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別說是因為愛!
在台灣,位居兒童虐待第一名的原因就是「不當管教」,在親職教養中,仍有部分家長承襲過往「不打不成器」才是對孩子最好,或是「我是為你好才處罰你」的教養觀念,雖然暫時解決了當下的教養難題,但對孩子未來的影響不容小覷。
整理/江桂香 資料來源/兒福聯盟
兒福聯盟過去研究發現,體罰會對兒童造成許多負面影響:有被家長體罰經驗的人,主觀快樂感較低、自尊感較低、親子關係較差、對使用暴力的認同較高、攻擊行為也較多。兒福聯盟針對年滿18歲的成年人進行「台灣民眾兒時被主要照顧者體罰經驗及其關係性影響」調查。請填答者回溯未成年時,被主要照顧者體罰的情形,結果顯示有83.0%曾被主要照顧者體罰,可見體罰是大家共同的童年記憶,尤其更令人心疼的還有超過三成的民眾表示,小時候遭受到「會造成身體受傷」中度或嚴重體罰。進一步分析發現,照顧者越常用體罰管教,相對較少使用正向親職手段管教,譬如有八成多(80.3%)的不體罰照顧者,會鼓勵孩子表達意見,但僅有六成多(66.4%)的施體罰照顧者,會鼓勵孩子表達意見。
經常被體罰,又缺少正向親職教養經驗的孩子,長大後的親子關係如何呢?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未成年時,被主要照顧者體罰頻率越高、體罰程度越嚴重的人,他們和這位照顧者的親子關係越差,包含了親子關係親密感的降低、信賴感的破壞,和焦慮感的提升,即便是輕微體罰在統計上也有顯著的差異。不到五成(46.9%)的曾受體罰民眾認為容易親近主要照顧者,約四分之一(25.3%)認為要完全信任主要照顧者十分困難,甚至有15.5%的成年人常擔心主要照顧者不愛他。我們常聽到有家長體罰孩子的時候會說:「我是因為愛你才打你」,但從研究發現,被打的孩子似乎感受不到家長的愛,帶著傷痕累累長大,影響親子關係。
「內在創傷」影響成年後「人際相處」
有些人或許會笑談小時候父母如何嚴厲管教,其實這些體罰經驗已是創傷,甚至在成年後影響到人際相處或親密關係的經營,兒盟調查便發現,曾受體罰的人有近四成(37.2%)覺得要完全信任別人十分困難,更有超過三成(31.4%)的民眾會擔心別人不愛自己,這些比例相較於未被體罰的人高出許多(未被體罰者為26.3%不信任別人,與24.2%擔心別人不愛自己)。
這些曾受體罰者,也有更高比例進入親密關係的暴力複製與循環當中,兒時被主要照顧者體罰的經驗,成為他們的關係互動模式,將「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移轉至親密關係中,成為暴力加害者或受害者。超過二成曾被體罰的人(21.6%)會有推、打伴侶的狀況,15.6%的民眾表達曾有被伴侶推、打的經驗,比例較未曾被體罰的人顯著地更高。推估童年的體罰較容易讓他們以為暴力式的互動是合理的,導致親密關係暴力的加害和受害比例皆較高。
用「正向教養」翻轉負向「體罰」
最讓我們感到欣喜的是,78.2%的民眾認同「不論下手輕重,體罰是一種暴力」、78.7%認同「體罰會貶低兒童人格和自尊」、54.9%認同「不管任何理由,都不應該體罰小孩」。
歷年調查,民眾在體罰認同量表的各個題目上都逐漸降低,顯示大家有越來越不認同體罰的趨勢。尤其研究發現18-25歲年輕的族群,相對於其他年長的年齡層族群,更顯著較不認同體罰。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體罰的傷害,比你想像還要大
嬰兒與母親
2022/1月號第543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