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人才新解方
採訪.整理.撰文|簡鈺璇 編輯|邵蓓宣 「我常對那些偏好年輕人才的企業說,與其苦等年輕即戰力加入,不如把目光轉向那些充滿熱忱中壯齡族群身上。」104高年級事業群資深經理詹宛榕表示,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2成),而45歲以上族群占比超過一半。面對人口結構改變,未來企業找尋30歲以下年輕人才的時間,可能比訓練二度就業、培訓中壯齡者的時間更長。既然如此,何不打破用人成見,開闢45+人才新藍海? 稱之為藍海,是因為台灣中壯齡族群的勞動力未被充分運用。根據勞動部《112年中高齡及高齡勞動狀況》報告,45 ∼64歲勞動參與率為66.4%。進一步分析發現,台灣在45 ∼ 49歲的勞參率與日本、韓國、美國相當,但從50歲以上開始,勞參率便迅速下滑,各年齡區間都低於前述各國(參見圖表),且差距隨年齡增加而擴大。其中,65歲以上台灣勞參率為9.9%,遠低於南韓(38%)、日本(25.7%)。
為什麼台灣中壯齡族不想續留職場?勞動部針對無就業意願的中高齡者調查,55%認為過了50歲,不再適合工作;26%考慮家庭照顧責任;9%表示經濟能夠負擔,不需外出工作。這些數據反映,中壯齡並非因工作能力不足而離開職場,而是受到「年齡標籤」與「家庭照顧責任」的影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於2020年頒布《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保障中高齡者(45歲∼ 64歲)及高齡者(65歲以上)的就業權益,包括:鼓勵企業回聘退休夥伴、聘用二度就業中高齡、推動職務再設計以減輕工作負荷。 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吳啟新表示,台灣正面臨缺工潮,這項法案的最大目的是營造友善的就業環境,已退出就業市場的中高齡者願意重返職場,為勞動市場注入新活水。 不過,法案推動至今的成效有限。根據主計處資料,45歲以上人口勞參率從2020年至2023年上升不到1%(從44.96%提升至45.44%)。 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認為,暫離職場後再重返的挑戰不小,工作者會遇到學用落差問題,而難以適應原本的專業領域,只能選擇技術門檻低的工作。然而,這類工作的薪資條件可能不及過去專業職務,最後他們選擇繼續照顧家庭,可能從育兒,轉為照顧長輩。
女性勞參率30歲後下滑, 專業人才流失尤其可惜 這種現象在台灣尤為明顯。女性勞參率從30歲以後開始下滑,而且不像日、韓有「40歲之後再回歸職場」的情況,這是台灣中高齡勞參率難以提升原因之一。 成之約強調,企業願意聘用中壯齡固然是好事,但更關鍵的是避免人才因家庭照顧而退出職場。因此,企業應盡量支持員工持續工作,才能為所有產業所用。
45%中高齡重返職場, 是為了「社會心理需求」 詹宛榕則從求職者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她表示,中高齡或退休族重返職場,不僅是追求經濟收益,104人力銀行《2024中高齡就業趨勢報告》顯示,45%中高齡考量「社會心理需求」而再就業,原因包括:與社會保持連結、繼續貢獻所能,以及增進身體健康。 詹宛榕分享一位104高年級會員寶姐的經歷,寶姐擔任家庭主婦20年,也是流浪動物之家的志工,為了持續照顧流浪動物,她到社區超商工作。工作對她來說,不僅是一份收入,更讓她實現回饋社會的心願。這類需求近年不斷增加,2021年104成立50+人力銀行,協助高年級生媒合適合職務,持續發展職涯。 同時間,缺工潮加劇,促使企業採取多元人才召募,吸引中壯齡成為重要策略。104人力銀行上的「歡迎中高齡工作機會數」在2022 ∼ 2024年之間成長30%,企業應用中高齡人才滿意度高達65%。 yes123 求職網調查指出,企業認為熟齡勞工優點是:實務經驗豐富、穩定度高、具抗壓性、有責任感。榮獲勞動部「2024年壯世代就業菁采獎」的達穎塑膠,為了傳承設備維修的經驗,安排年輕人與70多歲的老師傅共同工作,並將其經驗整理成文字、影像檔案,作為傳承知識庫;高雄翰品則讓資深的房務阿姨帶領新人和實習生,並在集團年度技藝競賽中獲得冠軍。這些都是充分發揮熟齡人才優勢的成功案例。
友善熟齡的工作環境, 年輕族群也能受惠 即使青銀友善、活用壯齡人才的成功案例不少,企業對中高齡聘僱仍有顧慮。104人力銀行調查指出,僅35%企業敢公開布達企業友善中高齡的政策與態度。《經理人》曾約訪因中高齡友善舉措獲獎的企業,也遇到人資單位擔憂「接受採訪,會不會讓外界以為我們只用中高齡」。 企業怕聘用中高齡會被貼上「老」標籤,不想大聲說大舉任用熟齡員工,這恰恰印證熟齡員工回歸職場的窘境。 詹宛榕表示,缺工時代,經營雇主品牌應該多面並進,友善中高齡正是營造心理安全感、多元包容職場的一環,它不僅照顧中高齡員工,更應涵蓋多元國籍、性別,針對他們需求設計福利與職涯發展路徑。 另一方面,友善中高齡舉措,像是職務再設計導入減輕負重的輔具,並非僅有中高齡員工受惠,而是跨齡通用的設施。而因應家庭照顧需求而設計的彈性工時制、將正職職務拆分3個兼職工作,這對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或不想投入正職工作的年輕族群,也有吸引力。 目前,政府在中高齡人才「選用育留」都有相關輔導與補助計畫,協助企業活用中高齡人才。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名譽教授王麗容指出,年齡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建議企業推動友善中高齡措施時,應由最高領導者率先宣示,要求各單位提出具體方案,將它落實在人才政策中,才能真正營造跨齡共融的職場文化。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撕掉「老=不好用」標籤,為迎接中壯齡員工做好準備
經理人月刊
2025/3月 第244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