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金屬廠變隱形冠軍秘密
文●鄭郁萌 攝影●楊文財 「這愛細分共啦!」工廠裡的老師傅盯著新繪的工程圖喊。年輕工程師蔡宗庭一臉茫然,對方口中那句老行話,他完全聽不懂。 「就是四分管(
編按:外管徑約二.一公分的管子)啦。」工程部課長陳昶佑笑著補了一句。

裕慶金屬 • 成立:1998年 • 董事長:廖昭宜 • 台灣事業群總經理:陳逸卿(左5) • 成績單:2024年營收40.1億元、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35.9% • 45+員工占比:40%
同一條產線,卻說著不同世代的語言 在裕慶金屬,這種場景天天上演:不同世代講著不同語言,卻在同一條產線上協作。語言斷層只是開端,真正的挑戰是「知識怎麼留下」。 裕慶金屬主力產品是商場展示架,從傳統五金廠一路轉型成國際ODM供應商,它在南投默默為國際客戶設計展示架,客戶包括可口可樂、沃爾瑪等。同業代工毛利率約一五%到二○%,但裕慶毛利率高達三五%以上,堪稱五金界的隱形冠軍。 董事長廖昭宜的三個孩子都是醫師,沒有家族接班人選,二○一八年他決定推動上市,引進專業經理人,讓這家公司靠制度繼續運轉。 人資經理陳小梅,就在這個節骨眼加入,她原本在竹科工作,習慣大公司系統化流程,剛到裕慶時,她驚訝發現這裡連人事資料都沒有。 「薪水靠手算,制度靠口傳,沒有員編。」她說:「我得跟外部記帳師拿報稅資料,一個個建檔。」 她的第一步是導入ERP系統。對她來說,那是基本配備;對許多老師傅而言,卻像是入侵。不少人連電腦都沒摸過,當她拿著滑鼠教操作,現場有師傅拍桌大怒:「我在這裡做三十幾冬,免妳教(台語:我在這裡做三十多年,不用妳教)!」隔天便離職。 那一刻,她明白:改革不是技術問題,是信任問題。 ERP帶來效率,也打亂熟悉的秩序。陳小梅先從「陪伴」開始。每個部門都安排「ERP助手」,年輕員工一對一指導老師傅如何用滑鼠、開檔案,她自己去和師傅對話,她重複:「電腦不會取代你。」公司也明確承諾:若提升效率帶來獲利,獎金會回饋員工。 當報表順利出爐、數據清楚呈現時,老師傅們發現:「原來電腦不會吃人。」那個吼她「免妳教」的人雖然離開,但留下的人,學會了新語言。 有次更尖銳的衝突發生在沖床部門。一位年輕員工發現老師傅的做法有問題,直接說:「 你這樣做不好。」 「什麼?我做三十冬了!」老師傅臉色鐵青。 總經理陳逸卿正在產線附近,立刻出面調停:「東西沖下來先檢查,有問題大家好好講。」 年輕員工沒被懲處,老師傅也沒丟臉。從此公司形成不成文規矩:為了品質,誰都能直接找總經理反映。「我每天至少四小時在產線,」陳逸卿說,「就是要讓員工知道,我真的在聽。」 這場衝突成為轉捩點。它告訴所有人:經驗值得尊重,但不代表不能被挑戰;「誰對誰錯」不是重點,「怎麼一起把事情做對」才是。
一對一師徒制,核心是互補互助尊重 裕慶在台灣的工廠不到一百二十人,年齡卻橫跨近六十歲:最年輕十八歲,最資深曾達七十七歲,今年六十五歲屆齡退休的就有五位。傳承,必須是現在進行式。 他們把傳承制度化,安排一對一師徒制,但不再是單向教學,而是「共學」。 工程部的陳昶佑與蔡宗庭,就是典型例子。四十九歲的陳昶佑在公司二十多年,熟悉製程與溝通;二十七歲的蔡宗庭對新技術敏感,當3D列印機送到時,他自告奮勇要學習操作,陳昶佑讓他先跟廠商接觸。 「請他先學,學完之後我再去問他。」陳昶佑說:「我們不是師徒,是同事。你問我,我懂的一定教;我不懂的,也會請教你。」 蔡宗庭認為,最重要的是師傅不藏私:「如果遇到怕被取代的師傅,你什麼都學不到。」 這裡沒有誰替代誰,只有彼此互補:老師傅補足經驗判斷,年輕人帶進新工具;新機台進廠,兩人一起摸索。 傳承不是威脅,而是互助。當老師傅願意開放,年輕人願意尊重,世代之間的知識才真正能流動。
管理看重文化差異,泰越員工成骨幹 除了世代差異,裕慶還得處理文化差異:有四分之一員工是新住民與移工。 泰籍員工阿蓋待了十多年,台語比不少本地人還流利,唯一只吃不慣台灣餐。「台灣的不夠酸也不夠辣,」阿蓋笑說。公司在宿舍旁設了廚房,讓他能煮家鄉酸辣料理。越南員工則最在意公平,「他們觀念是:不能只讓一個人加班。要加班,就大家一起賺。」烤漆課副課長陳荐丞解釋:「其實只要去理解,管理就不難。」 公司調整管理方式,尊重文化差異。更重要的是,不分國籍提供晉升機會:阿蓋成為烤漆課助理工程師,公司協助他申請中階技術人員身分,可長久在台灣工作;來自越南的新住民黎碧芝在公司十一年,今年成為包裝課核心,負責配發任務。 不同世代、不同國籍的人同在產線共事,語言、習慣、節奏都不同。裕慶的高毛利,正是來自這種世代與文化的「混搭」。 老師傅掌握的是多年累積的製程經驗,什麼材質該用什麼參數、哪種結構最穩固;年輕人帶來新工具與設計思維:3D列印快速打樣、雷射切割提升精度、數位建模讓客戶更快看到成果。外籍員工的穩定性與技術,則確保生產穩定。當這三股力量真正整合,就能做出「別人做不了」的產品。
陳小梅總對應徵者說:「我們很注重績效,表現好的人年終可以從一個月變三個月。小公司有彈性,比如有同仁剛喜獲麟兒,他就申請彈性工時,中間去接小孩再回來上班。」 她調整薪酬制度。從前為了留員工,年資越高、獎金越高;現在獎金只看前一年表現,第二年起新人跟老員工一視同仁。「年輕人最怕進到一家公司,資深的人倚老賣老。」 「中高齡不是負擔,是資產,」陳逸卿停頓了一下:「年輕人也一樣,只要你願意聽,他們知道的東西比你想像的多。」 從十八歲到七十七歲,從台灣到泰國、越南,裕慶在世代與文化的裂縫裡,學會更細緻「看見每個人」,練出屬於中小企業的韌性。 它證明:全齡共融不是大企業的專利,而是願不願意「把人看對」的問題。只要你真心相信,每個人都能在適當的位置上發光。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讓18到77歲員工由衝突到共學!
商業周刊
2025/10月 第1979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