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躍升的力量


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高效主管的底層邏輯是什麼?管理效率=動力×能力×溝通×合作,從責任躍升到溝通躍升,你也可以做到關係躍升與自我躍升。

文/劉潤

為什麼越「不做事」的人收入越高


什麼是「關鍵躍升」?

為什麼我要寫一本書,專門講「關鍵躍升」?先講個故事。

做了5年的一線銷售工作,拿了3次銷售冠軍,小張終於收到通知,被提拔為銷售部主管。

小張欣喜若狂:從明天開始,再也不用做業務活了。市場市調、電話拜訪、網路行銷、彙報銷售情況和銷售計畫等,這些工作都可以交給下屬了;今後不用再遭遇打陌生電話時被冷冷掛斷,送樣品時被攔在大鐵門外,產品掉鏈子時被客戶指著鼻子罵,收尾款時求爺爺告奶奶,甚至孩子生病時還必須去陪客戶應酬了……。

興奮過後,小張開始思考:為什麼我「不做事」,不為公司跑業務拉訂單,薪水反而高了?老闆給我升職加薪,圖的是什麼?我怎樣做才對得起這個職位和這份薪水?小張開始擔憂,如果不把老闆的意圖搞明白,不要說自己更上一層樓,恐怕連這個主管職位也保不住。

老闆為什麼提拔員工做主管,他圖的是什麼?

這是員工(個人貢獻者)要轉變為主管(團隊管理者),首先必須想明白的問題。

在大型公司裡,不僅有不做銷售的銷售主管、不做開發的開發主管,還有不做營運的營運主管。在數量上,這些「不做事」的主管和做事的人相比,是什麼關係呢?大約是1:5的關係。也就是說,大概每5個「做事的人」,就有1個「不做事的人」管著。

考慮到「不做事的人」的收入通常比「做事的人」還高,這絕不是一筆很小的成本。

那麼,為什麼需要那麼多「不做事的人」去管「做事的人」呢?難道做事的員工自己不會管自己嗎?老闆真的需要這麼多收入高、不做事的「人上人」嗎?老闆圖什麼?

圖這個「不做事的人」可以專注在與「自然效率」作戰上。

自然效率

什麼叫「自然效率」?

舉個例子,10個人被安排去種樹,組織者提供工具和樹苗,要求他們多種樹、種整齊。怎麼做?先分工:挖洞、種樹、填土、澆水。然後,這10個人就開始做了。

小趙去挖洞,小錢去種樹,小孫去填土,小李去澆水……10個人就這樣自發地忙活了起來。可是,他們做事的效率比較低:因為挖洞慢,其他人都要等洞挖好了才能開工;種樹的人種完樹,發現沒人填土,眼看著那棵樹要倒掉,只好先扶著;澆水的人打好了水,但發現前三道工序還沒完成,那就歇著吧,等土填完了再澆水。

一天下來,這10個人手忙腳亂,爭吵、返工、浪費、等待,最後勉強種了20棵樹。這種在「自發分工,隨機合作」機制下的工作效率,就是「自然效率」。

好了,現在輪到你雙手插兜,吹著哨子閃亮登場了。你說:「我來指揮,你們好好做。」怎麼做?

考慮到種樹這件事,挖洞花的時間長,種樹費的力氣大,這兩項工作最艱鉅,因此你決定抽調6人,分成A、B兩組,每組3人。A組負責挖洞,B組負責種樹。累了之後,兩組交換分工。

由於填土快,所以只需要安排1人,作為C組,他還能給其他三組做後援。剩下的3人組成D組,專門負責澆水。就這樣,大家開始做!

一天下來,他們種了80棵樹。

按照自然效率,10個人一天只能種20棵樹,但是因為你帶來了管理效率,10個人一天種了80棵樹。

20棵樹vs80棵樹,多種的這60棵樹,就是你「不做事的價值」。

假如種一棵樹收入100元,在自然效率下,10個人種20棵,平均每人種2棵,那麼每個人的收入是200元。

現在因為你而多種了60棵,創造了6000元的額外價值。所以,你的收入理論上就是6000元,是普通員工平均收入的30倍。

你現在明白為什麼越「不做事」的人,收入越高了嗎?因為雖然你「不做事」,但是「不做事」也有「不做事」的價值。你的價值,是用管理效率打敗自然效率。你的價值,就顯現在有你和沒你兩種情況下團隊所創造的價值的差額。

你的價值=團隊價值×(管理效率-自然效率)

要顯現出你的這一價值,你需要一次「關鍵躍升」,一次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的躍升,一次從自己拚命做事到自己「不做事」但團隊產出反而更高的躍升。

但是,很多新任主管(甚至很多「資深」主管)不理解這件事,他們總是喜歡擼起袖子就去「種樹」。雖然的確很辛苦,但可能恰恰因為疏於管理,導致產出大大減少。

繼續前面的例子,假設你親自下場種樹,而你並不比任何團隊成員更有優勢,那麼你和團隊加在一起共11個人,只能種22棵樹,比用更有效的「分工合作法」所種的80棵少了58棵。

這就相當於,你拿著主管的薪水,卻沒有做好作為主管的本職工作,而是去搶員工的工作做,最後讓公司「虧」了58棵樹,價值是5800元。

所以,到底什麼是「關鍵躍升」?

關鍵躍升,就是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的躍升。這個躍升的核心,不是擁有更高的收入、更大的辦公室、更受尊敬的頭銜,而是從自己獨立作戰到帶領團隊「突破自然效率」。

那麼,主管如何帶領團隊「突破自然效率」呢?創造管理效率。


管理效率

關於主管如何突破自然效率,創造價值,我總結了一個公式:

管理效率=動力×能力×溝通×合作

打個比方,主管和團隊的關係,就像賽車手和賽車的關係。賽車對於贏得比賽功不可沒,但操控這輛賽車的是賽車手。賽車手必須理解賽車,才能操控賽車。

這個公式就是賽車的結構(見圖0-1)。


首先是動力。

要想讓一輛賽車跑起來,首先要有燃料,如汽油、柴油、氫。使用不同燃料和不同數量氣缸的發動機,賽車跑起來的速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賽車跑得特別快,就得讓它有足夠大的動力。

同樣,主管想讓員工跑得特別快,該怎麼辦?首先得讓員工願意跑,讓他有發自內心的強大動力去跑。

其次是能力。

能力取決於這輛車的整體架構設計。這輛車的剎車系統用什麼技術,避震系統用什麼技術,軸距是多少……這些因素決定了一輛車的架構。馬車怎麼都跑不過汽車,汽車怎麼都跑不過飛機,其能力源於其架構,這個架構決定了它能做多大的事。

對應到人身上也是如此,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只靠激勵不能獲得能力,能力只能透過學習獲得。

動力是「願不願做」,能力是「會不會做」,兩者缺一不可。動力不能解決能力的問題,能力也不能解決動力的問題。

再次是溝通。

賽車手坐進賽車之後,面前的儀錶板會告訴他這輛車的汽油有多少、速度是多少、水箱的溫度是多少、現在是什麼擋位,這些都是資料。資料是用來溝通的,賽車手可以根據資料快速做出回饋,透過溝通系統,快速掌控這輛賽車。

同樣,建立溝通機制是主管和團隊融為一體的基本條件。作為主管,你只有和團隊保持溝通,才能保證員工理解你的決策邏輯;你只有即時瞭解員工的進度、遇到的問題,才能保證及時做出調整。最後是合作。

合作就相當於賽車手的駕駛技術。賽車手看到儀錶盤上的資料之後,可以打方向盤,可以手動換擋,打方向盤和手動換擋都屬於駕駛(合作)技術。

員工就相當於組成賽車的各種零件,如有的人是輪胎,有的人是發動機,有的人是方向盤,有的人是連動桿,需要主管來協同。主管不僅需要設計管理的流程,來避免員工做重複的甚至相互衝突的事,還需要設計根據結果持續改進的機制……這些都是團隊正常運行所必須的合作技術。

以上四個要素,其中動力和能力是針對個體的,溝通和合作是針對整體的。四個要素彼此相乘,才能得到預期的效率。之所以用乘法,是因為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為0,都會導致團隊滿盤皆輸。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不是一次攀升,不是從35米攀升到37.2米,然後37.3米,37.4米……而是一次躍升,是從37米一下子躍升到40米。這中間的差距,只能靠縱身一躍。

你躍過去的那個鴻溝,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系統之間的差異。這一躍,是如此之難。因為大家太想「自己做事」了。

自己做事,非常可控,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這種對掌控性的渴望,導致很多人在做了管理者之後,甚至在做了高階管理者很多年之後,都沒有改變過來,總想擼起袖子親自下場做。人似乎已經躍過來了,但心還在對面。

這一躍,又是如此重要。因為在今天,一個人想去遠方,靠雙腳是不夠的,必須依靠車馬。同樣,一個人想成大事,靠自己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團隊。

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的名字叫《關鍵躍升》。那麼,如何躍升?

從下一章開始,我們一點點來講。

▶小結.Summary

不用風吹日曬雨淋地跑業務,也不用在生產線上揮汗如雨,主管只需坐在辦公室裡指揮指揮、打打電話、發發EMAIL,跟人聊聊天、談談話,「不做事」卻拿更多的錢,為什麼?

法國科學管理專家、管理學先驅之一,法約爾(HenriFayol)說:「管理是組織的器官。」因為有了管理這種「器官」,公司所創造的價值一定比沒有這種「器官」時所創造的價值大得多。

既然「管理是器官」,那麼管理就一定有其獨特的功能,即幫助做事的人突破自然效率。

有一次,我和阿里巴巴(簡稱「阿里」)前總裁衛哲一起聊天,聊起阿里。衛哲說:「整個阿里只生產一種產品,就是『幹部』。我們依靠幹部,來不斷突破阿里成長的『自然效率』。」

主管突破自然效率的底層邏輯,是透過優化流程,高效地連接更有動力、更有能力的人,以此創造最大的價值。

主管創造價值的公式,是「管理效率=動力×能力×溝通×合作」。

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是一次關鍵躍升。祝你順利完成關鍵躍升。 閱讀完整內容
big大時商業誌2025/7月 第107期

本文摘錄自‎

關鍵躍升的力量

big大時商業誌

2025/7月 第1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