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看下半年、進場3訊號
文●方歆婷 攝影●程思迪 七折開賣、低首付,建商紛出奇招搶市,房價真的要下跌了嗎? 原來,這些信號正透露著,下半年將是購屋者布局的關鍵時刻。 第二季一開始,代銷龍頭甲山林為其板橋指標預售案,高調喊出「新板特區七折價開賣」,被視為房市讓利的第一槍;士林也有建案跟進,對標北士科重劃區,打出七至八折的價格優惠。 建商降價「假讓利」衝量 低首付陷阱:晚付不是少付 先別急搶便宜!仔細看,這兩個建案與所對標區域,實際都相距約十分鐘車程,開出的價格,與基地所在地行情相比,其實相差無幾。 那麼,建商所為何事? 這是因為,「房市量縮嚴重,消費者看跌房價,此時無論是建商或屋主,賣方急的是賣不掉,因此更改策略,原本堅持價格的,都喊出了降價,這是『降價換量』的思維,是否真的讓利,是另外一回事,」台灣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說。 除了打折外, 為了刺激買氣,「低首付」也陸續重出江湖,像是台北市信義區有訂簽七十七萬元起的建案,士林則有訂簽三%、首付六十六萬元的建案。 低首付,看似解決買家湊不出頭期款的痛點,實際上是為了讓建商順利取得建築融資。 高源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所長陳碧源指出,建商開工前會向銀行申請建築融資,銀行會依工程進度分期撥款,並要求建商提供一定銷售率、簽約名單與銷售金額,以計算融資價值比(LTV)、債務保障比率(DCR)等方式,評估還款能力。也就是說,就算施工順利,若銷售不佳,銀行仍可能拒絕撥款。 但對買家而言,低首付方案,後續仍面臨銀行最多僅核貸七、八成,若買家自備款不足,將須以信用貸款,補足頭期款差額,這筆款項須在三到七年內償還。因此,在交屋時,買方將同時面臨房貸與信用貸款壓力。放貸趨嚴的銀行,可能對低首付買家降低房貸願貸成數,甚至會影響交屋,對買方並不有利。 然而,雖然建商的打折、低首付等優惠是假的,房市銷售的壓力卻是真的。 住商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指出,大型建商願意讓利、祭出低首付等方案,透露出「建商有壓力」,因為他們知道市場上有效買家所剩不多, 策略改為「先搶下還會成交的客戶」,反映出建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加劇,轉而主動出擊,先掌握住有限的市場需求。 投資客退場、房貸收緊 資金壓力讓建商加緊銷庫存 既然市場需求有限,房價是否也將隨之走跌? 陳碧源指出,建商通常不輕易降價,因為實價登錄一旦下修,可能拖累區域行情,除非資金吃緊或經濟轉負、通縮,才可能真的讓利。為避免影響行情或引發解約,建商多採變相促銷,如:贈送裝潢、家電、車位,或是升等樓層,來吸引買氣。 不過,從去年起,建商壓力明顯升高。 首先,預售屋禁止轉讓紅單後,投資客退場,加上銀行收緊房貸,今年逢金融市場波動加劇,買家資產縮水,購屋需求進一步下滑,建商銷售壓力大增。 再者,是資金壓力。建商需償還銀行貸款、利息及支付營造款等,其中,土地融資依央行規定須於十八個月內開工,否則可能被要求提前還款或轉貸,建築融資撥款則與銷售率掛鉤,當銷售不佳,銀行可能拒絕撥款。 馨傳不動產智庫創辦人兼執行長何世昌指出,建築融資的收緊,對中小型建商影響甚鉅,而上市櫃的大型建商,面對的則是更大的股東壓力,須定期推案以維持營收與配息。 同時,銀行自去年九月起降低餘屋貸款成數,從四成降至三成。陳碧源指出,過去建商可透過高成數貸款不斷興建,即便房子尚未售出,也能透過餘屋持續向銀行融資,向銀行融資,形成一種資金循環。如今貸款成數收緊,建商無法再以未售出的資產做為槓桿搬錢,資金鏈受到壓縮。 加上今年開徵囤房稅2.0,「建商持有房子的成本變得非常重,不得不加快去化,」黃舒衛直言。 「這兩年將是建商面臨壓力最沉重的時期,」徐佳馨指出,二○二○年後、每年高達十幾萬戶的建案陸續完工,今年起進入交屋高峰,若遇大批買家無法按期交屋,建商資金流有虞,陷入舊案未清、新案又要推的壓力。
▲北士科高樓崛起、產業聚落初具規模,成為台北新亮點,也成了房市銷售話術的取材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