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投資美國、做美國生意必知的事:關稅、減稅雙刀流再現

文●楊少強

總統川普打算將美國打造成何種面貌?對想在美國做生意或投資者來說,這是未來須面對的課題。

「美國夢很快就會回歸,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蓬勃發展。」川普如是說。他說要讓美國重回鍍金時代,口號是「讓美國再次偉大」。

但從手段來看,他是要讓「美國製造」再次偉大,主要是靠兩招:關稅加減稅。

川普課關稅的邏輯,不是只著眼於收入,而是希望廠商赴美生產。但如果只靠關稅,美國經濟體質不佳,也不會有廠商願意進駐。

事實上,過去很多開發中國家以為只要課關稅,外商就會來生產。然而其經濟制度未改善,最後仍然沒有外商來。

因此川普要吸引外資,不能只對外課關稅,也要改善經濟體質。這有兩個觀察點,一是競爭力,二是制度成本。


據《金融時報》引述的數據,截至二○二四年十一月的十二個月裡,美國吸引了超過二千一百個新的外國直接投資(FDI)「 綠地計畫」, 金額達二千二百七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兆四千億元),同時分布在諸多領域。除了前總統拜登《晶片法案》支持的半導體以外,從工業設備、建築和航空航太領域,外資投入的項目都創下新紀錄。

戰略產業優先,緊抓半導體、醫療
熱錢回流顯著,經濟成長贏過歐元區

相比之下,中國同期獲得的項目不到四百個,逼近歷史最低水準,金額也不如美國。

此外,與外資流入大增相反,截至二○二四年十一月的十二個月內,美國對海外投資計畫數量縮減至二千六百個,扣掉因疫情高峰那幾年之外,這是二十年來的最低水準。

台灣也在這波外資前進美國的浪潮裡。彭博社引述數據, 二○二四年台企對美直接投資一百四十一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相較之下,台灣對中國投資不到三十七億美元,只有對美投資的四分之一,而且也只占台企海外投資總額的七‧五%──這是一九九一年以來最低數據。

彭博社認為,台灣企業也希望在美國投資,以緩解緊張局勢,並避免被川普加徵關稅。例如,鴻海伺服器子公司二○二五年一月就宣布,斥資近一億三千萬美元在加州購買土地。

這整個畫面是:外商錢進美國,美商卻減少出海。它反映的是美國經濟的吸引力。

據國際貨幣基金最新預估,美國經濟成長率將持續超過其他已開發國家。二○二五年美國經濟將成長二‧七%,而歐元區只成長一%。

但除了吸引力,這背後邏輯還是「重安全,輕效率」。


▲因應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挑戰,加拿大總理杜魯道也宣布對美課徵報復性關稅,外界眼見大戰將起,雙方卻聲明邊境計畫達成共識,擬議中的關稅暫緩實施。法新社

在美投資最大優勢:成本顯性化
不畏財政赤字,川普減稅助國內企業

經濟學家查爾(Samy Chaar)對《金融時報》表示:全球貿易更加分散,確保供應鏈安全成為關鍵。「這意味著你不打算生產的商品才會外包給盟友做,而晶片和醫療保健等戰略行業將出現回流趨勢。」

不過,美國能吸引外資還有另一原因,那就是制度優勢。

企業如果想在開發中國家做生意,往往須負擔一些檯面下的成本,包括經濟學上所謂的「尋租」──和官員打好關係,繳保護費,才能進入特許管制行業。這些檯面下的成本是隱性的。

但在美國做生意,大部份成本是顯性的。因此即使勞力、土地成本較高,但由於檯面下的隱性成本較低。因此「總成本」──也就是顯性與隱性成本加起來,美國未必居於絕對劣勢。

因此,川普要吸引廠商,不會只靠關稅,也會降低他們在美國經營的負擔,這就是他推出對內減稅的原因。

二○一七年第一任期,川普就曾減稅。由於當年大部分減稅措施在二五年底到期,國會如果批准延期,十年內財政赤字將增加超過四兆美元。

不過《華爾街日報》稱,川普政府認為有兩個效果可抵銷。一是關稅, 雖然它可能不會被正式列為收入來源, 但川普政府可將其視為抵銷減稅的措施。第二個是減稅會刺激經濟成長,這會帶來更多稅收。若關稅加減稅發揮效果,更多廠商赴美生產, 有可能讓稅收增加。

然而這些財政收入只是短期影響, 長遠來看, 關稅帶來的無形成本, 恐怕是美國經濟要負擔的代價。


▲2024年美國吸引外資金額遠勝各國,製造業逐漸復甦,經濟前景又看好,這是川普課關稅最大本錢。達志影像

美國重返通膨惡夢?
消費者受害,遭保護企業失進步動能

《華爾街日報》就舉例:玩具卡車Tonka每年在美國銷售超過一百萬輛,它們全部在中國製造。該玩具製造商執行長佛爾曼(Jay Foreman)表示,川普對中國產品徵收一○%的進口關稅,會導致該玩具卡車零售價從目前約三十美元,上漲至三十五至四十美元之間。

也就是說,美國對國外進口品加關稅,消費者被迫花更多錢,他們能花在其他領域的錢減少了,其他產業的生意消失了。因此,用關稅扶植起美國的本土產業,是建立在犧牲其他產業的基礎上。

同時,關稅還帶來另一結果,就是讓美國企業競爭力停滯不前。

如今美國最著名的產品服務,從蘋果手機、Google搜尋引擎,到亞馬遜電子商務,都不是靠關稅扶植起來,這些沒有政府保護的企業,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

反觀美國長期用關稅保護的產業,從鋼鐵到鋁等金屬,不僅經營績效不理想,在全球也缺乏競爭力。近年來美國鋼鐵甚至落到要被新日鐵收購的命運。

當川普用關稅把國外進口品擋在門外,美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壓力下降,他們只要討好政治人物就可生存,不用再辛苦的去滿足消費者需求。經濟學告訴我們:「沒有壓力就沒有進步」,長遠來說,這對美國經濟是不利的。

優異制度降低創業者風險
但關稅不可久恃,競爭才是生存王道

在川普想重新打造美國這個邏輯下,一般人想在美國做生意或投資,須遵循什麼思路?

首先,美國最大本錢之一就是其制度優勢。對擔心仿冒或山寨的業者來說,當地完善的法令環境,足以保護他們的品牌價值,這些人赴美能享受到最大好處。

全球最著名的奢侈品集團LVMH,執行長阿諾特(Bernard Arnault)日前就表示,美國打算將稅率降至一五%,他回到法國,卻發現法國政府打算將稅率提高到四○%,「這簡直是不可思議!」他說,「如果大家真的想另覓落腳處,(去美國)將是最理想的方式。」

其次,美國金融市場提供快速變現的管道,只要一個人的想法有利可圖,不愁找不到金主。因此該地是有志創業者的天堂。至於每一塊錢成本都要錙銖必較的工廠,有些業者或許想的是赴美的生產成本很高。

不過生產成本只是總成本之一,業者必須把所有顯性、隱性成本都算在內,以「總成本」判斷,才能做出是否應赴美的最適選擇。至於有意投資者,前一陣子市場熱炒「川普交易」,邏輯是川普上台後,某些企業能享受到政策紅利。

然而這種邏輯不能一刀切:那些靠關稅才能生存的美國企業,他們的競爭力是無法持續的。就算一時股票上漲,日後也會現出原形。投資人必須分辨:哪些企業是靠自己,哪些企業是靠關稅,這才是避免虧損之道。

美關稅恐逼盟友倒戈

助中國成自由貿易領導者?


「中國在川普政府中看到新的機會」,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美中計畫共同主席易明(Elizabeth Economy)表示,川普的關稅政策,反而能凸顯中國做為「自由貿易捍衛者」的角色。

根據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統計,美國在2000年時,是世界上8成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現在只剩3成;中國憑藉龐大製造產能,現在已是超過12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維持現有貿易秩序,對中國有利無害。

此外,中國已經跟2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而且還在增加中。美國則停留在20國,近年也只有為了自身利益,修改過去的貿易協定,已許久沒有與新的國家簽署FTA。

美國越是從全球貿易體系撤退,中國越有往前進一步的空間。CSIS中國商務和經濟項目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指出,「中國可能會在市場准入、產業政策、安全、外交議題上,推動更多實質內容,並看看他們能否讓各國擺脫和美國的緊密關係。」

2022年中開始,中國對「全球南方」(含中東)的出口金額已經超越已開發國家。如今,川普連價值相近的「全球北方」盟友,例如歐盟和加拿大,都要揮下關稅大刀,那麼在貿易上倒向中國陣營的國家,可能只會更多。(文●曹博凱)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5/2月 第1943期

本文摘錄自‎

想投資美國、做美國生意必知的事:關稅、減稅雙刀流再現

商業周刊

2025/2月 第19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