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訴訟連敗 台灣談判仍不得鬆懈

單車配件品牌、電子套件設計商︙美國中小企業向白宮宣戰


美國企業及州檢察長先後提告關稅違法,川普皆被判敗訴,下一回合將在最高法院展開。但即使川普在法律戰全盤皆輸,仍握有許多課稅工具,台灣產業界沒有鬆懈的本錢。

撰文‧陳子萱

如果贏不了這場官司,取消對等關稅,美國最終可能變成第三世界國家!」九月二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急切對外示警,這是四月以來,在關稅談判桌上呼風喚雨、宰制各國稅率的他,第二度在法律戰碰壁。

這場談話的四天前,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以七比四投票裁定,川普政府無權向各國實施對等關稅。理由與國際貿易法院五月的裁定呼應,認為川普援引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未賦予美國總統廣泛徵收關稅的權力,擁有徵稅權的應是國會。

川普政府在法庭二度吞敗,為重傷的產業帶來一線曙光,不少國內業者暗自期待,若最終判決撤銷對等關稅,能從逾二○%的關稅風暴脫身;經濟部長龔明鑫也直言,若美國關稅政策有改變,產業遭遇的挑戰就會比較小。

不過,上訴法院允許關稅措施延續到十月十四日,川普政府已向最高法院上訴,這場終局之戰預計明年才有結果。現階段,台灣產業沒有鬆懈的本錢。


▲美國總統川普向全球祭出對等關稅,遭聯邦法院二度判決違法,並將上訴至最高法院。達志

企業反彈 成本激增吃不消

這場世界矚目、牽動國際貿易局勢的法律戰,由誰發起?坐在原告席上、為全球無數關稅重災戶吐露心聲的,是五家來自美國各州、年營收約數百萬至數千萬美元的中小企業。

四月二日,川普援引IEEPA祭出對等關稅不到兩周,美國公益律師事務所「自由司法中心」代表五家美國中小企業,正式向聯邦政府提告,理由是「川普政府無權對全球發布全面關稅」。

訴狀寫道,IEEPA僅授權總統在國家面對境外「不尋常或特別威脅」時,才能援引特別經濟權力;但貿易逆差存在數十年之久,既不是緊急情況,也非特別威脅,聯邦政府沒有藉此課稅的正當性,強調政府的濫權行為,已對國內企業造成嚴重損害。

對等關稅揭曉以來,原物料成本激增,原告之一的女性單車配件品牌Terry Precision Cycling預估,累積到年底,「計畫外的關稅成本」將達二十五萬美元,若情況未改善,明年成本上看一二○萬美元,「比我們的薪資支出還要多。」總裁霍姆(Nik Holm)無奈地說。

川普透過關稅談判手段,試圖讓「製造業重返美國」,看在本土企業眼裡,更是荒誕幻想。原告企業在訴狀裡直批,許多產品原物料來自中國、中美洲、歐盟等地,「不可能按下一個神奇按鈕,就突然變成『美國製造』。」甚至,同為原告的電子套件設計商Micro Kits,正計畫將美國的研發產線轉移至歐洲,以替公司止血。

同步向法院提告川普關稅違法的代表,還有奧勒岡州檢察總長瑞菲爾德(Dan Rayfield)所率領的十二州檢察機關。他指出,川普在第一任期加徵關稅,都是「正確地」運用《美國法典》第十九編為法源;這次卻援引僅適用於「緊急狀態」的IEEPA,這項法律頒布四十八年來,從未被任何一位總統用來徵收關稅,「川普對於緊急權力的濫用,是前所未見。」

自由司法中心及各州提告川普的訴訟案,交由美國國際貿易法院合併審理,五月被裁定違法,宣告關稅無效。但判決出爐不久,川普政府旋即提起上訴,直到八月底,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再駁回白宮上訴,重申總統無權以IEEPA徵收關稅。


白宮跳腳 美國復興最後機會

法律戰節節敗退,讓川普團隊氣得跳腳。上訴遭駁回當天,在白宮提交給法院的信函中,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強調,儘管關稅有多種法源授權,但IEEPA具有因應緊急時刻的彈性,「川普總統這一切的行動,是讓美國扭轉頹勢、恢復工業基礎和經濟實力的最後機會。」

他更以強烈措辭「警告」司法機關,一旦終止關稅,將是變相鼓勵各國進行報復或撕毀協議,只會讓美國的緊急狀態更加惡化,「加速使美國淪為全球製造大國的附庸國。」

川普團隊強硬的態度,揭示在關稅議題上,政府沒有縮手的可能。川普政府已在九月三日上訴最高法院,大法官預計九月二十九日才會舉行會議,批准受理案件。假設最高法院決議不受理,將會維持巡迴法院的裁定結果,也就是川普政府無權以IEEPA徵收關稅,可能將被迫退還已徵收的關稅。

即使最高法院受理上訴,全案預估也要到明年六月才有結果。現有美國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裡,由共和黨總統任命的多達六人,包含川普第一任期內提名的人選,外界預期,最高法院的天秤可能傾向保留關稅。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案尚未最終定讞前,美國政府都可持續依據IEEPA徵收關稅。外國媒體也預估,由於行政部門可持續徵收關稅,沒有追求最終判決結果的迫切性,實際訴訟辯論可能會在明年春季進行,對等關稅的影響,短期並不會消失。

實際上,即使川普團隊在法律戰全盤皆輸,台灣也沒有樂觀的餘地。因為在IEEPA以外,川普手中還握有多項法律工具,可以達到貿易制裁的目的。

例如美國《貿易法》第一二二條賦予美國總統權力,可透過關稅解決貿易逆差。依據該法,針對貿易赤字國家課徵的關稅最高為十五%,雖期限僅一五○天,須經國會同意方可延長效期,但仍有一定殺傷力。

再看《貿易法》第三○一條,也授權美國貿易代表署調查「不公平貿易」,並依據結果課稅,由於關稅稅率及期限無限制,被認為是川普手中最厲害的武器。川普過去就依此對中國的航太、資通訊、機械等產品課徵二五%以上的關稅,在一八年開啟美中貿易戰。


台灣備戰 二三二調查殺傷大

川普也可援引《貿易擴張法》第二三二條,由美國商務部調查並認定特定進口商品是否威脅「國家安全」,祭出加徵關稅、進口配額等措施。他首屆任期內就依此對鋼鐵、鋁、汽車課徵二五%全面關稅。今年以來,川普政府已針對半導體、藥品、礦產等十項商品啟動「二三二調查」。對台灣而言,輸美產品有逾七成是電子產品,二三二條形同「關鍵戰場」,相較於對等關稅影響更大。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還指出,《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第三三八條可作為替代方案,讓美國政府有權對「歧視美國貿易」的國家課徵高達五○%的關稅,期限為五個月。雖然至今沒有任何美國總統動用過這條法律,但不按牌理出牌的川普,行動難以預測。

對於最終稅率尚未底定的台灣,更不能輕忽關稅影響。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九月一日強調,最高法院決定出爐前,美國政府仍可課徵對等關稅,因此台灣談判團隊的目標不變,將持續為國內產業爭取更合理的稅率。

實際上,日本、韓國也沒有停下談判腳步。儘管川普在法庭暫時敗訴,日本談判代表仍在九月初赴美,並拍板關稅十五%的協議。韓國政府近期也針對汽車關稅、開放農業市場等,持續與美談判。

一場攸關全球關稅的法律戰,尚未落幕。在現階段關稅持續開徵,川普也有其他課稅工具下,台灣政府及產業不可掉以輕心,仍須就作戰位置因應未來挑戰。

《美國法典》第19編:美國「關稅及海關事務」的主要法源,涵蓋加徵關稅、反傾銷、貿易調查等。如《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貿易法》第301條皆來自第19編法源。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9月 第1499期

本文摘錄自‎

川普關稅訴訟連敗 台灣談判仍不得鬆懈

今周刊

2025/9月 第14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