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服務業 下一波投資浪潮

以人為核心的商模

解析服務業 下一波投資浪潮


突破提供產品滿足需求階段,以人為主體的商業模式,深入了解需求背後的全貌,不僅創造且激發造需求,還可達到提升品牌整體效益。

文 ● 黃俊超


消費端演進線下、線上到融合,提升品牌忠誠度、打造零斷點的體驗,從搜尋比價評估,到購物決策與售後服務,以人為本的行銷策略與商務模式,而不再完全從品牌角度思考,背後則透過眾多數據堆疊而成。消費行為絕非是冷冰冰的數據轉換,人的情緒感受、喜好習慣,都可能隨著時間而改變,尤其在累積一定程度的消費能力,以及便利的替代性,體驗與感受更多時候凌駕在商品之上。

從需要到想要

每個球迷都是從一日球迷開始,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開發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是維持一個舊客戶成本的五倍、甚至更高,根據數據統計顯示,向舊客戶進行銷售,成功率約可達六○~七○%,然而若是新客戶的成交率則僅有五~二○%,若企業能夠降低五%的客戶流失率,就能夠保住二五~八五%的利潤,基本也符合八二法則,八○%的收入來自二○%的現有客戶,架構在雙方的互信基礎之上。

透過累積點數、加入會員等各種行銷方式,為的都是成為顧客未來消費時的主要選項,滿意度與口碑進而打造品牌忠誠,根據美國市場營銷學會顧客滿意度手冊數據顯示,每一百個滿意客戶帶來二五個新客戶、每一通客訴相當於二○名客戶存在同樣問題、爭取新客戶的工作量較維護舊客戶多六~十倍,客戶滿意度提高二○%則營業額可望成長四○%。縱然如此,舊客戶也是從新客戶演進而來,拓展客戶與維持客戶都很重要。

回到原點,除了身品本身的優勢之外,也必須要有舒適的消費體驗,即以人為核心的消費模式。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說:消費者通常要看到產品,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如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也不是完全理性的,需求常常是想要的,而不一定是真正需要的,因此,需求並非是研發出來,而是來自於是否被挖掘與發現。

以國內航空業為例,華航(2610)與長榮航(2618)擁有相對穩的基本盤,兩大龍頭擁有將近五成市場份額,其餘比例主要為其他國際航空所瓜分,包含機隊數量、航班、航線等,都遠較其他國籍航空公司完整,大者恆大似難以顛覆,整體市場偏向少數競爭的寡占市場,但是也並非完全沒有生存空間,星宇航空(2646)與台灣虎航(6757)透過差異化,已經逐漸站穩腳步。


▲航空、金融業服務以人為出發點,創造需求且達成雙贏 組合照片

台灣虎航創造三贏

星宇航空最大賣點,基本上超過半數人的第一印象,應該來自於人設鮮明的董事長張國煒,而後則是企業所營造出的高質感精品風,搭配社群媒體的創新企劃與行銷活動,透過市場區隔化,打造後進者的品牌吸引力,瞄準尚未完全飽和的中高階航空服務需求,中上財富收入與注重生活品質的消費層,舉凡視覺、味覺乃至聽覺等服務內容的差異與獨特性,進而增加品牌黏著度。

星宇航空今年前十一個月營收較去年成長五九.四%,可望連續兩年獲利,公司看好台灣作為轉機樞紐的地理優勢,鎖定越南、泰國及菲律賓等轉機客市場,並朝向打世界盃的目標前進,預計五年內機隊規模擴增至七○架,並與國際型航空公司合作,以逐步拓展美國市場為主,另也預計於二六年插旗歐洲市場的第一個航點。

台灣虎航則是走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模式。根據市調機構Precedence Research資料顯示,二三年全球低成本航空市場規模約二三四二億美元,預期將以年複合成長率十七%的速度擴張,至三四年成長至一.三一七二兆美元,其中亞太市場規模占全球市場近四八%;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資料則預估,二四年市場規模為三一六九.七億美元,至三二年達一.○五四二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十六.二%。

低成本航空公司透過實惠的價格吸引客戶,不提供原先包含在機票價格中的傳統服務,將原先的標配如餐點、座位、行李重量、登機順序等,轉化為加錢才能夠享受的選配,主要客群為希望快速且便宜抵達目的地的客戶,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統計數據,相較於傳統航空公司每個座位公里成本為六.一六美元,廉價航空成本僅三.○七元、減少超過五成。

自創業板轉為上市掛牌的台灣虎航,為目前國內唯一低成本航空,相較於國內同業,專攻區域航線為主要市場區隔,尤其是國人最愛的日本、韓國等東北亞國家,其中日本航線占比就將近八成,二○個日本航點遠高於華航與長榮航,且當中十條為獨飛航線至二、三線城市,如旭川、茨城、佐賀、高知、花卷等,明年還可望新增鳥取。

傳統航空公司用大型客機往來一線城市,成本與航班有著絕對優勢,然虎航僅有空巴A320單一機型、每架一八○個座位,標準的制式化難有太強大的競爭力,同樣道理在科技業,就是以利基型、客製化為主,二、三線城市雖冷門,不過透過綿密的航線,拉近各航點之間的距離,就能享有串聯優勢,將可提供更高彈性,一來可滿足自由行旅客需求,二來與旅行社合作,深度旅遊的差異性創造三贏局面。


金融業以客為尊

金融業雖然是特許行業,卻也並非完全寡占市場,同樣也是以客為尊,在金管會監管之下,提供的服務基本大同小異,不過獲利藏在細節中,除了主攻市場是觀察重點外,能夠讓客戶獲得好的體驗,通俗說法就是可以賺到錢、借到錢,就更有機會拓展到各個層面。此外,借鏡國外金融業發展,大者恆大、國際化趨勢不可逆,台灣的銀行、壽險等目前仍屬零散,甚至有三成銀行市占率不到一個百分點,整併擴大規模預期將是未來方向,也有助於走向國際。

龍頭富邦金(2881)在併購台北銀行、日勝金控後如虎添翼,壽險業務也蒸蒸日上,並拓展證券業務,更重要的是持續透過併購、轉投資持續壯大版圖,包含台灣大(3045)、富邦媒(8454)、精誠(6214)等具正現金流的公司,前十一個月獲利超過一個股本,居十四家金控之冠,將有機會成為第一檔股價突破三位數的金控公司。


國泰金(2882)專攻壽險業務,併購世華聯合商業銀行,且擁有龐大土地資產,雖然獲利退居第二,不過股價淨值比仍屬相對不高。相較於富邦金採取配股與配息兼備,國泰金僅配發現金股息,然現金殖利率僅能稱上穩定而非亮眼。元大金(2885)為證券業龍頭,為前十一個月唯一獲利突破百億元的券商,達一九六.四八億元,高出排名第二的凱基一倍以上。

中信金(2891)主力為中國信託銀行,在併購台灣人壽後,壽險業務已晉升至第六大,雖然併購新光金(2888)失利,不過副董吳一揆表示,規模小是台灣金融發展上很大的缺口,擴大後才有機會打亞洲盃,總經理高麗雪則表示,將持續在市場尋找適合標的,顯示未來仍很有可能再度透過併購壯大版圖。甫更名的凱基金(2883),旗下主要業務為人壽業務,即過去的中國人壽、現今的凱基人壽,前十一個月獲利年增七五%,全年EP S有望上看二元。

內需產業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必須與延伸,基本上都是以服務業務為主體,舉凡餐飲、食品、觀光、飯店、娛樂、電商、遊戲等,也包含新崛起的外送、Uber業務,到生前契約與身後的龍巖(5530)、天品(6199)等,以客戶需求與感受為出發導向的商業模式,不僅止於滿足需求,還須深入了解需求背後的原因,搭配已成為現代人每日不可或缺的社群媒體,透過客戶分享達到事半功倍拓展市場之效。 閱讀完整內容
先探投資週刊2024/12月 第2331期

本文摘錄自‎

解析服務業 下一波投資浪潮

先探投資週刊

2024/12月 第23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