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進程遠不如預期,戰爭、通膨與財政壓力讓各國舉步維艱,卻也激出更多創新行動。《今周刊》第六屆「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從三面向檢視全台表現,呈現在巨變時代中持續前行的永續力量。 撰文‧黃浚瑋、林宣佑 這是一場為期十五年的耐力賽,現在,是進入尾聲的關鍵時刻。二○一五年,聯合國發布「二○三○年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含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十七項核心目標,希望引領政府、企業和公民,透過具體決策和行動,一起創建永續、包容和共榮的世界。 十年來,永續治理成為全球共通語言,各國努力在SDGs賽道上邁步向前,但近年國際局勢紛亂,戰爭和經濟衝突不斷,永續發展連帶遭遇強勁阻力。 今年七月聯合國發表的最新《永續發展報告》,揭示全球SDGs進程「遠不如預期」,各國雖做出承諾,但實際執行面臨地緣衝突、財政困難和國際間政策一致性不足等棘手挑戰,預計沒有一項指標有機會在二○三○年實現。 正因為前景不容樂觀,各國更應該加快腳步追趕。倒數五年,台灣各個城市也努力在艱困考驗中,制定計畫、付諸行動落實SDGs目標。《今周刊》舉辦的「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邁入第六屆,持續帶讀者追蹤檢視各縣市的執行成果,挖掘精彩的永續行動方案。 本刊與第三方調查機構「畢肯市場研究」合作,鎖定「社會力」、「經濟力」、「環境力」三個主要面向,以占比七成的綜合統計數據指標成績,與占比三成的民意調查結果,評選出六都與非六都的「最佳永續發展城市」。

▲台北市長蔣萬安(左二)體驗長照復健設備,展現推動醫療照顧整合與高齡友善服務的成果,相關指標表現持續領先全國。台北市政府提供
採三面向七十三項指標評比 滾動修正檢討 凸顯城市進步軌跡 在執行年度調查前,本刊參考歷年縣市回饋建議,滾動檢討修正各項指標,例如原納入評比的「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核定安置住宿及日托人數占重度以上身心障礙人數比率」,考量近年國際趨勢是鼓勵身障者回歸社區,不應以機構安置人數多寡評斷縣市對於身障者服務的努力,因此刪除該指標。最後在三大面向中,共採計七十三項指標進行評比。 本屆調查也比照去年,採計多項「成長率」、「變動值」等動態指標,鼓勵有顯著進步的縣市。最終結果出爐,由台北市、桃園市奪得六都「永續城市特優獎」,高雄市與台中市獲「永續城市優等獎」;非六都部分,特優獎為嘉義縣、新竹縣、嘉義市、新竹市,優等獎則由台東縣、金門縣拿下。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新設的「永續創新獎」,希望徵集各縣市為解決難題提出的永續創新解方,鼓勵城市間彼此學習;今年投件同樣踴躍,三力共徵集五十件計畫報名,在激烈廝殺評選後,「永續創新獎」社會力、經濟力、環境力首獎分別由屏東縣、桃園市、雲林縣奪得。
台北市 整合醫護服務 公衛指標表現優 桃園市 公司登記數增加 促進產業升級 今年永續城市大調查中,常勝軍台北市再度獲得六都特優評比,並拿下社會力、環境力特別傑出獎。台北市長蔣萬安表示:「打造台北淨零新生活,不只是美好的理想,更是我們迫切的使命。」 台北市連兩年得到社會力特別傑出獎,其中醫療資源是首都強項,台北市今年積極發展「醫療照顧整合」服務模式,目前共有十一家依《長期照顧服務法》設立的住宿式機構,成果也展現在調查中,今年在「老人長期照顧、安養機構可供進住人數占老年人口比率變動值」指標中獲得六都第一。 再看環境力表現,今年無論是電動車占比及成長率,或是廢棄物回收率、汙水處理率等公衛指標,台北市都名列前茅。蔣萬安欣慰地說:「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後,不是只有市府團隊努力推動,還有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自律與參與的累積。」 六都中的另一個特優得主,是今年各項指標進步顯著的桃園市,尤其在經濟表現特別亮眼,從「歲出政事別結構比-經濟發展支出」到「公司登記家數成長率」都是六都之首,可看出桃園拚經濟的企圖和實績,同步拿下經濟力傑出獎。

▲桃園市長張善政(中)視察智慧產業技術研發成果,桃園市憑藉優異的經濟力成績奪下特優獎項,各項指標也明顯進步。桃園市政府提供
桃園市長張善政細數,桃園市不僅在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中獲投資金額穩居全台第一,更主動回應國際局勢變化、進行跨域合作與國際接軌,強化桃園的產業韌性與競爭力。 作為台灣的經濟火車頭,桃園工業產值多年蟬聯全國第一,不過在大量產值上,市府也透過「智慧產業學院」,協助企業進行綠色低碳與智慧製造的雙軸轉型,促進產業升級。 「在施政規畫時,我們深入了解不同世代和不同族群的需求,讓每個生活在桃園的人都能享有良好的服務。」張善政期許市府團隊持續努力,讓桃園成為市民引以為傲的永續共好城市。 接著目光轉向非六都,今年特優獎項恰好由新竹縣、新竹市以及嘉義縣、嘉義市兩組鄰近縣市奪得。
新竹市 科技產業帶頭 應變關稅有一套
新竹縣 AI創新應用 多貼近民生需求 新竹市自科學園區落成以來,一直是科技產業發展重鎮,今年乘著AI浪潮,產業經濟開出紅盤,包括「營利事業營業銷售額成長率」以及「每人可支配所得」等相關指標,都獨步十五縣市;即使新竹市民調表現較弱,仍憑藉強勁的指標表現,在經濟力評比中得到佳績,連五年蟬聯特優城市。 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這次調查中,新竹市經濟力表現突出,充分展現城市發展的蓬勃動能與生活水準的穩步提升。市府對此積極推動多項政策,像是像是今年擴大舉辦的第二屆新竹購物節,創造逾五十四億元消費佳績,帶動商圈與觀光產業發展。

▲新竹市代理市長邱臣遠(左二)指出,市府支持產業的行動及決心是獲經濟力傑出獎關鍵。
此外,四月初關稅風暴襲台,新竹市政府隨即成立「關稅應變專案小組」,協助在地企業因應國際貿易挑戰,「展現市府支持產業轉型與鞏固就業的決心,這些具體行動正是新竹市能在全國評比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邱臣遠總結。 再看到一橋之隔的新竹縣,有完整的高科技產業聚落與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加上交通區位便利,讓這座城市具備持續吸引企業投資的優勢。今年竹縣不只續抱特優獎項,更一舉拿下經濟力特別傑出獎。 「經濟好,一切都好!」新竹縣長楊文科強調,近期AI人工智慧的創新應用不斷,企業大舉投入設立5G通信網路的研發中心及智慧工廠,對土地廠房的需求也不斷升高。位於竹北市、也是全國唯二由地方政府推動設置的AI智慧園區,因此成為最受矚目的創新科技園區,包含智邦、緯創等都已經進駐。這些優勢,也讓新竹縣在「商業登記家數成長率」表現突出。

▲新竹縣近年投入高科技產業成績斐然,縣長楊文科(左三)積極參與招商,吸引業者進駐新設置的AI智慧園區。新竹縣政府提供
「最重要的,台知園區與竹科三期未來則為高科技產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與研發能量。」楊文科期待未來發展產業的同時,也要貼近民生需求,「我常說一個城市的競爭力不僅來自產值,更來自生活面,無論是文化建設、休閒活動或是基礎設施,這些貼近生活的改變正是關鍵。」 再把眼光轉往南部,歷年得獎常客的嘉義市,今年重回特優榜單,在社會、經濟、環境三力表現面面俱到,都在非六都中擠進前五,發展均衡。
嘉義市 醫療資源重鎮 市民友善場域多
嘉義縣 活躍銀髮就業 發展農工科技 「力拚『經濟大發展、社會增進步、環境有保護』,落實永續城市核心精神,以可持續的治理贏得市民的信任。」這是已執政十六年的嘉義市長黃敏惠,最引以為傲的治市之道。 嘉義市雖然腹地小、人口不多,醫療資源卻是大優勢,在「每萬人口執業醫事人員」、「每萬人口病床數」等指標名列前茅。由於嘉義市地理位置適中,民眾就醫方便,全市約有五四%就醫者來自外縣市,醫療和長照服務範圍不限於市民,更擴大服務雲林縣、嘉義縣和北台南民眾,品質備受肯定。

▲嘉義市醫療量能充沛,近年也持續投入公園綠地、運動場館等建設,獲選永續城市特優獎。(右二為嘉義市長張敏惠)。嘉義市政府提供
此外,嘉義市擁有全台最高的「每萬人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體育場所及廣場面積數成長率」,在各項環境指標相當亮眼。黃敏惠透過運動設施及場域再升級,提供參與運動的市民更安全、舒適、友善的運動環境。作為全方位均衡發展的特優生,嘉義市期待繼續在邁向永續道路上,為民眾帶來美好生活。 在歷年首長信任度調查中,寫下「五連霸」驚人成績的嘉義縣,今年在永續城市調查評比也表現不俗,擠進特優榜單。「這裡就業環境逐步提升,薪資條件日益改善,生活步調相對舒適,加上合理的生活成本,讓努力打拚的年輕世代能夠累積未來所需的能量。」嘉義縣長翁章梁下了這番注解。 嘉義縣今年在經濟力的表現突出,是躋身特優的一大關鍵。儘管作為全國老化指數最高縣市,但縣政府在二二年成立銀髮人才服務據點,協助五十五歲及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群再就業,發揮不錯成效。今年調查中,嘉義縣「六十五歲及以上就業率」及變動值,在十五縣市居冠。

▲嘉義縣在促進高齡就業方面表現傑出,縣長翁章梁(右一)身體力行參與活動,也獲得民調高支持率。嘉義縣政府提供
「這不僅提高就業率彌補缺工問題外,也幫助他們解決個人心理、家庭及經濟問題,促進活躍老化。」翁章梁認為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經濟方面,嘉義縣近年推動無人機、半導體產業,以及嘉義優鮮品牌行銷,大埔美、民雄航太六大產業園區也逐漸成形,深受縣民肯定。縣政府以「農工科技大縣」為定位,制定以產業轉型與民生福祉為核心的發展策略,在邁向永續城市的路程上,獲得階段性的正面回饋。

▲台南市長黃偉哲參加聖誕活動與孩童互動,今年特別獎,六都最佳育兒友善城市由台南市獲得,在托育與兒少保護等指標上表現亮眼。台南市政府提供
此外,本刊在每年永續城市大調查中,會依據不同主題議題規畫年度特別獎項。台灣生育率屢破新低,已是全世界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如何讓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努力催生、助養,成為所有縣市最迫切的問題。 為此,本刊今年以「最佳育兒友善城市獎」作為特別獎,從生育率、孕婦服務、友善育兒設施、公共環境、兒少受虐比率等多面向,結合數據指標與民調結果,評比出最友善育兒的城市,六都與非六都得主,分別由台南市與澎湖縣拿下。 距離三○年的SDGs發展目標,只剩下五年,儘管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但對於創造更永續宜居的生活環境,不曾置身事外。在國際秩序依舊混亂下,台灣各縣市依然要堅定步伐,在這條漫長的路上,從每一個微小的行動做起,打造更長遠美好的永續城市。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力拚永續願景 縣市加速衝刺
今周刊
2025/10月 第1504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