臨的一大挑戰是中藥與食品之間的界線不夠明確。他認為,這一歸類問題,對產品未來的市場發展至關重要。如果中藥被歸類為藥品,則必須遵守嚴格的GMP規範,且配方和劑量難以靈活調整;若被定義為食品,配方和劑量可以靈活調整之外,開拓國際市場也將相對容易。根據他的觀察,海外市場對食品的管理相對寬鬆,而臺灣的中藥產業卻被更多繁瑣的規範所束縛。建議用更宏觀的國際視野來界定中藥與食品之間的歸類。

▲勸奉堂製藥副總經理蔡岱原建議用更宏觀的國際視野來界定中藥與食品之間的歸類。
規模化經營領航全球健康市場 黃福祥則認為,西醫的醫學中心和診所之所以能夠快速進步,主要得益於規模化、資源的進駐及財團的支持。龐大的資源投入,讓西醫能夠在設備和科技上迅速進步。特別是過去2、30年,西醫領域大量引入CT、MRI等儀器,大幅提升了診斷和治療能力。相對而言,中醫領域缺乏此類資源,發展空間受限。若中醫具備相同的資金規模,引進相應的先進儀器和科技,相信在發展上絕對不輸西醫。他說,在臺灣南部,馬光的品牌知名度非常高,2024年的門診量高達200萬,不亞於區域醫院或教學醫院,足見中醫市場的需求和潛力不容小覷。 隨著消費者對自然醫學與預防保健的關注度提高,中醫已不再是東方專屬的醫療體系,而是逐步進軍國際主流市場。臺灣憑藉嚴格的品質控管、豐富的中藥資源,若能突破法規與推廣上的限制,未來有望在全球健康市場占據更重要的位置,成為國際中醫藥產業的領航者…
馬光醫療網深耕本土,立足國際 馬光醫療網自 1991 年在澎湖成立以來,已經走過 35 個年頭。最初,執行長黃福祥的父親因應澎湖地區中醫資源匱乏,在當地開設第一家中醫診所,並迅速獲得當地居民的高度認可。隨後,馬光於 1993 年在臺灣本島開設第二家與第三家分院,並逐步擴展至全臺,至今已擁有 23 家診所。 馬光的早期業務主要集中在臺南以南,在高屏地區的市占率約達 15%至 20%,表現相當突出。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 2023 年馬光開始向中北部擴展,同年 12 月在彰化開設分院,成功跨越濁水溪進軍中部市場。 2024 年 12 月馬光於臺北信義區開設現代感十足的旗艦店,顯示其全面大型連鎖化的宏圖與決心。 馬光自 1999 年起即已進軍國際市場,成為臺灣首個在新加坡設立中醫診所的品牌,並成功在當地開創自費市場。新加坡的華人群體對中醫的高接受度,使得馬光在當地的經營模式取得顯著成效。隨著海外需求增長,除了中國大陸外,馬光也積極拓展至馬來西亞。至於進軍歐洲市場,則正密切規劃中。 馬光穩扎穩打的拓展故事,不僅展現臺灣中醫診所能夠深耕本土,在國際舞臺上也能大放異彩。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全球瘋漢方 中醫打開海外健康市場結合科技與品牌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5/5月 第66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