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親美親中?揭全球南方崛起
文●曹博凱 你知道對沖(但知道「對沖政治」嗎?Hedge)基金,對沖的核心思想是,希望降低風險並追求穩定回報。而對沖投資的核心是,透過相反或相關性低的投資來抵消風險,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六月初,韓國總統李在明的當選,再度證明,亞洲國家正大量展開對沖國際政治的布局。
韓國選出「親中」總統? 實際是日、韓都轉務實外交 李在明讓台灣人印象深刻。他曾說:「台灣海峽發生什麼事,與我們有何相干?」或是被問及兩岸開戰是否會援助台灣,他竟回答,「等外星人入侵地球時,」才會考慮。 上述發言,讓他被對手貼上「親中」的標籤。 但正確的理解是,如韓國議題專家、資深作家柯爾克(Donald Kirk)所說,李在明的路線是「打動每一方」(Appeal to all sides)。 李在明不只說要改善和中國關係,他甚至說願與俄羅斯對話,還宣稱會一改過去「反日」立場,願意與日本合作。因為他很清楚,若美國不再可靠,中日俄就是制衡北韓的關鍵。 李在明也強調,韓美同盟仍是外交根基,不會放棄,只是「美國是從美國利益出發,韓國要從韓國利益出發。」 不單韓國,日本亦如此。自關稅談判展開以來,日本首相石破茂就多次表達不會一味讓步美國。同時,今年三月,日本與中國暌違六年,重啟經濟高層對話;但另一方面,應對中國近期稀土管制,日本也正計畫結合關稅談判,與美國展開關鍵礦物的開採合作。 大家不再談「親美」、「親中」的原則,而是以如何最大化對沖地緣風險為優先,跟誰都能合作。

▲法新社
東協從受益者變眼中釘: 轉攜手中東、放眼全球南方 放眼更廣範圍,一直被認為是「美中競爭緩衝區」的東協,也開始出現變化。 過去幾年,東協受惠於供應鏈轉移,往美國的出口大增,去年第一季,美國已超越中國,成為東協最大出口地。 「拜登時期的友岸外包政策,其實東協是最大受惠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說。但川普帶來的不確定性,顛覆了之前的框架。美國與東協國家的龐大貿易逆差,反成為川普的眼中釘。 今年五月底的東協峰會上,主席國馬來西亞的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在開幕時表示,他正尋求讓東協以集體方式與美國談判。另外一大關鍵,是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也出席,和中國三方一起舉辦了首屆「東協—中國—海合會峰會」。
三方為何要結盟?對中國而言,中東是人民幣國際化、打破石油美元框架的關鍵實驗場,東協則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對東協而言,它需要中國的技術與產品,以及中東的能源和資金;對中東而言,則是進入亞洲市場的關鍵跳板。 台灣不能小看這個擴散效應。除了中東,今年初,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已經正式成為「金磚國家」(BRICS)的夥伴國,越南也已表達加入意願。 這象徵東協國家的「對沖」範圍,正在往更廣泛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擴散。「全球南方」並非地理上的南半球,而是泛指歐美(全球北方)等大國之外的開發中國家,它雖看似鬆散,卻是未來全球貿易成長的新動力。與全球南方(含中國)有關的貿易額,將在二○三三年達到十四兆美元,超越北方之間的貿易規模。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指出,「全球南方在多極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時機,」因為全球南方國家普遍奉行多邊主義,與任何陣營都願意發展貿易關係,自然有更好的成長。在大家都對沖的狀況下,台灣該怎麼思考此事? 現在,跟台灣一樣親美的,就是印度。

▲法新社 日本首相石破茂:日本不打算對美國唯命是從, 不會在談判中損及本國利益。
台灣,該學印度更親美? 或抱團「親自身利益」? 印度總理莫迪,在今年二月訪美時,宣布二○三○年要讓雙方貿易總額擴增一倍以上,達到五千億美元。雙方也宣布啟動「TRUST」(運用戰略科技轉變關係)計畫,推動雙方合作。 六月初,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指出,印度有望成為繼英國後第二個達成協議的國家。但,他也說印度應減少向俄國購買軍武,並且別跟金磚國家一起推動去美元化。美國釋出的訊號很清楚:想從美國獲得戰略利益,就得選邊站。 面對亞洲新局,台灣只剩下兩個選擇:一是走印度路線,為了應對中國威脅,選擇更往美國靠攏,但必須做出犧牲;二是效法東協,分散風險。 第一條路,單押美國並非不可行,但伴隨的風險其實更高。按照川普的邏輯,對美國出口越旺,對美國威脅就越大。台灣今年截至四月,對美順差又比去年攀升,成長將近一倍。很難說之後川普政府,是否會對台灣提出更嚴厲的要求。 根據今年年第二季《台灣地緣政治風險指數》(TGR)報告,「川普對台措施」已躍升為對台整體地緣政治風險最高的類別,對經濟危害超過「兩岸衝突」。
第二條路,應該是台灣不能放棄的選擇。 台灣對美國出口大增,主要是因為跟AI有關的資通類產品,包括伺服器、顯示卡等相關產品。但其實,東協才是台灣資通產品出口成長最驚人的地區,近兩年年增率都在一倍左右,勝於美國。 微軟、Google、亞馬遜、輝達等企業,近年也都在東協布局資料中心,而台灣此類產品,在東協還有相當成長潛力。 或許你會想,台灣至今無法加入亞洲最重要的經貿架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制度優勢上已經落後於日、韓等對手,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不能輕易放棄在當地的布局,否則未來的戰爭只會更難打。 別忘了,跟台商搶訂單的人還有日本跟韓國等對手,而他們,已經靈活轉向。 當大家在討論,到底要親美或親中時,從東協到全球南方的抉擇,已讓大家看到,親中或親美,絕不如親自己的利益實際。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從韓國新總統看國際政治對沖 揭「全球南方」崛起
商業周刊
2025/6月 第1961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