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80塊享2千萬美元算力 專訪算力界Uber:Lambda

文●邱品蓉 攝影●陳宗怡

每小時只要二.四九美元(台幣八十二元),就能享用價值約合新兩千萬美元的算力,這是有著「算力界Uber」之稱的Lambda所提供的服務。

今年二月,該公司獲得來自輝達(Nvidia)、方舟投資(ARK Invest)、和碩、緯創等企業共四億八千萬美元的投資,估值已達二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三十二億元),是雲端算力界的超級獨角獸。

Lambda吸引輝達投資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讓算力像轉開水龍頭就能取得一樣容易。


Lambda
•成立:2012年
•創辦人:史蒂芬.巴拉本、麥可.巴拉本
•主要業務:GPU雲端算力租賃
•成績單:2025年獲輝達投資,估值達25億美元


▲Jim Gensheimer攝

任何人都能租用算力,助AI普級化

如果說輝達是存滿AI算力的倉儲,那Lambda就像是便利商店,任何人都能輕易找到、走進去並購買算力,拉近算力與大眾的距離。這不僅能加速實現黃仁勳讓AI普及化的願望,也能幫助輝達分散客戶,避免將資料中心業務全押注在北美四大雲端公司,降低受制於人的風險。

日前和碩也才在領英(LinkedIn)上宣布,已將最新的GB200機櫃搶先出貨給Lambda。可見輝達等公司入股後,對這間公司的挹注。

任何人只要打開Lambda的網站,註冊並輸入信用卡卡號,就可以在十五分鐘內使用算力,整個流程和一般訂閱音樂或遊戲沒有兩樣,隨租隨用。

在Lambda平台上,用戶可以彈性的租賃每小時至幾個月不等的算力,更何況,租用一小時H100的雲端算力只要不到四美元,相較花三十萬美元購買一台H100伺服器划算許多。

Lambda執行長史蒂芬.巴拉本(Stephen Balaban)觀察,「大家都想用輝達最新的產品,但不會自己買,而是來找我們這樣的服務商。」

跟競爭對手Core Weave會透過審核來挑選客人,並以大企業為主的策略不同,Lambda是為專業的AI開發者而生。無論規模大小,任何人都能租用,因此客戶組成相當多元,從個人研究者、新創、研究機構到大企業都有。

但,這間從臉部辨識軟體起家、成立十三年的新創,為何能卡到AI時代絕佳的戰鬥位置呢?故事的起源,要從巴拉本的某個魔幻時刻說起。

二○一二年,神經網路模型Alex Net論文發布後,掀起一股AI熱潮。軟體工程師出身的巴拉本也受到啟發,開始研究用神經網路來跑程式。

令他驚訝的是,神經網路的學習能力超乎他的想像,「我腦內的燈泡在那個瞬間亮起來,我認為將來會有很多應用建設在神經網路之上。」他開始運用神經網路技術來打造下一代產品。

問題來了,他們當時採用的是亞馬遜雲端平台,每個月帳單高達四萬美元,「這個價錢對Lambda來說是沉重負擔。」巴拉本說。

從開發高成本,察覺租用算力新商機

這個危機,卻成為Lambda的轉機。巴拉本回憶,當時為了省錢,他與創始團隊成員一同捲起袖子自組八台GPU伺服器,用的是輝達GTX90顯卡、華碩和技嘉的主機板。還將機台放在朋友的公寓裡,解決電力成本過高問題。

就這樣,他們只用六萬美元,擺脫了一年要四十八萬美元的昂貴帳單。

整個過程讓Lambda意識到,一定有人像他們一樣需要這些算力,出租算力或許是門生意。

原先發展中的軟體產品戛然而止,Lambda策略大轉彎,在一七年,以販售GPU工作站切入算力市場,搖身一變成為電腦公司。

巴拉本回憶,前幾個月,鈔票像用印的。開賣後第一個月,公司營業額便達三萬五千美元;第二個月為七萬美元;第三個月又翻倍來到十四萬美元。他相當興奮,這樣的成績證明一件事:GPU算力市場真實存在。

不過,Lambda的野心不僅是地端,他們真正想做的是雲端生意,「雲端相對更單純,你無須在乎庫存、物流等問題。」巴拉本說。


▲為符合GTC2025的機器人主軸,Lambda也在現場展示工程團隊基於有趣所開發的機器人,希望吸引機器人公司成為客戶。Jim Gensheimer攝

從黑客松、學術圈切入,打響知名度

為達到這個目的,Lambda一面販售硬體工作站,同步投入數百萬美元,開發雲端算力租賃平台。

有技術,也要找到客戶。Lambda將自己定位成服務AI開發者的公司,但,在AI尚未崛起的一七年,開發者大多是企業內做前瞻研究的人、或純屬個人興趣。如何找到隱身在人群中的這些個體戶,是個難題。

該公司行銷總監湯瑪斯.布迪斯(Thomas Bordes)指出,Lambda想到的辦法是與各大AI黑客松密切接觸,提供算力做為獎品。

同時密切與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AI研究單位合作;或是也開放研究者自行申請,只要通過了審核,就可以獲得最高五千美元的算力。

Lambda從學術的源頭開始,積極融入當時還很封閉的AI社群,讓大家知道做AI不一定要燒錢。這個做法至今已延續七年,該公司也逐漸打響名號。

「我幾乎認識AI界的所有人,Lambda就是為了他們打造的,這是我們文化上最獨特的地方。」巴拉本說。

再加上,Lambda團隊大多也是AI工程師,更知道開發者要什麼。平台上的其他功能,例如,能幫助開發者釐清開發流程的聊天機器人「Lambda Chat」,就是從開發者視角出發,與其他平台不同。「和AI開發無關的功能,Lambda不會做。」布迪斯說。

AI大浪來襲後,也開始有大型客戶找上Lambda,而原先只租少量算力的新創也開始成長,「曾有客戶開發出應用後,一個月開始會有十萬美元營收,因此回頭找我們租用更多GPU,業務機會就產生了。」布迪斯分享。

這種從鄉村包圍都市的策略,讓Lambda不須和雲端大廠爭搶原先的企業市場,而是享受AI開發者結出的成功果實,比競爭對手更快、更敏捷的搶占新興商機。

AI爆發的時代,一切秩序正在洗牌,當你能深刻得為某一群人解決問題,就將擁有一席之地。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5/4月 第1950期

本文摘錄自‎

用80塊享2千萬美元算力 專訪算力界Uber:Lambda

商業周刊

2025/4月 第19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