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坑果醬老師帶孩子奪58 國際獎

文●陳盈螢 攝影●駱裕隆

深夜十點,雲林古坑一片寂靜,當店鋪都拉下鐵門,卻有家店仍燈火通明,店外聚集著等孩子下課的家長。

這裡不是補習班,而是一家麵包店,名為奶油巴士烘焙屋。

這家烘焙屋一週有時只營業兩天,其他時間幾乎都用來教學生做果醬。老闆娘陳韻筠,是世界柑橘果醬大賽金獎得主,不只她自己得獎,還在四年間教出五十八面金銀銅獎與佳作。店外經常貼滿祝賀紅榜,滿到甚至因此擋住客人視線,找不到進店的門把。

她為什麼會從一個人的冠軍,變成一群人的冠軍?

其實,這是一個在都市迷失、回歸土地、尋找自我的故事。

小辭典
世界柑橘果醬大賽
The Dalemain World Marmalade Awards,自2005年起每年在英國舉辦,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果醬大賽,有「果醬界奧斯卡」之稱,在澳洲與日本也舉辦姐妹賽。
2024年有來自30多個國家、約3千罐果醬,飄洋過海到英國參賽, 台灣抱回8金、13 銀、25銅佳績,再度刷新紀錄。


來自雲林農家、自認沒專長
九份打拚創黑糖蜂巢糕暴紅


陳韻筠是雲林古坑人,她的父親原是高職老師,為了照顧阿公返回古坑接手農地,記憶裡的父母總忙於農務,父親還曾因噴灑農藥的劇毒,數度昏倒在田裡。

「人承受不起這些農藥,土地可以嗎?」於是,父親接受農業改良場輔導,成為當地第一代有機果農。有機農作,一開始果實會又小又醜,賣相不佳。但經過幾年休養生息、恢復地力,豐沛的能量能孕育出香氣更足、更受歡迎的水果。

然而,陳韻筠也曾經如同枝椏上的果實,越成長、就越遠離土地。國高中雖讀升學班,但成績不好,高中畢業後為了重考大學,搬到台北與姑姑同住,後來在台北基督學院念資訊管理,但也沒有興趣。

「書讀不好、工作不順,我是個沒有專長的人。」她說,唯一知道的是,自己喜歡烘焙。出社會後認識丈夫楊程超,恰好公公在九份有閒置店面,兩人就在九份開了間賣傳統糕點的小店。

在九份苦了數年,夫妻倆研發出產品「黑糖麻糬蜂巢糕」,一炮而紅,獲選為新北市十大伴手禮,不到十坪的小店,在旅遊旺季時,每月營業額卻超過百萬元,就連飛機上廣告都有它的身影,觀光客指名購買,生意扶搖直上。

生命中第一次得到肯定,訂單蜂擁而來,數鈔票的日子裡,陳韻筠一度迷失自己。因為生意忙碌,漸漸與朋友斷了音訊;女兒也不在身邊;而她忙著開發配方,卻不是為了讓食物更美味。

「在九份,不用去想做不同的東西, 只要想多打幾桶蜂巢糕、多收現金,不是很實在嗎?」 陳韻筠說。生意越做越好,夫妻想法卻出現分歧,難免有爭執。這是他們要的家庭嗎?女兒也漸漸長大,不能再這樣分隔兩地,他們決定返回雲林創業,重新開始。

但返鄉後,她發現古坑的香味不見了。


▲陳韻筠父親陳明助(左)是雲林當地有機果農,有十多甲地,平時供應蔬果給里仁銷售,他和妻子賴美惠(右)對土地的關愛也影響了女兒的果醬事業。

陳韻筠(圖中)
出生:1974年
學歷:台北基督學院
現職: 烘焙師、果醬師;經營雲林奶油巴士烘焙屋、九份傳統糕餅店
得獎經歷:2021至2024年拿下世界柑橘果醬大賽職業組2金、7銀、9銅;4年教出58面金銀銅獎與佳作

賣出百萬爆品卻迷失
不忍家鄉失落,製果醬幫忙


古坑盛產各種水果,「以前每天放學回家走在路上,不是鳳梨香,就是荔枝香,」陳韻筠回憶,又香又熱鬧,小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書包、洗好手,坐在庭院裡把水果皮剝掉,大人再載著水果到食品加工廠做成果醬和罐頭。

但她重回古坑後,發現街上沒有生氣了。人口老化、減少,老農民們種著水果,賣不出去,盛產期有時只能以市售兩折價賣給大盤商。出身農家的她看了心疼,設法要幫農民消化剩餘水果,一開始她用水果做蛋糕,但是蛋糕保存期限短、消耗量也有限。

丈夫建議她:「為什麼不試著做果醬?」

易腐壞的水果做成果醬,好保存又能大量消化水果、避免果賤傷農。陳韻筠舉例:「從前做蛋糕,得做十六條才用一斤半的柑橘;但自從做果醬後,一季約能消化五百斤茂谷柑。」但一開始,她仍卡在沒自信。「我做果醬都是自學,怎麼知道自己做得好?」丈夫又提議:「不如去比賽證明自己?」

她上網一查,全球規模最大的世界柑橘果醬大賽,參賽成本很低,人不用到英國,只要寄果醬去就好,而且每罐職業組的果醬參賽費只須二十三英鎊(約合新台幣九百五十元)。

她決定報名參加,以此檢核自己的能力。兩個女兒也當起得力助手,當時九年級的大女兒楊紫喬,協助翻譯資料,調查不同國家對果醬的口味偏好和特色技法;小二的小女兒楊紫晴,負責創意發想水果搭配,做出各式各樣的複合果醬。

為了兼顧生意與嘗試,陳韻筠每天都等到烘焙屋打烊,才開始在廚房裡鑽研果醬到凌晨兩、三點,就連果皮的量該要多少、怎麼樣的水果熟度煮出多黏稠的果膠,她都要實驗過一遍,每天幾乎只睡四小時。

為了要確認英國人口味,她還趁女兒同學去英國遊學時,請對方多帶兩、三罐給寄宿家庭的家長,再打視訊通話問評價,結果沒什麼用。她好氣又好笑的說:「英國人很客套,他們會說:『喔,我從來沒有做過那麼好吃的醬』,這種話在九份每天都在聽,後來我就知道不用做這件傻事了。」

她不斷嘗試、拜託親友鄰居試吃,做問卷調查。第一年,兩百鍋裡有一半的味道都極其詭異,她笑稱是「暗黑果醬」,分送給親朋好友都不好意思,「一鍋鍋往山上倒,當肥料的並不少。」

雖然是果醬課,但像是計算配方比例等會牽動數學課程,所以樟湖國中小的陪同老師會根據需求,另行安排課程給孩子。


▲雖然是果醬課,但像是計算配方比例等會牽動數學課程,所以樟湖國中小的陪同老師會根據需求,另行安排課程給孩子。

果醬獲獎,她更想回饋鄉里
手把手教孩子,學習「責任」


不斷嘗試一、兩年後,陳韻筠在二○二一年得到金獎。在慶賀得獎的大紅榜之外,夫妻倆更想回饋鄉里。他們到處拜訪社區,提議免費教果農做果醬、辦古坑果醬節。

剛開始大不易。縱然大家看到果醬獲得世界級肯定、很嚮往,但是夫妻在古坑華山社區做生意,其他社區並不認識他們,說要開公益果醬課,不免多一分猜測。

加上製作果醬費工又費時,曾有社區理事長看了搖頭:「為什麼不做鳳梨酵素就好?」酵素只要醃漬就能完成,但是果醬連刀工都有學問;就算學成了,當地也沒有品嘗果醬的習慣,教育農民和市場都是成本,兩人因此吃了多次閉門羹。

攻不下大人, 陳韻筠轉向孩子。「我從孩子先教,由孩子去影響大人,我們不要跳過、我們不要偷懶。」 長期熬煮果醬的她有的是耐心,懂得慢工出細活,得用小火煨煮,才能煮出剛剛好的天然果膠,把人的心黏在一起。

她打電話給女兒的國小校長陳清圳:「學校後山有三棵柿子樹,不如用樹結成的果實,教孩子做果醬?」長年推行學校與社區創生的陳清圳一聽,覺得是個好主意,他成立樟湖國中小果醬社。

陳韻筠運用柿子的Q彈口感、搭配外銷日本的梅汁,做成諧音有趣的「梅汁柿」果醬,至今仍是人氣商品。

孩子們陸續加入,其實內心各有打算。讀國中的前社員許亦倢說:「那時候有點廢,不想去晚自習,覺得做完果醬就可以吃,很輕鬆。」

但是,事情並沒這麼簡單。三小時的果醬課刀光劍影、很不平靜,因為孩子們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扭開火源、第一次拿刀削果皮⋯⋯,割傷、燙傷都是常有的事。更有許多苦工,許亦倢舉例,橘瓣上的白絲叫橘絡,他們得一絲絲撕除乾淨,避免它影響風味和果醬色澤。

到了備賽期間的十二月,在寒流裡,孩子仍得用冷到刺骨的山泉水洗水果、用凍僵的手削果皮。

「每次上完課回到宿舍十點半, 同學都熟睡了, 果醬社孩子的功課卻沒寫、考試也沒有準備,得要隔天早自習趕工⋯⋯換作我是家長,肯定捨不得。」樟湖國中小總務主任陳靜淑說,她看著孩子辛苦,甚至有次忍不住落淚:「我很想要叫學生放棄。」

但是,孩子們比大人想像得堅強,就算吃足苦頭,四年只有一人退社。樟湖國中小學務主任沈筱蕾說,果醬社教孩子的是「選擇和負責」,當孩子做的決定越多,承擔的責任越多,會強化心理素質。

然而,帶孩子的第二年,陳韻筠發現自己得了癌症。「是子宮內膜癌,醫生建議子宮跟卵巢都不要再留。」幸好發現得早,即時開刀。但她術後體力變差、失眠,躺在床上一個月的休息,還讓她肌無力,但,她沒有放下這群孩子。

就像熬煮果醬,當甜度升到四十五度時,必須守著爐火,如果這時離開去喝杯茶,就會毀了那一整鍋果醬。當孩子們開始改變,她也知道自己不能離開,再怎麼辛苦,也要守下去。

「練刀功,也練專注、耐心」
她在果醬中與孩子互相成長


漸漸的,孩子之間也產生化學反應。

今年大賽勇奪金獎的蔡祐瑋,因為手部小肌肉不發達,寫字比較慢,每當課堂分組,同學多會分派給他簡單項目。

但加入果醬社後,發現他耐心足、果肉取得好;觀察力也優於同儕,當熬煮果醬的泡泡由大變小時、容易黏鍋,他會守在旁邊畫圈攪動,很多同學都會向他請益,他也漸漸找回自信:「講到果醬,幾乎每個同學都會看著我。」

拿起每個孩子削的柑橘就知道個性,個性急躁的孩子皮總是削得歪七扭八、有耐心的孩子果肉取得漂亮,陳韻筠說:「練刀功,就是練專注力、修煉耐心。」

「鍛鍊出的專心、細心,會回饋到學科學習。」樟湖國中小老師李盈萱很感動,孩子錯字減少,專注力也增加了,「五年級日記只能寫一行,現在七年級已經能寫出五、六行。」

陳韻筠陪著這些孩子,彷彿也重新成長了一次。「我國高中念的是私校升學班,沒有家政課。」她說,沒有多元探索,成績是唯一評價標準,讓她成長路上不懂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只好學習放棄:「我變成一個不習慣思考的人,可是,我要放棄自己嗎?」

花了四十年,她才在果醬甜香裡,找到自己適合的路:「像我這種想法簡單的人,就適合做手作,那是我的優點。」又經過一次次嘗試、比賽試煉,透過外界肯定、自我鼓勵,才提高「自我效能」,相信努力就能做到最好。

很多人以為,是不甜的水果才拿去做果醬。但她知道,就算果皮不美、外皮有傷,但果肉一定要新鮮優質,經過適當的選擇、調製與熬煮,果醬才有足夠香氣,那是加了再多糖,都無法改變的質地。

陳韻筠把自己的生命經驗,轉化成果醬課程設計。

她不挑學生,但要求一定要有專責老師。因為有老師在旁記錄,回饋給學校導師,才有機會幫學生嫁接能力到學科,長出學習自信心;她也要求孩子的果醬要自己發想,除了提供基本的糖度、酸度建議比例,像是發想水果搭配,她就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

「她是引導式教學,而不是灌輸式教學,」雲林國中校長謝俊民曾帶家人到陳韻筠家學做果醬。他觀察,學生自己發想果醬,而不是依照老師配方,他們會對果醬有感情、有認同,相信:「只要願意投入,也能得到世界級的關注。」

孩子教陳韻筠的,常常比她教給孩子的更多。有個育幼院的孩子,居然想到將葡萄和柑橘一起做成複方果醬,這是她不曾想過的組合。畢竟葡萄的清香,比不上柑橘的濃郁,但孩子卻懂得破框,運用葡萄軟糯口感搭配柑橘香獲得好評:「他們的神來一筆,不是單向的教學,而是我們一起成長。」

果園、民宿、餐館接連加入
不怕搶生意,她盼更多火花


大人們看到孩子的改變,漸漸也願意加入,轉變如飛輪般,越轉越大。

今年起,陳韻筠指導的媽媽團「甘甜俱樂部」成軍,學員有雲林的果園業者、民宿和餐館老闆。每週一下午,只要帶上水果和食材,就能在烘焙屋學習製作果醬的五步驟:選材、配方、刀工、火候、封罐,並透過實作練習,開發未來可以放在自家店鋪販售的果醬。她毫不擔心大家互搶生意,反而覺得會激發更多火花。

每個人帶著不同目標到這裡。森晴農園老闆娘朱睿綺說,剛開始,老公不懂她為什麼要學做果醬,但她很明白,自己希望透過母女共學,增進親子關係,也希望能幫助農園推廣在地水果。

雲林口湖玫瑰蕃茄園業者江萱庭人稱「水嫂」,今年獲得大賽佳作。水嫂說,因為自家果園採自然農法,每年六至八月休耕,幫助土地恢復地力,直到十一月中採收才有進帳。當農園生產果醬和果醋等多元產品,能為他們減輕經濟壓力。近來面臨氣候變遷,水果產量變少,在多元產品加持下,營收反而成長。

在地果農劉子熏,已經成立品牌「果立果醬工作室」,雖然剛起步,營收還不是很穩定,但是販售柑橘果醬的獲利,是單純銷售柑橘的十倍。

「我沒有領導鋒芒,但是我會想怎麼在潛移默化中引導,把合作效益發揮到最大?」陳韻筠說。就像複方果醬,可能有一個主味引導,目的是讓所有水果風味都更加凸顯。

她坦言,雖然大家都想拿柑橘果醬大賽金獎,容易忽略其他在地水果也能做果醬,不過她不氣餒,下課後,她總會提醒家長,家裡還有什麼水果都歡迎拿過來一起發想。

從一個人的冠軍,變成一群人的冠軍。在偏鄉,陳韻筠今天仍耐心攪煮著,她深知,唯有細細處理每種水果、讓香氣與甜味平衡、長久熬煮,終將能製成溫潤透光的迷人果醬。

總是「找不到自己的好」?
4個每日習慣提高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概念,有人會將它稱為「我能感」,指的是人面對某個特定任務時,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曾任台積電等企業講師的諮商心理師蘇予昕表示,自我效能不像自信涵蓋層面廣,但透過提高效能,有機會恢復自信心,對自己的存在有安全感。

她指出,提高自我效能有4要點,建議每天實行:

1.成功經驗:筆記記錄自己每天的大、小成功經驗,這些美好經驗會自體複製。
2.他人示範:閱讀分享成功經驗的書籍和影片等,像是從知名經營者的傳記裡學成功方程式。
3.來自他人或自己的鼓勵:哪怕只是你早起或頂著狂風暴雨去上班,都值得被記錄和鼓勵。
4.保持身心健康:疾病會大量損耗人們的自我效能,保持健康是第一要件。蘇予昕指出,「鼓勵」最具挑戰性。

任何芝麻小事,都值得被鼓勵,漸漸的,你會發現自己的好。 (文●陳盈螢)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11月 第1932期

本文摘錄自‎

古坑果醬老師帶孩子奪58 國際獎

商業周刊

2024/11月 第19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