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慢病浪潮 中醫出招找到新解方

慢病時代的健康危機

面對慢病浪潮 中醫出招找到新解方

人口老化及慢性病威脅是現代人的難題。全球每年總死亡人數中,有74%(4,100萬人)死於慢性疾病;在台灣,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慢性病直接或間接相關。慢性病成為個人、醫療及國家經濟的沉重負擔,目前醫界有什麼新做法可以改善?特別是中醫能給予哪些幫助呢?

文.林貞岑


AI圖像

慢性病是現代人健康的重大威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指出, 慢病每年奪走4,100萬人性命,超過全球總死亡人數七成,其中以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和中風)佔比最多,2021年至少造成1,900萬人死亡,其次是癌症(1,000萬人)、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氣喘400萬人)和糖尿病(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超過200萬人)。

慢性病對台灣的健康負擔有多大影響?在台灣,十大死因有8項與慢性病有關,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三高是造成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子。根據健保署統計,每年三高相關疾病醫療支出高達1,700億元,因此政府提出2030年達成「降低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1/3」,並積極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期盼將80%的三高患者納入照護網,加入者80%接受生活習慣諮詢,期盼三高控制率可以達到80%,幫助高風險族群建立健康生活。2024年4月,健保署推動「大家醫計畫」,希望三高患者無論在醫學中心、地區醫院或診所,都能得到整合照顧,目前正研擬將中醫納入計畫,結合中西醫力量,一起控制三高。

減少併發症還能改善副作用

在台灣,中西合療治慢性病是趨勢。「中醫介入中風、癌症及慢性腎病等治療,效果不錯,」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指出,十多年前健保署推行多項中醫住院及門診照護計畫,成效斐然(見P7表)。像中風及癌症患者在住院期間及出院後門診,皆可看中醫,癌症還有特別門診延長照顧計畫,像是到醫院做放、化療等,中醫可協助以針灸減輕噁心、疼痛等副作用,並由健保專案給付費用,民眾不必自掏腰包。

詹永兆舉例,像中醫介入中風專案(包括中風、脊髓及顱腦損傷)實施超過10年,經驗最豐富。以2024年統計,住院會診人數為2萬2,453人,共看診36萬3,540 人次,「中風可以用針灸舒緩筋骨痠痛,且患者恢復較快,縮短住院時間,很快能下床走路,預防失能效果好,且目前已有多篇文獻發表,」詹永兆表示。

除了中風治療,中醫在輔助癌症治療上也有亮眼表現。以專案來看,癌症看中醫的人數僅次於中風,根據健保署統計,2024年癌症住院患者有6,881人會診中醫,會診次數達5萬9,743人次,門診則有 1萬2,269人,看診次數15萬7,226人次。「這些都只是專案人數,實際上癌症患者來看中醫的人非常多,」詹永兆表示,癌症專案包括7個癌症,像乳癌、肝癌、肺癌、大腸癌、胃癌、口腔癌及攝護腺癌,2025年新增子宮頸癌、子宮體癌、甲狀腺癌,「給付費用從2.6億元提升到3.5億元。」

詹永兆解釋,像化療後吐得很厲害、手麻腳麻、疲倦等令人受不了的副作用,經過中醫治療能減少併發症,讓患 者順利完成後續療程。「生活品質好太多了,又能提升存活率,」詹永兆說, 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疼痛等不舒服狀況多,中醫介入確實能改善副作用,讓患者「比較有勇氣和力氣熬過去,直到治療結束。」

此外,癌症病人最怕親朋好友推薦來路不明的保健品。「中醫師介入,可以減少民眾花冤枉錢,」詹永兆表示,一般人總想著要找特別藥材來治病,亂吃亂買的結果是花錢又傷身,有了合格中醫師把關,一來他們懂食療與藥物,知道哪些能吃、哪些可能有副作用毒性, 二來能夠判斷患者體質是否合適服用, 減少誤用危險,且「患者的心會比較定,」他說,患者心定了,就能配合治療,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醫治療慢性腎病國際驚艷

慢性腎病則是台灣獨步世界的創新慢性病醫療。詹永兆解釋,傳統醫療在東南亞多被污名化,民眾質疑藥品安全度,可是在台灣不同,十多年來政府持續推動中藥安全,並禁用含馬兜鈴酸藥品,加上中西醫通力合作的腎病研究登上國際期刊,如今已證實「吃中藥可以保護腎臟,甚至延緩洗腎,」他說,目前慢性腎病也有專案計畫,一年約有一萬名腎病患者看診中醫。

有位中年女性患者,換腎之後腎功能變差,求助中醫治療迄今15年,患者現在65歲,GFR仍維持在30左右,沒有洗腎,「她雖然腎功能差,但還能夠維持,」詹永兆表示,他同時會做飲食衛教,教導患者按摩穴位保健,且叮嚀絕不能亂吃止痛藥。患者因心肌梗塞住院,當時腎功能曾掉下來,出院後吃中藥調理,腎功能指數就回復了。

為何中醫能維持腎功能?詹永兆解釋,腎功能看的是腎絲球過濾率GFR, 它是網狀組織,可使用調補腎氣、活血化瘀中藥,如加味逍遙散等行氣活血養血,「簡單來說,可以讓網狀組織恢復通透性,不那麼容易壞掉或纖維化,」他說,像加入黃耆可補氣,氣通了全身血液循環變好,可以維持腎絲球過濾率,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

除此之外,在三高部分,看診中醫的人數不少。「一年有近七萬名三高患者(只看中醫門診),」詹永兆說,中醫認為三高是一種綜合症狀,會以不同證型來區辨出原因,並按照病患的體質及症狀做調整,像高血脂與痰濕或血液瘀阻有關,會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如血府逐瘀湯,或是降脂的何首烏、丹參或決明子來健脾及活血化瘀。

「三高的急性或惡性期,都可用中藥調理,」詹永兆治療三高經驗超過20年,他舉例,惡性高血壓搭配中藥治療,可以舒緩血壓飆高及不穩定狀況,頭痛等不舒服很快消失,「中西醫結合治療三高,愈來愈常見,」他舉例,有兩位90歲的腦出血患者,原本家人都以為這是最後一次住院了,患者出院後以中醫治療一個月,恢復良好,能拔掉鼻胃管進食。

民眾對中醫需求不斷增加,從健保總額就能看出端倪,像2001年中醫的健保總額不到155億,2024年已攀升到341.9億,多出一倍以上。如何跟上全球的防治慢性病防治?目前全聯會的做法是,強化及推廣中西醫整合醫療,除了繼續執行專案計畫,更期盼「大家醫計畫」盡快納入中醫。「把中醫納入,防治三高計畫會更完善,」詹永兆說,中醫治療慢性病是很溫和的,急、慢性期皆能提供服務,即使無法到院就診,亦可申請中醫居家及機構(如護理之家)醫療,享有中醫師到宅服務,「不要讓你的就醫權益消失,」詹永兆提醒…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特刊2025最強中醫慢病寶典

本文摘錄自‎

面對慢病浪潮 中醫出招找到新解方

康健特刊

2025最強中醫慢病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