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Line聲響起」談上下班界線的消失

誰決定你下班了沒?


主管的訊息、未完的任務與不敢說「不」的焦慮,使心理長期處於備戰狀態,在智慧手機無孔不入的年代,「下班」似乎不再是一個可以清楚劃線的時刻。

撰文/蔡幸紋 圖片/ Freepik


「界線」可以是一條可見的線,也可以是一個無聲的約定,可以堅固如磐石,也可以脆弱得像一層薄霧。尤其在數位時代,原本用來劃分工作的「上下班」界線,正一點一滴地模糊,甚至悄然消失。打卡機雖還在,但真正的下班早已不是鐘聲響起、踏出辦公室的那一刻,而是手機關掉、心靈安頓的瞬間。然而,這個瞬間對許多現代工作者而言,已變得遙不可及。

Line聲響起的那一刻,你真的下班了嗎?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剛從辦公室走出來,正準備喘口氣,Line 訊息卻響起—來自主管、來自客戶,來自還沒「下班」的工作。你拿起手機,不自覺回覆;你告訴自己「只回一則就好」,卻又被牽進另一段工作思緒之中。

數位通訊工具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聯繫,但它也徹底打破了原本明確的工作與生活界線。對許多人而言,下班時間不再是一天的結束,而只是換個地點、換種方式繼續工作的過場。

權力的無形延伸:當下班變成一種「允許」

這種隨時在線、永不真正離開工作的現象,其實是一種權力與控制的無形延伸。

傳統上,工作時間由雇主規劃、勞工遵守,而下班則象徵勞動關係的暫停。但如今,在智慧手機與通訊軟體的推波助瀾下,這種暫停變得模糊。主管發出訊息,雖非明令要求回覆,卻隱含「我在線、你也該在」的默示期待。

你或許告訴自己:「只是想留下好印象」、「只是責任感使然」,但這其實揭示了一種更深層的社會現象。

根據心理學者 Michel Foucault 的權力觀1,現代社會的權力運作不再是高壓的命令,而是透過規訓與內化,使個體自我監控、自我調整。當工作者為了「留下好印象」或避免「不合作」的評價,自願於非上班時間回應訊息、主動處理工作時,他/她其實已被權力網絡編織其中。於是,當一則訊息響起,我們不再只是面對一項任務,而是被捲入一場關於「形象」、「績效」、「忠誠」的內在拉鋸戰。這種看似自願的服從,其實正說明了權力如何滲入生活、潛藏於日常互動中。

或許,我們可以開始練習察覺:那些「應該」與「不能不回」的背後,是誰在說話?又是誰在期待?

界線感消失後,心理的壓力浮現

這樣的工作型態對心理造成深遠的影響。首先是持續性的壓力與焦慮。即使人在家中,腦中仍不斷演練工作情境,擔心錯過訊息、耽誤進度;手機一響,心跳就加速。這種長時間的「備戰狀態」,使身體無法進入真正的放鬆與修復週期,長期下來,容易導致慢性壓力與身心耗竭(burnout)。

心理學上稱此為「角色滲透」(role spillover)──即工作角色與生活角色之間的界線模糊甚至消失。個人難以清楚區隔「我是工作者」與「我是生活中的自己」,造成心理邊界崩解,內在長期處於混亂與拉扯之中,無法真正休息與放鬆。這不只是「休息時間被干擾」這麼簡單,更是一種深層的自我耗損。

長期下來,個體可能會出現睡眠障礙、情緒低落、人際退縮、注意力難以集中等問題,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與意義感,產生「我是不是永遠做不夠」的無力感。這不僅傷害個人身心健康,也反映出現代職場對「高效能」與「隨時待命」的無形要求,正在如何悄悄地侵蝕人們的日常與心理韌性。

注意力的碎片化:另一種代價

當手機訊息不斷介入生活,我們的注意力也遭到切割。神經科學指出,人的專注力在被打斷後,至少需要20 至25 分鐘才能完全回復;然而現代人平均每5 分鐘就會查看一次手機。

這種注意力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 of attention),不僅讓工作效率下降,也使我們難以真正投入任何一件事—無論是工作還是陪伴家人。久而久之,個體對時間的掌控感與自我效能感會逐漸減弱,心理健康也受到威脅。

長期處於這種被中斷的節奏裡,個體對時間的掌控感會明顯降低,進而動搖對自我效能的信心。當「事情永遠做不完」、「專注總是中斷」成為常態,人的心理將更容易陷入焦慮、無力與失序的狀態,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還有能力完成一件事。這樣的內在失衡,對心理健康而言,是一種慢性且深層的侵蝕。

從神經系統看「邊界」的必要性

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大腦需要明確的切換訊號,才能從「工作模式」進入「休息模式」。當我們下班後仍接收來自工作的訊息,等於持續刺激大腦的交感神經系統,使其保持警戒狀態,無法進入副交感神經主導的修復與放鬆。

長期如此,身體就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例如心悸、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等。而心理上的疲憊與過勞,也就成為「不知怎麼就累了」的常態。

我們為何難以說「不」?

很多人其實知道應該劃清界線,但仍無法說「不」。這種掙扎的背後,牽涉的不只是職場文化與組織制度的期待,更涉及深層的自我價值感與內在恐懼:怕被認為不上進、不配合、怕被邊緣化,甚至怕因為「不夠積極」而錯過升遷機會。

心理學上稱此為「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與「關係焦慮」(relational anxiety)—「情感勞動」指的是人們在工作中需要調整、管理甚至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來維持一種符合期待的專業形象;而「關係焦慮」則反映出我們對於人際關係中「是否被喜歡、是否被接納」的高度敏感與不安。當我們太在意他人怎麼看我們,太害怕自己「不夠好」,於是甘願模糊自己的界線,換取看似穩定的人際與職涯位置。

但這樣的選擇往往是飲鴆止渴。界線模糊的人,外在看似配合融洽,內在卻容易陷入疲憊與空洞。他們的努力,可能換來短暫的安穩,但卻逐漸迷失在他人期待中,對「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變得越來越模糊。

更重要的是,長期在這種模式中生活的人,往往會出現一種錯誤信念:「我只有不斷付出、才能被接納。」這讓界線變得更加難以建立,因為一旦開始說「不」,就等於挑戰了自我存在的基礎。

因此,建立界線不只是時間管理的技巧,更是自我認同與心理韌性的修煉。唯有在關係中學會適度的分離與堅定,才能真正走向健康的親密與職涯的自主。

重新劃界:如何找回工作與生活的分界線?

要找回上下班的界線,並不容易,但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

1. 制度面:

◆推動「下班不回訊息」的職場共識。

◆政府制定類似「離線權」的法規,保障勞工心理休息權。

◆組織設立彈性與明確的通訊規則,例如只在工作時間內聯繫公事。

2. 個人面:

◆建立「下班儀式」,如關手機通知、換下工作服、外出散步等,幫助大腦切換模式。


◆練習拒絕與溝通,勇敢說出自己的界線。

◆建立自我價值感,不再以「是否隨時在線」來證明自己的努力與重要性。

3. 關係面:

◆在團隊中對「界線」進行討論,彼此理解並尊重不同的工作與生活節奏。

◆上級示範健康的界線劃分,讓團隊知道:尊重他人生活,也是一種職場成熟。

界線,是自由的開始

界線不是拒絕、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成熟的選擇與自我尊重。當我們學會為自己劃出那條「說不出口的線」,也是我們開始回到自己、回到生活的起點。讓我們記得:一個健康的職場文化,不該讓訊息響起時讓人心驚膽跳,而該讓人相信—下班了,就是下班了。

1.編按:傅柯在《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中提出「規訓權力」概念,指出現代社會的權力不再靠命令與懲罰,而是透過制度安排與日常規範,使個體內化控制、自我監控。當人為了避免「不合作」的評價而主動回訊息、超時工作,正是這種權力運作方式的現代樣貌。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5/9月 第573期

本文摘錄自‎

從「Line聲響起」談上下班界線的消失

張老師月刊

2025/9月 第5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