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年齡與環境,學習皆能改變人生,唯有自律與勇氣,方能突破困境,追尋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未來。 受訪者/諮商心理師 王雅涵 採訪、撰文/吳冠儒 
▲圖片/ Freepik
近年來,MBTI、星座、人類圖等人格分類工具在各地掀起熱潮,這類人格分類方式成為社交場合的熱門話題,或多或少影響了人們的自我認知與決策,而這些工具究竟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還是反而限制了我們?
人格分類工具的流行 因為數位化與社群媒體的興起,MBTI、星座、人類圖等工具也受其推波助瀾,相關內容以短影片、迷因等方式大量傳播,使得這些分類及論述變得更加有趣,進而提高討論度。社群媒體上的MBTI 與星座內容,通常會以「圖像化」的方式呈現,淺顯易懂,例如「十二星座的戀愛風格」或「INTP vs. ENFP 的日常反應」,這類內容容易被轉發、分享,增加觸及率。而當一個人發現測驗結果符合自己的個性時,他會更容易將這個標籤內化,並進一步分享給朋友,擴大傳播效應。 即便是當代提倡「去標籤化」,人們不想被定義,但我們依舊希望被理解,這些人格分類工具便成了現成的框架,可以讓我們快速塑造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的形象,是故除了自我認同的因素之外,也常用來在社交圈中建立自己的人設,甚至進一步成為發展、塑造個人品牌的手段。 也因此,這類「工具」於當代的使用模式,很大一部分被歸為「社交工具」,比方與陌生人初次見面,話題便可以從「你是什麼星座?」、「你的MBTI 是哪個?」開始,從中快速找到共同點來拉近彼此的距離,這方面的分類標籤,雖然看似隨機,卻能在無形中迅速讓人們建立某種關係上的連結。
安全感與歸屬感 我們於《張老師月刊》第564 期的〈大眾心理學筆記本〉單元中有提到演化心理學與自我認同的論述:「以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對他人認同的追求源自群體生存的需求,早期人類的群體合作,往往是生存的關鍵,因此,『遵從群體規範』成為人類本能之一。」 而在「遵從群體規範」之前,需要為自己做群體分類,在群體中迅速區分「自己人」與「外來者」,因此發展出一種分類傾向,會根據有限的線索來對個體進行快速判斷,以確保自身安全,這種生存機制在現代仍然影響著我們,以現代的語言來說—我們仍舊依賴這種「群體分類」在各種場合尋找安全感與歸屬感。 我們將自己歸類於某個群體,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感與認同感之後,更以此來確立自我認同,舉例來說,當我們發現自己是某個MBTI 類型,也發現許多具有相似特質的人也屬於這個類型,便會對這個類別產生認同感,甚至加入相關社群來強化歸屬感與自我認同,除了是種自我理解的方式之外,也是社交互動的重要基礎。 但因為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分析每個人的完整性格,透過這種快速分類的判斷方式來理解他人,除尋求自己的安全感與歸屬感之外,也有助於提升社交互動的效率,比方當我們知道對方是何種MBTI 或是星座時,便可能會下意識地聯想到有關該MBTI 或星座的性格特性,讓我們能夠更快決定該如何與對方互動。
自我認同與刻板印象 雖然這些分類工具的科學根據並不夠紮實,但對大眾心理仍有相當的影響力,除了群體影響之外,如前文所言,這些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我認同,也能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甚至能提供自我解釋的效果。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以測驗結果來簡化現實,可讓我們心理上獲得暫時的抒發出口,但也存在認知偏誤的情況,我們會選擇性地記住那些符合自身特徵的部分,並忽略與自己不符的內容,進而產生「這個測驗真的很準」的錯覺。 我們可能會在社群媒體上發現,某部份人會對於自己的「歸屬」—也就是自己的星座、MBTI、人類圖等等的測驗結果而感到自豪,尤其是當自己發現自己的MBTI 被歸類於「特別稀少,全世界只有百分之幾的人是該類型」時,這種自豪感會更加強烈。 但原因不單單只是類型本身的稀有程度,還來自於這種類型的「正面形象塑造」,比方具有邏輯思考、更加感性、富有神秘感等等,但以負面程度來說,當自己發現自己屬於稀有類型時,我們有可能會強化這種身份認同,甚至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符合這個類型的特質,進而導致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以致我們根據測驗結果或是預期的特質行動,最終讓預期成為現實,而忽略自身原有的多樣性。 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過度依賴這類工具作為個人價值的衡量標準時,可能會忽略真正的能力與行為,而把自己侷限在一個標籤之內。例如,一個自認為「INTP」的人可能會避免參與社交活動,因為「這不符合INTP 的特質」,繼而限制了我們自由地成長與發展角度。
是工具還是限制? 作為參考工具,這些「分類」也被應用在職場上,希望先行透過這些工具來評估應徵者是否適合該職位,其優點在於,可以幫助求才者快速篩選;這效果也可見於交友軟體上的互動之中—在個人簡介中標註「非ENTP 不聊」或「找尋INFJ 靈魂伴侶」等等,將心理測驗結果作為交友標準。雖然於兩者的應用上,都可以提供初步的篩選機制,但也可能過度簡化人際關係,錯過與不同人格類型建立深層關係的機會。

▲圖片/ Freepik
另一方面,相同星座、MBTI 或是人類圖結果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應對情況,例如某星座在大家的印象中是外向、活潑的,但他可能不喜歡在人群之中發言,或者是某個MBTI 屬於內向性格,但他卻具備出色的溝通技巧,因此在職場上,或單就「分類」而汰除人選,或許會有錯失人才的可能性。 在教育方面也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狀況—職涯探索測驗可以用來探索、挖掘學生們的興趣與專長,甚至可用來規劃未來,但測驗結果可能只是基於受測者當下的感受與回答,實際上的未來發展無法準確預知,就猶如前段所言—「不同情境之下會有不同的應對狀況」,興趣與技能可能隨著年齡變化,如果學生過度相信測驗的結果,就有可能導致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限制了原有的多樣性發展。因此,這類型的測驗或者分類工具,在應用上更需謹慎,可作為參考依據,但不應將其視為絕對標準,而須配合實務、體驗、學習來發掘自身真正的興趣與能力。

▲圖片/ Freepik
結語 人格分類工具之所以受到歡迎,除了能幫助人們更快地認識自己與他人,也因其簡單易懂的框架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定感。然而,當這些分類從參考依據變成自我限制,甚至影響個人決策時,便值得我們重新審視它們的價值。 我們渴望透過標籤找到歸屬感,但標籤本身並不能定義一個人。無論是在社交、職場或教育領域,過度依賴這些分類,可能會讓我們忽視個體的多樣性與成長的可能性。與其讓測驗結果框限我們的行為,不如將其視為探索自我的起點,在實際經驗與學習中尋找更真實的答案。 理解自己是一段持續變動的旅程,而非一紙測驗結果所能概括。我們可以從這些分類中獲取洞見,但最終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仍然是自身的選擇與行動。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MBTI、星座、人類圖:自我探索還是自我設限?
張老師月刊
2025/4月 第56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