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晶片禁令逼出半導體新局
文●邱品蓉 攝影●程思迪 當川普的對等關稅、中國的報復性反制,猶如一隻隻黑天鵝,全球科技產業,也進入了政治力影響商業力最深的年代。這隻看不見的手,讓無論是AI霸主輝達、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無一倖免,甚至改變、鬆動了半導體業的競爭格局。 台灣時間四月十六日,由AI教父黃仁勳創辦、AI晶片市占率超過九成的輝達,在毫無預警下,宣布認列五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七百八十五億元)損失,換算約是該公司去年第四季四分之一的淨利。原因,就是美國政府「再度」出手,要求輝達未取得許可前,不得向中國販售一款名為H20的AI晶片。 這款晶片,是輝達因應美國針對中國的種種晶片禁令,特別量身打造、將算力下修至符合白宮規範,而被業界戲稱為「閹割版」的AI晶片。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最近一次法說會上多次表示,目前未看到客戶行為有任何改變,意指近期訂單還暫時不受影響。
AI晶片禁令漸擴大至「全面封死」 輝達約一成營收消失,股價跌近七% 過去六年,美中晶片戰爭爆發以來,美方先後禁止中國企業取得輝達、超微的高階晶片, 譬如A100、H100、MI300和MI250等,但過程中,仍開了一條狹窄的「生路」,准讓這兩家美國晶片商,銷售像是A800、H800、H20等閹割版晶片。 然而,當關稅戰延燒到晶片戰,H20的禁售,意味著,這條生路,已被美國徹底封死,未來,再也沒有任何的美國晶片商能合法賣AI晶片到中國(見本頁表)。 從黃仁勳的角度,這也代表了,過去幾年輝達的中國版晶片,已無法滿足美國防堵中國的決心。而這也對輝達的財務,帶來不小傷害。 首先,是近乎一個市場營收的消失。多家外資推估,H20這款晶片,原本可以為輝達創造一百二十億美元至一百四十億美元的營收,為該公司去年營收的約九%至一一%,這個比率,更幾乎是中國這個單一市場,對輝達的營收占比。 其次,是司法風險。禁令發布的同一週,輝達遭美國眾議院點名,要求解釋為何中國AI公司DeepSeek,能夠持有數量高達六萬顆、由輝達設計的AI晶片。 種種不利消息,讓輝達在事件爆發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股價重挫近七%。 儘管,有外資分析師推測,「中國如果買不到H20,就會開始買輝達的高階遊戲顯卡。」而中國媒體《第一財經》、《科創板日報》也陸續報導,在中國最大電子零件市場華強北,輝達高階遊戲顯卡出現「一天一個報價」的漲價現象。 但,這條路,恐也將被堵死。H20禁令後的第四天,中國媒體爆出,輝達已口頭告知該國供應商,將「暫停出貨」旗下的高階遊戲顯卡RTX 5090D。 事發至此,更令人關心的問題是,台積電,這家為輝達製造所有高階晶片的晶圓代工廠,是否也會遭受同等衝擊?
分析師:台積電產能、財測損失皆小 華為、中國「小輝達們」成最大受惠者 你可能會很訝異,在商周遍訪多名業界人士、分析師後,眾人共同結論是,如果H20事件,對輝達是中等程度的傷害,對台積電,則會是「輕傷」。 這可以從三點來理解。
第一,是輝達五十五億美元的損失,台積電並不需要承擔。一名半導體業主管分析,台積電是代工廠,只負責接單生產,當一款晶片製造完成,就是屬於客戶,其後的庫存、跌價損失、甚至是關稅,都由客戶承擔。
第二點,從產能的角度,就算台積電無法生產H20,產能損失也相對輕微。一名機構分析師指出,輝達下給台積電的H20訂單量約一萬片,採四奈米製程,目前該製程的產能約十二萬片,因此,H20訂單消失後,將產生八%的損失。 這個數字看似不低,但,若放在台積電總產能約一千六百萬片比較,真正形成損失的比率,其實只有一%不到。
第三,是台積電專門為AI晶片開發的先進封裝技術——CoWoS,目前仍屬於供不應求、IC設計廠人人想「插隊」搶產能的狀態。 過去兩年,台積電對於CoWoS的產能,是以每年「翻倍」手筆進行擴產,據傳,輝達更包下近七成產能。而在H20事件爆發後的隔天,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法說會上,既沒有下修資本支出、擴產幅度,也沒有調整全年的財務預測。 這意味著,只要AI需求還在,即使輝達一部分訂單消失,但台積電其他的AI晶片客戶,像超微、博通、邁威爾,極可能乘機搶下原本被輝達霸占的產能。 一道禁令,讓輝達、台積電的傷害程度不一,那麼,受惠者又是誰呢? 答案,就是以「華為」為首的一票中國AI晶片業者。 一名在中國工作多年的半導體高階主管告訴商周,輝達H20遭禁售後,第一大受惠者,肯定是華為,「現在跟H20性能比較接近,就是華為的昇騰910C晶片,(禁令發酵後),會讓昇騰的銷量提高。」 目前,包含騰訊、百度等中國雲端業者,已陸續採用華為的AI晶片。業界預估,新禁令上路後,中國雲端商在別無選擇之下,只能回頭向華為購買更多晶片。 同樣的,除了華為,禁令也會助長中國的「小輝達」們——包含算能、阿里巴巴旗下的平頭哥、中興微電子、燧原、沐曦等AI晶片公司,都得到扳開市場大門的機會。 事實上,這些中國小輝達,正不斷從各AI領域推出自家產品。譬如輝達在今年三月,端出的桌上型超級電腦DGXSpark,中國業者上海模合信息也在同一個月發表類似產品,採用的AI晶片,就是中國AI獨角獸沐曦提供。 儘管這些中國AI晶片,短期內還難與輝達匹敵,不過,靠著複製、模仿、再創新的套路,正是該國過去二十年來電子業崛起的拿手好戲。因此,美國的禁令,無疑給了中國晶片業者用時間換取空間,爭取更好的練兵機會。 無獨有偶,近期另一個地緣政治事件,則讓台灣近期展望不佳的成熟製程業者,意外獲得喘息的機會。 四月十一日,中國為了反制美國,宣布對晶片原產地的認定,將改以上游晶圓投片(tape out)的「生產地」為主,而非原本晶圓進行封裝的所在國。 換言之,假設一片晶片是在美國生產、馬來西亞封裝,將被認定美國製造,進口商在中國報關時,就要繳高達一二五%的對等關稅。

▲近期電腦、手機等消費性電子品牌開始提前備貨,希望將關稅震盪的影響降到最低,也意外讓台灣成熟製程廠成為受益者。圖為聯電共同總經理簡山傑。
英特爾遭中國反制政策連累 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可望獲轉單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英特爾(Intel)。 儘管英特爾是筆電中央處理器(CPU)晶片龍頭,但筆電的下游組裝產能,中國掌握了全球超過七成的比率,因此,英特爾晶片勢必要進入中國,才能將一片晶片變成一台筆電,中國此舉,等於是抓準美國下游製造業流失的痛處打。 這項反制,甚至可能影響英特爾的再起。 目前陷入經營困境的它,正把希望放在今年下半年量產、約為台積電二奈米製程的18A,然而,在中方新政策下,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生產的英特爾18A,恐被課徵高額關稅。 如此一來,最大的受惠者將是超微。 目前,筆電CPU市場裡,英特爾市占率約七成五、超微約兩成五。不同的是,超微晶片是委由台積電在台灣生產,而台灣出口到中國的晶片,迄今仍是零關稅,一來一往之下,恐讓雙方市占率出現反轉可能。 同樣的政策,也可能意外幫助到台灣的成熟製程廠。 像同樣受中方政策波及的德儀(TI),該美商專門生產汽車、功率元件相關的成熟製程晶片,中國占其總營收比率約兩成,但該公司旗下大部分晶圓廠卻集中在美國,導致新政策傳出後,該公司股價隨即重跌七.六%,領先大部分美國同業。 未來,德儀為了規避高額關稅,極可能從自己製造晶圓,改為將部分訂單委由台灣成熟製程廠,如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業者。 事實上,就在對等關稅延後九十天上路後,近期多家電子品牌,紛紛將第三季需求提前至第二季下單,讓台灣成熟製程晶圓廠,在今年上半年的產能利用率,從原先的六、七成,拉高至平均近八成,成為亂世下意外的受益者。 關稅戰、晶片戰,猶如一把把雙面刃,硬生生重塑半導體業的商業版圖,殘酷的是,不管企業適應與否,這場大國博弈下的半導體新局,其實才剛剛開始。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AI晶片禁令 台積電輕傷、台廠誰受惠
商業周刊
2025/4月 第1954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