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新鮮人想前進海外!
一張機票的距離,正在重新定義台灣人的職涯想像。根據yes123求職網2025年調查,有92.8%的社會新鮮人想往海外發展,創下12年來新高。行政院主計處數據也顯示,2023年赴海外工作人數突破62萬人次,比前一年成長31.1%。 為什麼想去海外工作的人愈來愈多?行政院主計處2019年曾指出,台灣15∼24歲及25∼44歲工作者失業的主因來自對工作現狀的不滿,不滿的主要原因包括「低薪」、「工時長」、「工作環境競爭激烈」以及「該領域缺乏發展性」,這成為台灣人向海外尋求機會的主要推力。 國際勞工組織2020年的調查也指出,青年就業對經濟衝擊特別敏感,低薪與不穩定成為年輕工作者考慮海外工作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新世代價值觀變化,也成為海外求職人數持續成長的拉力之一。
海外求職並非年輕人專利,中階人才更受企業青睞 藝珂人事顧問正職人才招募事業部協理王光宇表示,比起上一代的勤奮工作文化(hustle culture),Z世代特別重視「體驗」及「意義感」,到海外開啟職涯能帶來文化刺激、語言挑戰和自我探索與投資的機會,回應了年輕族群對生活方式轉變的渴望。 一般認為,年輕族群出海工作的機會成本較低,因此將海外求職市場視為年輕人的天下;然而,海外職場並非只向新世代工作者敞開大門,104人力銀行《2023經理人動向大調查》發現,不只年輕人,較資深的人也有轉職或外派意願,5成經理人有意願發展海外職涯,其中有6成高階主管對前往海外工作也有興趣。 王光宇分析,30∼40歲的中階人才其實在海外招募中最受企業青睞,因為這群人具備管理經驗,同時又仍有10年以上的成長空間。歐盟就業服務機構(EURES)指出,海外經歷有助於讓職涯方向更清楚,也能讓工作者更了解自身優勢與未來規畫方式;此外,也更可能晉升高階職位,並能在回流時帶回技術、人脈與國際視野,成為創新來源。 因此,王光宇也鼓勵求職者,如果在台灣已經觸及同業天花板,可以將職涯格局放大至全球,勇敢前進海外。
確立目標、鎖定缺口,精準補位海外人才需求 其實,近年的全球局勢,也間接推波助瀾了這波跨國求職。2025年3月起,因應美國關稅政策,全球供應鏈快速重組,許多台灣企業迅速反應、至海外設點,帶動科技、製造、綠能、生技等產業在各地出現人才缺口。王光宇指出,在這一波重組中,市場需要的是「精準補位」,想出海的工作者,應先了解目標產業機會分布、鎖定產業缺口,增加成功率。 他表示,台灣求職者有較保守謹慎的特性,比較不敢冒險,沒有100%把握就不會輕易嘗試。這也顯現在台灣人才出海的「板塊式移動」現象:先從地理位置、文化親近性高的東南亞地區開始,降低文化衝擊和語言門檻,再逐步跨足至差距較大的西方國家。 這種策略性移動能夠減緩異地適應的摩擦力,對多數工作者來說是風險較低的選擇,尤其對海外求職新手而言,是一個理想的起跑點。但他也認為,過於完美主義會是阻擋海外職涯發展的絆腳石。 他強調,台灣人才條件未必不如國際求職者,但像來自歐美文化的人更敢衝、敢說大話,就能搶得先機。因此,他鼓勵求職者,只要做到60∼70分就先行動,才不會錯失良機,「台灣就像歡迎你回來的港口,但你今天打造一艘船,並不是為了要永遠停在港口裡,而是為了有一天能探索世界的樣子。」王光宇提醒,不論去哪個國家,海外求職不能只憑衝動或對現狀的逃避,有價值的海外經歷必須建立在明確職涯目標上。應將每段經歷串聯成完整職涯故事,才能讓海外經驗成為有效的職涯資本。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探索自我、技能升級、拓展視野,打開職涯的國際舞台
經理人月刊
2025/9月 第250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