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家族的下一步

李嘉誠家族清空全球碼頭資產,作為香港財團風向指標,其背後意圖引人關注,從中國撤退後,是否會再從香港撤退,瞬間成為市場熱議話題。

索貝克


最近香港李嘉誠家族旗下長和集團的大動作又成為市場焦點,就是把該集團所持有23個國家、43個港口,共199個泊位的相關權益賣掉。長和集團的公告裡面特別提到,這次交易出售資產不包括在香港、深圳以及南中國營運之港口,或任何在中國內地的港口。根據2023年長和集團年報,該集團共有293個泊位,這次的資產出售,大約把集團的稅前息前獲利(EBIT)占10%的資產賣掉了;對長和集團來說,其前身和記洋行與黃埔船塢的起家行業就是碼頭相關業務,有超過百年以上的歷史,大幅度清倉碼頭業務對於企業發展來說,絕對是重大轉折。

對此,長和集團現任主席李澤鉅,曾於2024年的股東會上表示,對回購(股票)持開放態度,並會繼續實施「輕資產」策略,尋找適合的整合機會。在講了「輕資產」戰略一年後,終於因為美國總統川普要求巴拿馬運河的管理回歸美資企業,於是長和集團順勢把過去近50年在全球各地分批收購的港口與碼頭資產全部清掉。儘管這個交易絕非單純政治考量,但是作為香港財團最重要的風向指標,該如何理解本次李家清空全球碼頭資產背後的意圖?李嘉誠家族從中國全身而退之後,是否可能再從香港撤退?此一謎團有待撥雲見日。

李氏家族在香港擔任大股東的主要大市值企業有5個,其中電訊盈科是李嘉誠二兒子李澤楷自行在市場吃下來的,投資界一般不算李嘉誠旗下的投資。第二個是香港電燈,第三個重大資產是長和集團持有75.67%的長江基建。以股權觀察,長江基建是李嘉誠家族的重點利益所在。2024年8月19日在英國倫敦以介紹上市的方式獲准雙掛牌成功,任何一家企業只要是兩地雙掛牌,通常在另外一個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就可以按規定快速移轉到另外一個市場交易套利,加上長江基建的營收與獲利有超過90%在歐美紐澳,如果大股東決定從其中一個市場撤退,表示已經做好了準備。分析至此,長江基建與香港電燈部分,已經算是準備要撤出香港。

最後兩個重要資產是長和控股與長江地產,這是2015年1月重組出來的境外公司。原本李嘉誠透過持股地產起家的長江實業作為旗下資產最重要的控股公司,並透過近50%的持股控制1970年代併購的和記黃埔,藉此控制旗下零售、資源、港口與碼頭、基建、醫藥等不同產業的資產,兩家公司改組之前都是香港公司;改組之後,李嘉誠的家族基金會從垂直控股的模式,變成兩家新公司各持有30%的大股東,分別是持有香港與中國地產資產的長江地產,以及控股其他資產的長和控股。在此同時,這兩家公司從香港企業搖身一變成為註冊在英屬開曼群島的外資企業。

此次改組並未影響長江地產與長和控股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因為根據香港公司條例規定,香港交易所認可的上市企業包括香港註冊公司與開曼群島註冊公司,在英國統治時期,開曼群島基於其免稅優勢,且同時作為英國屬地,吸引了大量英聯邦境內企業到當地註冊公司。前面提過2024年8月在倫敦共同上市的長江基建,當然也是一家開曼群島註冊企業。根據2023年長和控股年報,長和控股的營收有50%來自英國,17%來自亞太,中國與香港只有14%;算到稅前息前獲利(EBIT),英國43%、亞太28%,中港只有4%。不論法律監管要求,還是企業營運範圍,長和控股只差像長江基建一樣向倫敦交易所遞送上市申請而已,透過雙掛牌跑路的前期準備老早完成布局。

唯一一個外界還搞不清楚要怎麼撤離香港的只剩長江地產。自從2015年重組之後,李嘉誠家族各個投資實體一直在逢低增加長江地產的持股,根據香港的公司條例,持股30%以上的大股東每年可以增加持股不超過2%,在此同時,公司本身亦可回購股票,間接增加大股東在公司的持股。在2021年3月,李嘉誠甚至以基金會的基建資產增資長江地產,一舉把自己的持股比例從35.99%拉高至45.03%。至2024年底,李嘉誠在長江地產的持股已經拉高至48.75%,這與李家在長和控股上面幾乎不增加持股的動作完全相反。

李嘉誠家族可能的動作是什麼?也許是準備啟動私有化交易。根據香港的《上市規則》以及《公司收購、合併及股份回購守則》相關規定,持股超過50%的大股東有權發動將公司下市的私有化交易;2021年2月28日,長江地產公布旗下持有的全球房地產,中國與香港占85%。當時5家專業地產估價機構得出4,950億港元的估值,比對現在市值1,212億港元附近的股票價值,差距甚大。一個可能的猜測是,一籃子房地產打包出售會比分開來容易賣掉。(本文作者為資深金融專家) 閱讀完整內容
台灣銀行家雜誌 2025/4月 第184期

本文摘錄自‎

李嘉誠家族的下一步

台灣銀行家雜誌

2025/4月 第1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