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之亂,讓亞洲製造鏈一度搖搖欲墜。未來,台商不只要邁向高彈性「區域製造」,「依關稅高低移動產能」可能成為新常態。 文 黃亦筠 攝影 謝佩穎 四月,川普「解放日」以來的關稅之亂,毀了許多人的清明連假,讓八年貿易戰形成的「中國+1」亞洲製造鏈,一度大震盪。 「我們無法睡覺,每天留意美國訊息,一直在變,」一名電子五哥代工大廠總經理語帶疲憊地說。 二○一九年,他和一票科技廠從中國移出輸美產能到東南亞,設廠地點統統中槍。但就在疲倦七天後,難以捉摸的川普,親自宣布「暫緩九十天」。 十一日晚間,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發出最新公告,豁免資訊產品和半導體零組件,排除在對等關稅外。讓困擾台美兩邊的科技品牌及代工製造廠、尤其蘋果供應鏈大鬆一口氣。 「之前簡直白忙一場,」一名筆電廠老總看到備忘錄後忍不住說。一名資深分析師嘆口氣說,「報告都不知道該怎麼寫了。」 對科技製造業者而言,「從中國製造分散到東南亞製造」是上一輪轉型,這一輪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如何做到「靈活、模組化」的區域供應鏈佈局,並快速調配產能。 「台灣其實比東南亞各國幸運,因為全球資訊科技產品的製造,台廠有佈局主導權,」形容台灣是天選之島的Digitimes董事長黃欽勇,面對高關稅仍舊冷靜。 這位四十年產業研究資歷的老將,相信台廠的應變速度。不論高關稅、低關稅,台廠幾乎全數動起來,重整旗鼓,新供應鏈運作節奏,正在亞洲供應鏈成形。

▲越南聚集科技、汽車零件、鞋業等製造廠,卻是被川普盯上中國洗產地的高風險區。業者也盤算著如何移轉輸美產能,避開風險。
即便豁免,重規劃產線成必然 在川普原先表定四月九日是對等關稅生效大限,許多電子產品製造商加緊出貨,試圖在新關稅實施前,將產品運往美國,規避增加的成本。 《天下》打給一名電子五哥總經理,他劈頭就說,「忙翻了,還要接你電話,要先趕九號前上船,大家都在趕出貨啦!」他整天開會、講電話遙控出貨進度。 清明節開始,飛往美國的貨機班班客滿,載著高單價的科技產品,趕大限前抵達美國海關。 一名美系筆電廠高層,在九號大限當天,人正在越南台系筆電代工廠內,他親眼目睹,出美國市場的組裝線都先暫停。 「川普這波稅額重,稅率增加已經遠超過供應鏈能降價、吸收的範圍,」以賽亞顧問研究總監韓文堯直言。 「代工廠不接受降價,下一步就只能調漲終端產品價格,消費者買單,」這名筆電廠總經理直言。這也可能導致美國需求衰退,因此美國科技品牌廠之前皆拜訪過川普政府談豁免。 好在川普按下高關稅暫停鍵後,又釋出豁免電腦、手機、半導體零組件對等關稅,但這場關稅之亂,卻讓重新規劃產線的必要性浮現。 台經院資深分析師邱芳觀察,上一波貿易戰1.0讓生產地分散,從中國分散到台灣及東南亞,「這波貿易戰將讓市場分散。」

▲AI伺服器單價高、毛利率高,製造廠也比較有能力從亞洲移轉到美洲生產。
脫亞製造,依關稅風險移動 即便川普豁免資訊科技產品和半導體零件,但似乎不影響台廠產能重規劃的步伐。 「到處都要佈好局,因為川普改來改去。已經在進行的,全部都照做,」一名電子五哥總經理說。 對科技廠而言,不再是思考搬廠搬去哪,而是評估關稅風險及出貨最終市場,重新規劃生產鏈。 譬如川普關稅衝擊亞洲供應鏈,越南成為高風險地區。(見表) 越南是中國製造多元外溢的最大受益者,韓國三星和美國Nike都在越南有製造廠組裝,有三七%的越南製鞋子及五二%的玩具和運動器材銷往美國。越南也因淪為中國「洗產地」聖地,成為這波被川普課高關稅的最大受害者。 除了許多傳產如鞋廠、機械業等,台灣代工大廠仁寶、緯創、和碩、鴻海也都在越南有設廠,當年都是為搶美系筆電品牌廠「去中化」的訂單而去設廠。 即便越南被暫緩課高關稅,但九十天後,若越南對中國的態度仍讓川普不滿意,隨時被川普盯上的風險高。 這讓包括緯創在內的筆電代工台廠,警鈴大作,也和客戶討論越南之外,能移轉輸美產能的廠區,譬如目前相對安全的墨西哥,而越南廠就做非美國市場的產品。 一名代工廠總經理直言,未來將「依關稅高低來移動產能。」最低關稅的美洲包括美國、美墨加協議國,還有僅課一○%的巴西,以「美洲製造」,較低關稅、較低運費成本來考量。 「如果你那裡已經有廠,廠夠大,你就bingo,很快能把量移過去,」這名總經理說。當然要到美洲生產,前提是產品的毛利率不能太低,伺服器類較有可能。
「中間財」零件廠開始盯下游 直接出貨美國終端市場的成品,是海嘯第一排。在海嘯第二排的則是「中間財」,其產地關稅也會影響終端產品的成本與價格。 換言之,「原產地」也正重塑供應鏈。 兩年前一票赴泰國設廠的台灣印刷電路板(PCB)業者,一度因對等關稅震驚不已。「到泰國去投資,竟然課的關稅比台灣還高,台商很錯愕,」台灣電路板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長明坦言道。 一八年中美貿易戰之後,原本產能集中在中國的PCB部份業者,將產線移回台灣,但又因地緣政治,客戶端要求台廠將部份產能分散到東南亞。近三年,包括臻鼎、欣興、華通等一批PCB業者,到泰國圈地蓋廠。 PCB正是中間財的代表,不會直接出貨給在美國的終端客戶,而是出貨給次系統廠、系統廠。 由於川普明顯目標是中國,PCB目前大量產能仍卡在中國,分散到泰國的量仍小,短期量不可能大幅爬升,中國被課高關稅,讓業者頭疼,不知道產能還能移去哪。 如今對資訊科技產品關稅豁免,這群中間財業者暫時解壓。 一名筆電供應鏈總經理大聲強調,「我們毛利才多少?這樣的關稅不可能我們負擔,了不起我不做。」
新加坡當「美國前最後一站」? 這時候區域調度的活棋,其實還有關稅僅一○%、相對風險較低的轉口貿易國新加坡,也成為業者考量的據點。 一名了解新加坡貿易的官員表示,接下來要考慮的,是確保「附加價值的成分」,出口到美國的最後一站,要放在關稅最低的地點,讓上游製造能保持多元選擇彈性。 「從原產地的角度,在新加坡加工足夠,就能算新加坡是出口到美國最後一站,那就是目前最低的一○%關稅,」這名官員直言,過去歐美就善用新加坡做最終組裝、測試,再出口歐美。 不過,川普用行政命令,可以一下調高、一下調低稅率,新加坡低稅率優勢能維持多久,其實很難確保。

▲4月11日,美國對資訊科技產品、半導體零組件豁免對等關稅。(王建棟攝)
區域製造考驗企業調度力 許多台商如今已在談,要降低對美國市場依賴,減少關稅衝擊。長遠來看,川普關稅衝擊會將亞洲製造,催化為「區域製造」。 「就是市場在哪,廠就在哪,」一名代工廠主管形容。 譬如全球最大電子專業代工(EMS)廠鴻海,在亞洲有台灣、新加坡、北越,美國加州、德州、墨西哥,以及歐洲捷克、匈牙利都有廠。 未來像昂貴的AI伺服器,鴻海在各區域的廠區,從主板到機櫃都能組裝,再直接出貨給區域內的客戶。一名伺服器代工廠總經理坦承,「開很多點,我也有壓力,製造成本會增加,未來就是大者恆大了。」 「當然區域製造更考驗企業的管理經驗、成本控制,但一旦跨出第一步,供應鏈整合完成,就更有應變調度的能耐,」一名經貿專家表示。 峰迴路轉,百變川普,在最後一刻按下暫緩鍵,但也讓他本人再次成為最大的變數。與其坐等川普,台廠不如自立自強,布建更富彈性的生產供應鏈。
(楊孟軒、鄧凱元、吳靜芳、康瓊之、蔡立勳協助採訪)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市場在哪,廠就在哪」 科技台廠的脫亞之路
天下雜誌
2025/4月 第821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