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運動人口比例高,並以穿戴式裝置推動全民健康管理。智慧手錶、運動手錶等產品功能日益精進,國際品牌主導市場,但本土新創積極開發利基產品,展現跨域創新能量。 圖文■鹿特丹台灣貿易中心 在臺灣,大健康產業與運動產業緊密相連,兩者共同構築健康生活經濟的重要基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近年也積極推廣「智慧運動」,結合人工智慧(AI)教練、體感偵測與穿戴裝置,提供即時動作矯正與個人化運動建議,降低運動傷害風險,廣設智慧運動據點,未來將整合運動數據至健康存摺,打造「預防勝於治療」的全方位健康管理生態系。

▲在荷蘭,運動健身不僅是競技或休閒活動,更被視為維持健康的重要方式。圖■達志影像
運動文化深植荷蘭 穿戴科技融入健康 在荷蘭,運動健身不僅是競技或休閒活動,更被視為維持健康的重要方式。根據荷蘭公衛、福利及體育部(Ministerie van Volksgezondheid, Welzijn en Sport)統計,4歲以上荷蘭人每週至少運動一次的比例,男性約58%、女性約55%。其中,青少年最為活躍,12至17歲的運動比例高達76%,兒童族群則有62%,成年人(18至64歲)約58%,即使是65歲以上長者,仍有4成保持規律運動。 隨著健身觀念普及與健康產業數位化,愈來愈多荷蘭人使用智慧手錶和健身追蹤器等穿戴式裝置,追蹤運動表現或監測健康狀況。這些裝置不但提高運動樂趣與成效,激發民眾運動健身的動力,更可即時監測身體狀況,提供身體指標的深度觀察,成為健康把關的利器。市場分析看好穿戴式裝置成為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市場潛力不容小覷。 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CBS)的資料,2024年有高達57%的荷蘭人至少擁有一款智慧配件,例如智慧手錶或無線耳機。荷蘭運動科學研究機構The Mulier Institute的調查也發現,超過一半的荷蘭人在運動時會使用穿戴式電子設備來監測運動表現和身體狀況,其中又以跑步和騎自行車的人最為普遍。 這些裝置功能多元,主要類型包括智慧手錶、運動手錶、健康手環、活動追蹤器和具備全球定位系統(GPS)功能的裝置。 以最常見的智慧手錶和運動手錶來說,兩者各有側重:智慧手錶如同「行動小秘書」,能處理通話、訊息通知等,而運動手錶則更像是「專業運動教練」,專注於精準追蹤運動數據。荷蘭最大電商Bol.com所販售的產品功能包羅萬象,從基本的計步、心率、距離測量,到進階的睡眠監測、壓力分析、跌倒偵測、血氧分析、血壓計,甚至是心電圖(ECG)、卡路里計算和女性生理週期追蹤等功能,應有盡有。 為何荷蘭人愛用這些裝置?The Mulier Institute的報告歸納出幾個主要原因:超過5成的人想藉此了解自己的運動表現;其次是增加運動的動力和樂趣;此外,設立鍛鍊目標、制定訓練計畫、與其他運動者比較或社交,也都是重要的動機。荷蘭健身與運動產業協會(NL Actief)也指出,許多人更將這些裝置視為監測自身健康的工具,例如追蹤心率、體重和睡眠狀況。 荷蘭最大電商Bol.com所販售的產品功能包羅萬象,從基本的計步、心率、距離測量,到進階的睡眠監測、壓力分析、跌倒偵測、血氧分析、血壓計,甚至是心電圖(ECG)、卡路里計算和女性生理週期追蹤等功能,應有盡有。 為何荷蘭人愛用這些裝置?The Mulier Institute的報告歸納出幾個主要原因:超過5成的人想藉此了解自己的運動表現;其次是增加運動的動力和樂趣;此外,設立鍛鍊目標、制定訓練計畫、與其他運動者比較或社交,也都是重要的動機。荷蘭健身與運動產業協會(NL Actief)也指出,許多人更將這些裝置視為監測自身健康的工具,例如追蹤心率、體重和睡眠狀況。

▲荷蘭最大電商Bol.com所販售的產品功能包羅萬象,從基本的計步、心率、距離測量,到進階的睡眠監測、壓力分析和女性生理週期追蹤等功能,應有盡有。圖■達志影像
國際大廠領航 專業品牌展現優勢 運動數位化已在荷蘭形成主流風潮。在智慧手錶市場,Apple(蘋果)和Samsung(三星)依然是主要品牌,但Huawei和小米產品物美價廉,愈來愈受荷蘭消費者歡迎。 對於專業運動人士而言,Garmin和Amazfit的產品則更受青睞,因能提供更專業的運動數據、更長的電池續航,以及更豐富的功能。 在自行車碼表市場,Garmin、Sigma和Bryton都是主流品牌。值得一提的是,Garmin不僅在車錶領域表現亮眼,也是荷蘭最受歡迎的運動手錶品牌,其他熱門品牌還有Polar、Apple Watch、Fitbit和Suunto。

▲運動數位化已在荷蘭形成主流風潮,多數穿戴式裝置可跟智慧手機結合。
健康驅動升級 穿戴科技邁向多元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Euromonitor」的報告,「健康管理」仍是推動穿戴式裝置普及的核心力量。未來,這些裝置的功能將會更為先進,包括心率變異性(HRV)監測、血氧感測、體表溫度追蹤,以及透過AI技術提供個人化的訓練與睡眠分析。 除了手錶,消費者更期待智慧眼鏡、智慧戒指等新興穿戴裝置的新款上市,預料亦將是市場再成長的動能。例如,Meta-Ray-Ban的智慧眼鏡,未來可能具備瞳孔追蹤、即時語音翻譯和AI記憶喚醒等功能,代表穿戴式裝置正朝向多功能、無縫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向發展。 在創新研發方面,由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TNO)與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共同成立的霍斯特研發中心(Holst Centre),正研發多種運動與健康穿戴裝置,例如能監測生命體徵的「智慧紡織品」、能活化大腦並減輕壓力的「智慧頭帶」,以及能直接作為貼片或整合到紡織品中的「電子貼片」等。
國際品牌主導 臺企切入三大領域 荷蘭穿戴式裝置市場競爭激烈,主要由Apple Watch、Google(Fitbit)和Garmin等國際大廠主導,但該國當地不乏專業公司,包括霍斯特研發中心,還有Elitac Wearables、Life Sense Group和AIKON Health等新創公司,鎖定醫療健康監測和智慧紡織品等利基市場來開發產品。對於臺灣企業而言,荷蘭市場充滿潛力,主要有以下3類商機:
1.高階醫療穿戴裝置關鍵零組件供應鏈:臺灣在半導體、感測器和精密製造方面的技術成熟,能提供高品質的關鍵零組件,例如心率、血氧、體溫感測器,以及遠距監測用的ECG(心電圖)模組等。
2.智慧紡織品與生物訊號服飾生產:荷蘭市場對這類產品的興趣日益濃厚。臺灣企業可發揮電子製造優勢,開發既舒適又高精度的穿戴裝置,結合科技與時尚。
3.工業與企業解決方案:穿戴式裝置在荷蘭的工業領域也展現龐大潛力。臺灣企業可以針對製造、物流、石化等特定產業,提供符合工業安全標準的客製化穿戴式裝置,用來監測員工安全、提供遠端協助,或追蹤資產流動。

▲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TNO)與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共同成立的霍斯特研發中心(Holst Centre),正研發多種運動與健康穿戴裝置。圖■達志影像
從日常健康到工業安全 穿戴應用再擴展 隨著穿戴裝置的普及,相關的軟體與數據平臺生態系也蓬勃發展。這些裝置收集的數據將透過AI進行分析,提供使用者量身打造的訓練計畫或健康風險預警,讓數據不再只是數字,而是能真正幫助消費者的資訊。 此外,穿戴裝置的型態也不再局限於傳統手錶或手環。荷蘭製造商正在研發更輕巧、更簡潔的穿戴設備,讓它們能無縫地融入日常生活。未來,穿戴裝置可能會直接編織進衣物裡,變成所謂的「智慧紡織品」,應用在運動訓練和醫療復健等領域。 除了消費者市場,穿戴式裝置在工業領域也展現龐大潛力。舉凡汽車、航太、製造等產業,都能應用穿戴裝置來進行遠端作業監控、確保員工安全,或是協助團隊協同工作。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運動文化盛行 荷蘭穿戴裝置市場成長
《經貿透視》雙周刊
2025/9月 第67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