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口不提AI多好用 主管、員工諜對諜

ChatGPT解救你的生產力,卻又害你陷入兩難

絕口不提AI多好用 主管、員工諜對諜


ChatGPT誕生後,白領工作的效率變得愈來愈高,提企畫、寫報告、準備簡報,AI工具都能派上用場。只是,對主管來說,也發現新問題:有了AI,究竟該如何衡量部屬的生產力?

文/曾子軒


Shutterstock.com

「能力愈大,責任愈重。」這句原先是《蜘蛛人》電影中,班叔(Uncle Ben)對彼得.帕克(Peter Parker)的期許,落到職場上,卻成為讓不少人害怕的勸勉。

寫程式有GitHub Copilot幫忙、撰寫研究報告得到Perplexity加持,就連電子郵件也有微軟Copilot、Google Gemini的自動完成功能,只要半天不到,就能完成過去需要兩天的工作量。只是,許多員工選擇沉默,他們擔心提升效率後,換來工作「加量不加價」的結果。

企業該如何應對這種生產力兩難?

主管有期待、員工會藏招

作為創業者,同時也是公司執行長,第三方支付新創應援科技創辦人蕭新晟坦承,對於AI提升員工產能,的確有合理期待,他也曾告訴同仁,「期待我們現在30人,但有60人的產出。」

關鍵在於,導入AI以後的改變,絕非一步到位,「我覺得導入AI不是技術問題,它是一個文化的問題。」

蕭新晟解釋,自家公司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與地點,本來就不是用工時衡量員工,在這樣的文化前提下運用AI,自然會鼓勵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不會陷入「省時就要加倍工作量」的困境。

應援科技在導入初期,也明確採取不設計績效管理指標的策略,因為蕭新晟認為,需要至少一年時間,員工才會漸進達成使用AI的共識。

在建立起互相信任、友善使用AI的氛圍前,貿然採取強制手段,都可能讓人因為害怕選擇「藏招」。

另一端,同為新創的漸強實驗室執行長薛覲則表示,導入AI還是要談目標。「確實有些單位,不想讓老闆知道自己有用AI、時間變多,(說了)就不能提早下班。」

在他看來,這種心態若不透過管理手段介入,將會侵蝕企業的整體效率。「以企業經營的效率來看,如果公司希望導入AI,但沒有改變目標,大家一定會用這個(早下班的)心態來對付。」

漸強實驗室運用階段性的AI推廣政策,今年上半年採取鼓勵作法,下半年轉趨嚴格。倘若到年底前,員工工作上仍未使用AI工具,就可能被列入績效改善計畫當中。

薛覲解釋,導入AI後,一定會開始討論投資報酬率。他一連拋出好幾個問題:企業到底需不需要這麼多人?加購昂貴的AI工具後,效率有沒有變好?這些都是主管無法避開的靈魂拷問。

看效率、品質,還要看動機

那麼,該如何衡量成效?有些工作成果可量化。例如,人機協作產出的程式碼總行數、專案管理中解決的任務數、社群編輯的發文數,但不是所有產出,都能用數字清楚衡量。

薛覲分享,若從公司整體角度來看,最直接就是計算人均效益,落地到部門,產品端和工程師可計算每個衝刺(sprint,即敏捷開發中,團隊完成任務的短期衝刺週期)能解決多少問題;市場單位則可計算人均業績。

他坦言,想具體算出效益並不容易,但還是有辦法處理。「這些東西都可以衡量,每個單位要討論的東西不太一樣。」

不同場景中,AI帶來的幫助的確有很大差別。

蕭新晟分析,衡量成效最大的挑戰,在於AI帶來的效益高度取決於工作情境。

他以軟體開發中的全新專案與舊有複雜系統為例,AI可能在產出全新程式碼時,提升了30∼50%的效率,但是如果是重構既有程式碼,「有時反而會幫倒忙。」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非技術工作。他認為管理者絕不能有「導入AI後,產出就該從兩篇稿件變五篇」的單一期待,必須深入理解不同任務的複雜性,因地制宜地評估AI的實際助益,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會客觀且公平。

呼應蕭新晟的說法,凱捷管理(Capgemini Invent)副總裁艾麗莎.法瑞(Elisa Farri)警告,企業切勿吃下包裹著效率糖衣的毒藥,「如果只衡量生產力和效率,可能會錯失全貌。」

法瑞解釋,企業確實應該以科學化方法,追蹤AI對生產力的幫助,但是還有其他面向同樣值得關切。例如,得到AI幫助以後,產出的品質與準確性是否提升,還有員工的工作動機有沒有變化。

「我們知道AI對情感上的影響,我強烈建議,應該傾聽人們的聲音,詢問他們在情感參與上的回饋。」倘若企業看到員工生產力提升,但員工參與度反而下滑,便可能得不償失。

法瑞指出,企業時常忽視AI有潛力創造效率以外的巨大價值,現有敘事大多圍繞在生產力和效率上,但AI的能力不僅於此,「不僅要更快地完成工作,還要更好、更智慧地完成工作。」


▲法瑞指出,經理人不用成為AI行家或者重度使用者,但必須對所有新技術抱持開放態度。黃菁慧 攝

管理層帶頭,團隊才能心服

除了檢視產出的數量與品質,法瑞也提醒,管理者也應重視組織內的溝通狀況。

「我經常與從未問過團隊『你們使用AI嗎?你們有沒有使用AI?』的領導者交談。」法瑞表示,這種沉默導致管理者對團隊的實際工作情況一無所知。因此,主管必須主動開啟溝通管道,建立起組織內的「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環境,讓成員可坦誠分享疑慮、擔憂,即便是失敗經驗,也不用擔憂受到懲罰或質疑。

再往下一步,就是將溝通機制化,例如,以分享會的方式,交流成功與失敗經驗。包含應援科技在內的眾多企業,都有類似的活動。

不過,任何由下而上的努力,若缺乏高層的真實承諾,都將寸步難行。

法瑞觀察到許多企業上演的戲碼:高層在會議上大力宣導AI的重要性,甚至強制推行,但主管們自己根本沒在使用AI。

法瑞認為,這種言行不一,會嚴重侵蝕政策的可信度。高層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即便並非專家,也要親自下場使用AI,並分享自己的學習過程,才能向整個組織傳遞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AI轉型,是玩真的!

不管是應援科技的逐步引導,還是漸強實驗室制定明確目標,又或者,是法瑞呼籲的創造價值,他們的共通之處在於,解開「生產力兩難」的鑰匙,不在AI技術本身,而是企業是否願意正視員工的恐懼,並從管理層面建立起足以支撐變革的文化。

唯有企業與員工共同努力,將目光從單純的效率提升,轉向共同創造價值,才能超越效率,迎來人機協作新篇章…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2025/10月 第472期

本文摘錄自‎

絕口不提AI多好用 主管、員工諜對諜

遠見雜誌

2025/10月 第4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