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本土製造去全球化的逆轉策略

全球分工合作產業鏈體系瓦解 帶來產業轉型升級的機會


歷經疫情與貿易戰衝突,多年來在國際產業分工合作形態下,所建立的全球化供應鏈體制,隨著中美貿易衝突、地緣政治紛擾,最終在保護主義崛起的關稅制度下,走向瓦解一途。

文﹒李振麟

疫情傳染病蔓延,帶給全球公共衛生環境危機,因此各國經濟體不得不採以「區域隔離」或「邊境封鎖」方式來應對。如此一來,也埋下長年依賴全球分工合作的產業鏈,出現許多難以彌補的斷層現象,直到美國川普總統的關稅制度,最終破壞並瓦解多年以來所辛苦建立的全球分工合作產業鏈體系。


▲全球製造業回流。(圖/photoAC)

新興經濟體也同步遭受到資本市場衰退,帶來許多無法預期的經貿挑戰,如韓國、泰國與馬來西亞等國家產業,因為疫情封港與經濟危機影響下,產業投資遞減與關廠外移現象比比皆是,貧富差距在這兩年也不斷地失序擴大,最終中產階級逐漸萎縮,經濟也陷於低迷不振。中美貿易戰下,反全球化熱潮波濤洶湧,保護主義聲勢高漲,關廠潮隨之而起,對於全球產業鏈的衝擊影響,更是令人難以評估,長期以來所依賴的分工合作,也逐漸出現逆襲瓦解之路,無論是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都面臨極大傷害,為全球化體系帶來嚴峻影響。


▲創新技術帶動產業發展。(圖/IT Brief UK)

「創新技術」與「營運資本」
重塑主導地位


在中美經貿衝突惡化下,「逆全球化」運作,逐漸成為一個新的潮流趨勢。今日高科技或傳統產業,在遭受無情破壞後,業者們不僅失去長期以來的分工合作夥伴,無論是上游的材料資源與下游的消費者族群,都出現難以挽回的結構性破壞,即使不斷地尋找其他供應商,原來的生產成本也都很難再維持現狀。

當商品的成本結構改變後,市場銷售價格也面臨新挑戰,因此需要更長時間來進行調整修正,此時企業自身的營運資金多寡,成為壓倒經營的最後一塊石頭。近幾年來,各國製造業開始思索將部分海外生產線轉回本土,逐漸帶動「再工業化」時代來臨,然而美國川普政權的關稅政策,點燃了這樣思緒。一個擁有廣大內需消費市場與製造業規模的國家,在關稅政策推動下,帶動保守主義崛起,全球各地皆面臨高關稅侵襲而無一倖免,因此去全球化的工業鏈型態逐漸興起。

去全球化的工業型態,不僅誘發創新研發的相關技術受到重視,也為本土製造業帶來新的實體經營與勞工就業機會,在這樣的產業模式下,「創新研發技術」、「降低營運成本」與「經營風險掌控」成為重新塑造事業體營運的基本要素,以本土製造業為起點,進而在全球詭譎多變的經貿環境中,找回最有利的永續發展條件,重新拾回全球產業的主導地位。

要達到「再工業化」條件,除了「營運資本」外,本土「創新技術」的研發能量,將是影響製造業回春的關鍵力量,此時此刻,產、官、學三方面的合作極為重要。如今「AI人工智慧」、「生產自動化」與「大數據運算」,將可望取代傳統經營思維,進而開發與提升自家品牌進入國際市場。在注入創新研發的人工智慧功能下,可將傳統商品轉換成為多功能應用品牌升級,以及自動化生產設備輔助下,減少生產線的勞力與運輸成本支出,在政府部門的獎勵補助扶持下,逐漸勾起製造業回流的意願。

在「逆全球化工業」趨勢發展下,未來的產業鏈將越來越區域性與本土性,透過資本與創新研發技術來提升產品功能,進而將網路系統連結起來,以進行全球性行銷,如中國大陸為避免美國的關稅制裁,將生產線移轉至東南亞國家,再透過資本與網路運作來進行對外商品行銷。


▲再工業化須提升生產自動化。(圖/EPRI Journal)

「逆全球化」風潮興起
跨國企業逐漸式微


越來越多的貿易保護政策來保護本國商業利益,跨國企業在此趨勢下的海外經營風險也增加中,近年來,受到中美貿易戰、區域性政策衝突以及全球供應鏈重組影響下,許多台灣製造業者,採以「近岸外包」(Nearshoring)策略,將生產線外移至墨西哥,期盼取得相對低廉的人力勞工與土地成本,同時也藉由美墨加協定(USMCA)條款中的關稅優惠,將產品直接從墨西哥輸往美國市場。然而,在美國川普政權開始對墨西哥產業提高關稅,尤其是「汽車零組件」與「鋼鋁產品」等敏感性產業時,也造成所有已轉移至墨西哥的台灣廠商措手不及,不僅造成營運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力也因此受到影響。

尤其是美國的商品進口關稅上調後,原本所預期的低廉成本以及貿易便捷優勢都瞬間被打破,除了墨西哥當地的法規治安與人力成本問題浮現,原本所預估的利潤也因此遞減,還可能面臨消費者轉單風險,台灣企業在墨西哥產業上的環境應變充滿著荊棘又難掌握。如此情況也反映出唯有「逆全球化」政策,將可避免地緣政治風險、經貿政策變動,如今國際市場環境,充滿著許多挑戰性與不可預知性。


▲全球經貿受到政府干擾。(圖/AllOnGeorgia)

全球經貿環境受到政策干擾
越來越複雜難解


近年來,台灣製造業為因應中美貿易戰、勞工工資上漲,以及兩岸局勢不穩定等因素,紛紛啟動「中國+1」的去中化全球布局戰略,將生產線轉移回台灣本地或東南亞國家,其中又以越南最受青睞,被視為接替中國大陸製造業的「新世界工廠窗口」,主要因素在於分散中美貿易衝突下所帶來的風險,以利維持對美出口競爭力。如今,這樣的布局,卻也遭遇兩大關鍵性挑戰:第一、來自於美國的高關稅政策。第二、中國大陸工廠對於市場的廉價傾銷。

首先,美國對於越南製品的懲罰性關稅日益嚴峻,因為部分中國大陸企業移轉生產基地在越南,並藉由越南當地進行加工或轉口包裝出口,以規避美國對中國大陸的關稅政策,引發美方政府關切,並歸納「越南」成為對美洗產地的主要國家,因此美方對於越南出口的家具、鋼鐵以及電子元件等多項產品,皆進行加徵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這項政策的外溢效應,直接衝擊到台資企業在越南的生產營運及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就是來自於中國大陸商品的低價傾銷,中國大陸在面對「內需市場疲軟」以及「產能過剩」等雙重經濟衰退衝擊,因此政府部門採以人民幣貶值的政策導向來刺激出口貿易,使得大量的工業產品,都運用低廉價格來進行傾銷至國際市場,也因此壓縮台資企業的國際利潤空間。

這種低廉價格競爭方式,造成台灣出口貿易遭遇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不僅接單條件受到影響,也加劇市場整併風險,即使是以提高生產效率來應對,也難與來自中國大陸的低價品牌相抗衡,使得企業在東南亞地區的事業體環境越來越嚴峻困難。雖然今日在東南亞設廠佈局,是順應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但是在遭受美國帶有懲罰性的高關稅衝擊,以及中國大陸的低價商品傾銷雙夾殺下,台灣製造業的外移生產效應,也因此大打折扣。


▲成本與風險平衡。(圖/Demand Wealth)

成本與風險條件平衡
成為企業經營要素


自從「美國關稅」帶動的保守主義勢力抬頭,各國間的衝突加劇,跨國企業面臨更大的經營風險,為確保一個安全穩定的事業體運作,關鍵性技術與核心產品遷回國內成為思考方向,也就是以往的供應鏈將不再依賴單一市場,然而遷廠也要在「生產成本」和「消費市場」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供應鏈移轉並不是短短幾年內就可辦到,整體過程充滿著挑戰且耗時。

面對美國對台灣商品徵收高關稅,出口產業造成明顯衝擊。若企業後續再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恐怕也將失去整體市場的競爭力,到底要如何在高關稅環境下,確保一個有效的市場經營成本,成為今日每家企業集團永續生存的關鍵條件。


▲製造業能源用料。(圖/Sign Shop)

美國高關稅衝擊下
製造業降低經營成本的策略運用


一、企業透過生產移轉至關稅優惠區,以達到降低成本目的,如至墨西哥與越南設廠,再藉由美墨加協定(USMCA)或東協自由貿易協定(AFTA)來降低對美出口關稅。長期以來,美國就是台灣製造業的主要出口消費大國,然而過度的市場集中,也同樣增加貿易風險下的巨大損失,企業可適度調整並分化市場布局,如積極開發歐洲、亞洲、東南亞、中東與非洲等新興消費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風險,並藉由自由貿易協定(FTA)或經濟夥伴協定,來爭取最有利的關稅貿易合作關係。

二、將生產線自動化,推動AI智慧生產管理系統,大量運用「機械手臂」、「視覺檢測」以及「自動化倉儲」策略,來降低人力成本以及產品不良率損失,雖然初期投資較高,但是中長期運作下,將可有效抵消高關稅所帶來的利潤損失。

高關稅影響下,將拉抬高端產品價格,對於低價值商品造成重大影響,此時唯有透過產、官、學三方合作,輔導與加速台灣產業進入高階研發層級與市場品牌建立,藉由AI智能技術來提升「產品間的差異性」與「品牌溢價」,增加商品優勢的附加價值,以減少市場價格競爭壓力。當產品具有多功能智慧運用的不可替代獨特性,即使關稅提升下,市場消費需求仍能有力維持。尤其是在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與碳排放規範下,可藉由「碳足跡管理」、「循環經濟」以及「減碳技術」等,提升企業的永續品牌形象,抵消高關稅所帶來的影響傷害。

三、能源費用包含「電力」、「石油」與「天然氣」等能源費用,本就是製造業重要支出項目之一,可藉由「高效節能馬達」、「變頻控制系統」、「餘電儲能設備」及「智慧電力監控」,以減少不必要的耗能與降低電費支出,為企業帶來有利的競爭條件。

四、高關稅時代來臨,更需要精準掌握原物料成本,企業可透過「長期採購合約」方式來鎖定價格,或利用國際原物料處於低檔行情時,來進行分批購入,以避免高成本的波動風險。五、在不影響商品品質前提下,採取更具經濟效益的「替代材料」或「模組化」設計,不僅可以減少材料浪費,也能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目的,如電子產品改採以「標準化」零件,便於維修與升級,以提升產品的生命週期性。

面對外部壓力,產業界更要跳脫傳統思維,推動跨業界合作模式,並且要與研發機構、大專院校等單位建立起策略聯盟,共同開發新材料、新製程以及新的營運模式,結合「AI智能」、「大數據運算」與「物聯網技術」,打造智慧多功能商品,延伸至生活服務領域,開創出最具競爭力與韌性的經營模式。 閱讀完整內容
卓越雜誌2025/9月 第473期

本文摘錄自‎

重返本土製造去全球化的逆轉策略

卓越雜誌

2025/9月 第4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