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變日常,應建立跨部門機制
政治衝突、貿易戰、報復性關稅衝擊企業,引發前所未見的挑戰:當企業經營所依賴的基礎不斷變動時,領導者如何駕馭複雜的局勢? 編譯—吳凱琳 繪圖—邱泰元 繼新冠疫情之後,新一波全球性經濟衝擊已然來臨。貿易戰看不到盡頭,關稅政策朝令夕改,經濟局勢愈來愈無法準確預測。 「環境一直在改變,所有計劃都無法確定,」美國酒類進口商哈特林執行長利斯向《華爾街日報》表示。 「對於依靠確定性來規劃預算的企業主而言,現在的情況讓人抓狂,」美國聖誕飾品進口商「聖誕屋」創辦人倫德說。 歡迎來到混亂新世界。 傳統的企業管理建立在一系列假設之上:固定的獲利率、可預測的供應鏈、穩定的法規政策。然而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假設全都不成立。
把混亂視為日常 「將動盪視為新常態,別再想等待恢復正常,」這是英國亨利商學院(Henley Business School)領導學教授雷克(Benjamin Laker)給所有企業的忠告。 貿易波動不會只是暫時的干擾,而是企業必須面對的長期變化。所有人必須習慣在不確定中前進,把混亂當成日常。經營策略不再是一年一度的固定計劃,而是必須跟上外部環境的變化速度,不斷修正。 摩根大通銀行執行長戴蒙在二○二三年寫給股東的信中就曾提到,在變動時刻採取「OODA」動態決策的重要性。這是由美國空軍上校柏伊德(John Boyd)提出的概念,軍隊經常在生死交關、充滿變數以及高壓環境下作戰,因此必須採取動態決策模式,也就是不斷重複「觀察」(Observe)、「研判」(Orient)、「決策」(Decide)與「行動」(Act)的循環。 然而,儘管變動成了常態,並不代表領導者對於每次衝擊都必須立即做出反應。明智的領導人懂得何時該行動,何時該等待,有時候最適當的做法就是「有意識的觀察」。 這需要自律。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領導者往往面臨來自各方的重重壓力,必須展現行動力、穩定人心、證明有所進展。但是,倉促決策很可能導致錯誤、誤判情勢。那些能夠保持冷靜、謹慎評估,並在採取行動前在內部取得共識的企業,往往表現得更為出色。 按兵不動並不等於猶豫不決,而是持續做準備,等待時機出手。在變動劇烈的環境中,這往往是燒錢搶快,還是建立長久優勢的關鍵差異。 這代表企業必須建立一套讓領導者在資訊不充足的情況下,能夠在必要時果斷行動的運作機制。麥肯錫在今年四月中旬發表的文章中建議,企業應建立所謂的「地緣政治神經中樞」(geopolitical nerve center),作為應對不確定環境的核心機制。
建立「地緣政治神經中樞」 就以川普上任後發動的關稅戰來說,地緣政治神經中樞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成立不同的跨部門行動小組,分別應對關稅變動對於公司營運各個層面的衝擊。 舉例來說,所有進入美國的商品都必須依照「美國統一關稅表」分類,才能確定徵收多少關稅,不同分類的關稅金額差異頗大。因此,需要成立關稅作業小組,重新檢視與調整所有產品的規格,看看能否符合較低稅率的產品類別,同時確認所有零件與庫存單位都有被正確分類。 財務分析小組需要研究,關稅導致的成本增加該由企業、供應商或是顧客吸收?又或是,該如何改善流程降低成本?關稅政策會如何影響整體經濟,進而影響企業短期營收?是否需要調整財務操作,預留更多現金? 供應鏈重組小組負責建立一套標準,評估是否有必要轉換或是分散供應鏈;若有必要調整,會如何影響公司的營運。重新檢視與供應商以及伙伴的合作關係,例如合約內容是否有包含緊急應變相關的條款?對於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企業而言,維持供應鏈彈性不再是競爭優勢,而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除了這些跨部門行動小組之外,地緣政治神經中樞的另一個任務,是建立一個中央規劃團隊,負責協調與支援各個行動小組的運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進行資料分析。面對關稅衝擊,麥肯錫認為企業需要深入分析的項目包括:
‧關稅情境分析:團隊可以協助說明最新貿易政策走向,並模擬各種關稅情境,作為決策者規劃策略的依據。
‧關稅成本分析:針對可能發生的情境,推算企業需要承擔的關稅成本,同時評估關稅對整體營運可能造成的影響。
‧關稅競爭優勢分析:比對企業與競爭對手面臨的關稅風險與機會,確認如何調整定價策略、產品或業務組合,才能創造最有利的結果。‧貿易流量分析:分析關稅政策會如何改變商品流動,這將會影響企業的長期營運策略。在進行分析時,不能只考慮關稅,還要包括自由貿易協定、出口和投資管制以及產業政策等因素。
‧需求與定價分析:整合需求彈性、宏觀經濟以及政府企業支出變動等資訊,協助組織設定成本控制目標,並預先設想需求面可能面臨的衝擊。
‧供應商風險分析:供應商可能需要採取某些措施,包括調整資源分配、縮減產品種類,甚至遷移生產基地。企業必須理解供應鏈各個環節的風險,才能更準確地制定應對策略,降低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然而,資料分析固然重要,但缺乏脈絡的資料,也沒有太大價值。美國前副國務卿霍馬茲指出,「現在許多企業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無法正確解讀資料分析的結果。」 企業不僅需要一組人來蒐集與分析數據,還需要另一組人進行詮釋,並提出行動建議。 這組人既要了解地緣政治,又能對財務與商業運作做出敏銳的判斷。唯有如此,企業才能對某些關鍵問題做出正確決策,例如:「我們承受地緣政治風險的能力有多高?」
貿易戰是一場壓力測試 雖然貿易戰帶給企業莫大衝擊,但是換個角度來說,也是很好的壓力測試,讓企業看到不曾被發現或是延宕已久未能解決的問題。 例如,企業不妨趁此機會重新思考產品組合:哪些產品獲利較高或是未來具有成長潛力?哪些產品值得組織投入更多心力,降低新關稅帶來的衝擊?另一方面,關稅也能夠加速企業做出決定,淘汰早已不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這個壓力測試也包含企業與外部伙伴的合作關係。維持供應鏈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信任,這裡指的是經年累月與供應商、通路商、政府及合作伙伴建立的互信基礎,卻也是最常被忽略的重要資產。 面對變局,反應最迅速的企業不一定是規模最大的,而是那些能夠立刻拿起電話,要求進口商重新安排貨運路線,迅速談妥解決方案的公司。這樣的應變能力,是建立在長期經營的關係基礎之上。 「在緊急時刻,一通電話就能幫你解決問題的,才是值得信賴的好伙伴,」雷克說,「在危急時刻,時間就是最寶貴的貨幣,而信任則是換取時間的籌碼。」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地緣應變力怎麼練?
天下雜誌
2025/5月 第823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