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輛新車塞港,雙B真能降四成?
文●陳泳丞 摄影●駱裕隆 「跌幅超過四成?」自台美關稅談判B大型休旅車可能降價超過百萬、啟動以來,連理財社群都熱烈討論「美國進口車關稅將歸零」的消息,讓不少消費者見獵心喜,幻想進口車將雪崩式跌價。 這股期待催生了觀望潮,買氣急凍、展間人氣冷清,台灣各港口爆巨量,堆滿未領牌新車,猶如巨型車庫,場面雖壯觀,氣氛卻沉重。業界直言,政策不確定性導致市場全面按下暫停鍵,人人都在等降價、搶便宜。 但現實可能不如預期,會令人失望。
迷思一:進口車價格會大跳水? 答:先看懂FOB的奧秘 「進口車大降價,大家有點想太多了,」涉獵新車與中古車買賣已有三十年經驗的杰運汽車執行長孫立凱直言。關鍵在於,汽車關稅是以「離岸價格(FOB)」計算,不是以在台灣市場售價為基礎。
市售價還包含運費、保險、貨物稅等 基於整體定價策略,車商不會大降價 一般來說,消費者在台灣買到的進口車價格,大約會是原產地出口價值的一.八倍左右,多出來的錢,就是運費、保險費、關稅、貨物稅、營業稅以及業者的賣車利潤等。 以此反向推估,一輛在台灣售價新台幣二百五十萬元的德系品牌、美國生產休旅車為例,其美國出口離岸價可能不到一百四十萬元。即使汽車關稅全面歸零,減免金額可能不到二十五萬元,占在台新車價不到一成。 以市場過往的經驗來說,這筆差額,車商完全有空間可以透過「升級配備」、「延長保固」、「零利率購車」等方式吸收,總之,不會明顯反映在售價上。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車商不會傾向未來大降價、吸引更多客人下單買車? 這要從品牌端、賣車的角度來看,車價一旦調降,勢必牽動整體產品線的定價策略,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以賓士為例,如果隨著汽車零關稅起舞,可能造成中型休旅車(GLC,非美製)賣得比大型休旅車(GLE,美製)還貴,這種「左腳踩右腳」的定價錯亂狀況發生機率低。 「車商不可能為了單一關稅因素就輕舉妄動,」孫立凱這麼說。
迷思二:這整個僵持戰中,車廠是唯一受害者? 答:你得先看懂中古市場 截至七月底,台北港已有超過三萬輛新車尚未通關領牌,創下歷史新高。這些車多來自歐、美、日系進口品牌,原應快速流入市場,卻因買家普遍抱持「再等等看」的心態,被卡在港口動彈不得。影響所及,不只新車卡關,連中古車也受害。 「現在來店看車的人明顯變少,成交率也掉一半以上,」一位不願具名的北部大型中古車商坦言,「我們的業績比去年同期下滑四、五成,真的很有感。」整體車市買氣冷清,看來消費者打算使出拖字訣,以集體「緩買」對銷售端施壓,期待降價的那一天來臨。 但這一回,大家可能又打錯算盤了,怎麼說?

▲關稅問題壓抑車市買氣,業者庫存壓力驟增,展間成高價進口車的「臨時車庫」。
中古車市場好壞取決於新車銷售 當心新車沒降,手中中古車價已縮水 根據交通部的統計數字,近五年台灣平均新車領牌數大約落在每年四十五萬輛左右,中古車市場規模則是此數字的一.五倍,活絡的新車銷售,會帶動中古車市場的買賣。 老湯車庫負責人許軒兢表示,大家沒想到的是,新車賣不動,其實背後潛藏消費者受傷的隱形成本。 因為整體車市買氣低迷,中古車的收購價也會跟著溜滑梯,一位不具名的德系原廠認證中古車部門採購經理說,新車賣不動,其實民眾手裡還在使用的車,價值也跟著減損,當想要「以舊換新」時,會發現,新車未必大降價,但是手裡的中古車賣價卻已經大縮水,你實際上的換車成本並沒有變低。
迷思三:你真的準備好也「養得起」進口車嗎? 答:你將加碼的不只是一點 進口車保養一次動輒上萬元! 從維修到被拖吊,費用更可觀 不少消費者準備趁這一波進口車可能降價的好時機,把原來買國產車的預算往上加碼一點,直接躋身進口車車主行列。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種好康,會不會背後也潛藏一些看不見的東西? 這也正是進口車商不願意告訴你的事:賣車不是重點,賺維修錢才是關鍵。 以台灣汎德永業為例,根據其法人說明會資料,汽車銷售(含新車與原廠中古車)毛利率僅不到八%,但售後維修服務毛利率則高達四七%。以近三年平均來說,該公司的獲利,有近四成是來自售後修服務。換句話說,前方豪華精緻的汽車展示間只是釣餌,隱身其後的維修廠才是金雞母。 一輛車的成本,不只在買車當下,更藏在未來五年使用過程中。維修廠老師傅蔡明達說,進口車的保養與維修成本約為國產車的兩倍,單次保養動輒上萬元,原廠零件與工資費用亦高出許多。 就以維修工資來看,國產車的平均維修工資(每小時)約在七百五十元至一千元,歐系品牌則上看兩千元,保險費率、耗材更換、稅金等「隱形成本」,也往往容易被忽略。一位日報汽車線媒體記者就說,某個以車燈技術引以為傲的廠牌,炫目的車頭燈十分吸引人,但是萬一損壞,原廠報價高達二十七萬元,令人咋舌。 更有一些你可能壓根兒從沒注意到的,例如拖吊費。

▲進口車原廠維修費用高昂,許多消費者在保固期過後,即轉往外部維修廠保修,以降低開銷。
自二○二○年起,高速公路拖吊基本費用,是以「新車價值」和「底盤高度」為計算基準,兩百萬以內、十公里基本費用一千五百元;兩百至五百萬之間的,三千元。不管你開的車多老、殘值有多低,一律都以當年出廠新車價去計算累加,五百萬以上的車,拖吊一次基本就五千元起跳。 結語:你可以等,但別誤判市場真相。 一位不具名汽車銷售顧問說,購車從來不只是「買一台車」,而是進入一段長期關係。是否入手高價進口車,不該只看眼前價格變化,而是你是否做好長期擁有的準備與財務規畫。 面對這一波「對美國進口車零關稅」的議題,消費者當然可以選擇觀望,但切勿抱持過高期待。關稅下調或許能微幅壓低購車成本,但難以引發價格雪崩,更無法保證因此真正「佔到便宜」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雙B真能降4成?破解進口車價跳水3迷思
商業周刊
2025/8月 第1969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