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普會為何辦在荒涼阿拉斯加?

美俄沒說的北極「冰上絲路」盤算


文●楊少強

八月十五日,美國總統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欽會面,大家看到他們討論的重點是烏克蘭停戰,但你想過嗎,他們為何會選擇在阿拉斯加見面?

一場對冰上絲路——北極的競逐,正在上演,而阿拉斯加,就位處北極圈。

一場史上最聰明的交易,一個人類造成的融冰悲劇,竟正讓這個荒涼之地,成為兵家必爭之處。

十九世紀,俄羅斯陷入克里米亞戰爭,財政枯竭,於是想要賣掉這塊「俄屬美洲」。當時美國國務卿西沃德(William H. Seward)認為此區極具戰略價值,於是,美國向俄國買下阿拉斯加。

當時,美國輿論認為花大錢買一塊冰天雪地根本不划算,稱為「西沃德犯蠢」(Seward’s Folly)。如今證明這是史上最聰明的交易之一:當時美國花了七百二十萬美元,換算成今天約一億五千萬美元,不到手機龍頭蘋果(Apple)一天營收的十分之一。


兩價值讓它成大國爭奪目標

這筆交易讓美國擁有阿拉斯加,它與俄羅斯僅隔白令海峽,讓美國名正言順介入北極圈事務。而這次美、俄領袖峰會在阿拉斯加舉行,川普稱雙方「在許多議題上有共識」。

今年二月彭博新聞報導:美國和俄羅斯官員已將北極視為可能的經濟合作區域,「 雙方考慮在北極開展合作。」

從二十世紀後期冷戰到三年前俄烏戰爭爆發,美、俄一向站在對立面,如今卻可能在北極展開合作,凸顯了該區域的重要性。

兩個價值,讓敵人可能成朋友。

第一,它正成為重要貿易通路。

今年八月《經濟學人》引述數據:過去從歐洲荷蘭鹿特丹,到亞洲日本橫濱的貿易路線,要經由蘇伊士運河並跨越三大洋;但如果改道北極,就可以將航程縮短約九到十二天,少走一萬一千公里。

第二,是礦藏。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報告稱,北極可能蘊藏全球約一五%未探明石油儲量,另外還有豐富的稀土元素(見第三十六頁表)。這些稀土是製造汽車、雷達等的材料,如今,中國幾乎壟斷全球稀土生產,北極可能讓西方不用在稀土上依靠中國。彭博新聞因此稱北極海域的價值是「上兆美元之海」。

過去,因為冰天雪地,使得北極區開發困難。但近年來北極融冰速度加快,過去四十年北極區暖化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四倍。到二○三五年,北極部分地區在夏季將無冰,這將為商業航運開闢道路,也使資源開發成為可能。

動作最頻繁的就是中、俄。川普抱怨,北極區「到處都是俄羅斯和中國的船。」

目前,列強對北極各自聲稱擁有主權。

北極兩條主要海上航道分別是:途經加拿大北極群島的「西北航道」,以及通往北歐和俄羅斯北部的「東北航道」。

然而,這兩條航道的法律地位存在高度不確定。加拿大和俄羅斯堅稱這兩條航道是屬於該國內陸水域,美國則堅稱它們是國際水域,分歧至今還未解決。


▲阿拉斯加是俄國賣給美國的,美俄元首在阿拉斯加舉行峰會,凸顯未來雙方有可能在北極合作。法新社

中國積極介入,美嚴加防堵

偏偏,中國也正要參一腳。

二○一八年,中國宣布成為「近北極國家」,他們設想是打造連接東亞、西歐的「冰上絲路」。

現在,中國的石油仍依賴中東等地進口,但航運路線卻掌握在別國之手——例如麻六甲海峽。因此中國也一直想尋求替代路線,而這條路線必須掌握在自己人手上,北極就是最適選擇。

為了防堵絲路構成,二○二四年底,美國國防部五角大廈發布新的北極戰略,強調中、俄在該地區聯手的風險。

這次川普和普欽在阿拉斯加的「雙普會」,也透露出這股意涵。

美國媒體《外交政策》就分析,如果美國切斷與俄國的接觸管道,俄羅斯可能會加速對中國的依賴。「這不只會重塑北極主要航線沿線的權力平衡,還可能使美國在戰略環境中處於劣勢。」

對俄國來說,入侵烏克蘭遭到歐美制裁,它只好向中國一面倒。但如果俄國能與美國修復關係,就能擺脫受制中國的處境,甚至還能在美、中博弈裡漁翁得利。因此在北極問題上和美國合作,就是莫斯科的選項之一。


大家都很緊張,現在看來最大或唯一的受惠者,就是芬蘭。

芬蘭參與設計或建造了全球約八○%破冰船,芬蘭總統史塔布(Alexander Stubb)說,「我們建造破冰船的速度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快,而且成本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

在可見未來,北極將成為大國博弈之處。

對台灣來說,雖然未身處北極圈,這波新趨勢仍具意義。

十年前,人們還未如此關注北極議題,因為當時天下太平。每個經濟體只要專心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搭上全球化順風車,就能享受到好處,貨物怎麼送,從來不是問題。

如今地緣政治險惡,從歐洲到巴拿馬運河,再到亞洲的南海、台海等貿易路線,都成為潛在衝突熱點。就算自己競爭力再強,若出口的路被堵死,結果仍是一場空。

當年,中國的絲綢之路,最初是漢武帝時期(約西元前二世紀)為了聯絡西域、抗衡匈奴而開通的道路,它是中國最早全球化的開始。絲路的存在,不僅是貿易與軍事的通道,還扮演著連結價值觀的角色。

現在,大家開始建立與防堵對方的絲路。我們除了做好自己,也得關注全局,才不會在一場場的絲路爭奪戰中,成為被邊緣化的角色。

俄烏若停火恐衝擊3資產:油價、黃金、歐洲國防類股


「雙普會」雖結束,烏克蘭何時可獲和平仍未知。《華爾街日報》預測最有可能的兩種結局:

一是烏克蘭可能會失去土地,雖然國土面積縮小,仍能做為一個安全、主權的民族國家生存下來。二是它可能會同時失去土地和主權,重新落入莫斯科的勢力範圍。

不論何種結果,俄、烏若真的停戰,下述資產價格會被影響。

首先,俄國是世界上最大石油生產國之一,若停戰使歐美解除對俄制裁,俄國石油將大舉進入市場,油價將暴跌。

不過渣打銀行分析,歐洲這幾年來已擺脫對俄國石油的依賴,就算未來俄油大舉出口,也沒有現成的市場,因此,停火導致油價下跌可能只是短暫性的。布蘭特原油從今年8月初創下每桶72.47美元的2個月高點,回落至「雙普會」前夕約66美元。

其次,自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黃金價格至今幾乎已漲1倍。財經媒體《錢週刊》(Moneyweek)引述金條公司董事總經理坎達(Rick Kanda)表示,「停火談判突破可能影響黃金的避險吸引力。」

另外,若達成和平協議,歐洲相關國防類股如BAE系統、萊茵金屬(Rheinmetall AG)等股價可能下跌。

不過就算停火,歐洲未來也不太可能減少國防支出,投資機構EMD經理納茲利(Kaan Nazli)表示,雖然停火可能使國防開支成長減速,但預計國防支出仍將高於俄烏戰之前。(文●楊少強)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5/8月 第1971期

本文摘錄自‎

雙普會為何辦在荒涼阿拉斯加?

商業周刊

2025/8月 第19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