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影響孩子對於日常人、事、物的看法、應對,因此,家長在孩子小時候,透過適切的方式做好教養的功課無比重要,但當小朋友進入激烈的反抗期時,又該怎麼辦呢? 文/BaeGo培果教育 當孩子開始愛說「不要!」的時候,應該會讓爸媽感到困惑與挫折,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其實這是小朋友發展自主意識的重要階段,許多二至三歲的孩子都會經歷此歷程,家長若能理解背後的原因,就能更從容地陪伴他們度過!
孩子為什麼會反抗? 「反抗」是成長的一部分,而我們的耐心與引導,能幫助小朋友學會表達自己、理解規範,做出適宜的選擇。以下是孩子反抗的常見3種原因:
1.建立自主意識 孩子漸漸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不再只是父母的附屬,想要自己決定事情,而說「不要」就是一種能夠明確表達自我想法的方式。例如:當媽媽要幫他穿鞋時,因為希望自己完成的他可能會說:「不要!」。這其實是好現象,代表小孩正在發展自我意識。
2.測試界線 有的時候,孩子拒絕是在測試父母的底線:哪些行為被允許?又有什麼不被接受?舉例來說,當爸媽要求小孩關掉電視去吃飯,他大聲回應,「不要!」可能只是想看看自身的意見是否會被尊重,或者能否透過這種方式影響爸爸媽媽。
3.語言發展 「不要」是簡單且有力量的詞彙,由於它相對容易發音且能夠產生明確的效果,因此,許多人會優先學會這個詞語。對於語言能力尚未成熟的小朋友來說,可能還不太會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想法,像是,「因為我還想再玩一下,現在不想先洗澡」,「不要」,就成了最直接、方便的表達。
父母該怎麼應對? 當小孩反抗時並不代表故意搗亂,而是在嘗試建立自主性。家長藉由提供選擇、預告活動變化、耐心引導,讓孩子在練習「我是誰」的同時,也學習合作與尊重他人。
1.讓孩子選擇有掌控權 與其強硬要求小孩做某件事,不如給他們多一些可以接受的選項。例如:「你想先刷牙還是換睡衣?」、「想穿紅色或是藍色的襪子?」等,這樣的做法能讓孩子覺得自我有決定權,減少因感到無助而反抗的情況。
2.用「可以」來取代「不可以」 當小朋友聽到「不可以」或「不准」等禁止型的命令句,往往容易激起更加強烈的反抗之意。這時,爸爸媽媽與其和孩子硬碰硬而陷入困境,不如直接換個說法,從旁協助小孩提高接收度。 如:以「我們待會就要出門了,想自己穿鞋還是我幫你?」取代「不要拖拖拉拉的,不然等等又要遲到了!」。這樣的表達方式,既肯定又正向,能讓孩子清楚知道自身下一步該怎麼做,也能有效降低小朋友產生抗拒的情緒、讓孩子更加願意接受。
3.保持冷靜,避免情緒對抗 當小朋友狂說「不願意」時,家長難免會覺得煩躁,但如果大人生氣、威脅或強迫他們做不想做的事情,反而會使得孩子更加固執。 因此,當孩子反抗時,爸爸媽媽用冷靜的語氣重申立場即可,像是,「媽媽了解你不想收玩具,但在休息前,將玩具收好這是我們的約定。」或是也能提前多預留一些調適的時間給小孩,讓其有所準備,而不是突然地中斷活動,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尊重,也不會讓親子關係陷入對立。
4.建立固定的生活作息,減少拒絕的機會 如果小朋友每天都知道要於固定的時間洗澡、吃飯、睡覺,可能會降低出現反抗情緒的機率,因為這些活動已經成為習慣、是生活常規的一部分。例如:「我們每天在睡前刷牙,這是平常生活中要注意的規矩。」當規則變得可預測時,孩子的抗拒感自然也會減少。
以愛與支持陪伴童年 假設小朋友的反抗行為過於強烈,經常情緒失控、出現攻擊行為,或是影響到日常生活,像是無法順利上學、與家人或同儕產生衝突,此時,就需要進一步觀察,並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舉例來說,透過兒童心智科醫師、兒童心理專家、語言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等,來評估孩子是否在情緒調節、語言理解與表達、感覺統合等方面需要更多幫助,以引導他們發展適切的人際互動能力。 當小朋友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理解與支持,才能是真正學會如何自處及與他人相處。 因此,面對孩子的反抗,記得以耐心和智慧陪伴處理,幫助孩子在愛與規範中找到平衡,並能夠健康地成長。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為什麼孩子愛說「不要」?
媽媽寶寶
2025/4月 第454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