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這是經濟史上最著名的時代:咆哮的一九二○年代。這是光的時代,因為全球邁入電氣化。這也是旅行的年代,家家戶戶乘坐平價汽車,即可迅速前往各地,飛機也能橫越大西洋。這也是平等的時代,女性有了投票權,也得以從事白領工作。這也是文化的時代,大家在地下酒吧跳著查爾斯頓舞,聽著無線廣播傳來的爵士樂。這也是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的時代。這也是全面經濟繁榮與奢華生活的時代。
但這個時代的前半,說是一場災難都算客氣了。
第一幕:復甦
開始
一如往常,新的景氣循環總是從災難而生,這場災難是一九○七年的大恐慌。這種災難已經成為美國經濟的常態,自美國大約一百二十年前建國以來,每隔二十年左右就必然要上演一次。但這次危機的影響範圍遠遠超出美國。一九○七年,德國、日本、義大利、智利與埃及接連有多家銀行倒閉1。
美國並沒有央行為整個體系撐腰。眼看銀行即將一家家倒閉,政府央求全球首屈一指的企業家,也就是偉大的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出手勸說金融業大老提供資金給遭遇擠兌的貸款公司,亦即安排紓困的意思。他倒是做到了,只是一度必須將幾位銀行家鎖在房間裡,直到達成協議為止。他也向朋友強調,必須透露樂觀的消息給媒體,也要鼓勵宗教領袖在佈道時傳達正面樂觀的訊息,才能平息恐慌2。美國政府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換取他慷慨相助:允許他壟斷美國鋼鐵業。
在此同時,許多人紛紛七嘴八舌分析危機的起因:是政府的錯,是銀行家不正派,是女人花錢不知節制3。沒人費心研究真正的原因:房地產市場下修,土地買賣衰退。
與近代幾次危機相比,例如一八九三年經濟大蕭條,這次的危機維持不算久。信心與企業信用很快恢復。一九○九年是不動產市場的低谷。股市倒是先行復甦:股市在一九○八年表現極佳,上漲百分之四十七4。
在先前的危機期間,銀行之間不再互相借錢,市場瀰漫恐慌情緒。而後美國政府成立了委員會,研究造成恐慌的原因。銀行系統凍結資金的現象,也發生在先前的幾次危機,例如一八一九年、一八三七年、一八五七年、一八七三年,以及一八九三年。因此需要新的管理機構,也就是要有一個國家的央行,在壓力時期提供流動性(政府總不能永遠依靠日漸老邁的摩根)。於是在一九一三年,美國聯邦準備系統正式成立,當時的目的,是永遠消滅會定期衝擊經濟的景氣循環。
除了金融業之外,整個經濟體也在展望未來。當時有個值得期待的新發明:一種大量生產的新科技,能徹底改變社會。
一九○八年,亨利.福特推出Model T 汽車。這是世上第一款平價汽車。福特得意地宣稱,是「為了大眾打造……大到能容納全家人,但也小到適合一個人駕駛、照料……價格會低廉到任何人只要有一份像樣的薪水,都能買得起。」他的公司將這款汽車的製程,設計成能快速生產的流程。不到十年,福特就親自看著第一千五百萬台Model T,從密西根工廠的生產線出產。
擴張
一九一一年,也就是恐慌發生大約四年後,經濟有所好轉。經濟較為活絡的一個跡象,是新的建設再度開始,起初還算有限,後來在一九一三、一九一四年大幅增加5。當時沒人知道,但其實至少還要再過十四年,營建業才會再度大幅衰退。
在這個時代,歐洲幾個大帝國的聲勢也達到顛峰。這幾個帝國之間雖然貿易往來密切,但多年來對立不斷升高,再加上一些地緣政治的操作(包括競相爭搶石油供給),尤其是德國與英國這兩個帝國之間,終於在一九一四年八月爆發世界大戰。世界各國的股市紛紛停止交易,以避免恐慌性拋售,一連幾個月都沒有恢復交易。
高峰
沒有參與戰鬥的工業強國,尤其是美國(不過後來還是在一九一七年參戰)以及日本,開始提供交戰國武器與食物。兩國的經濟因而繁榮,農地價格也因此飆漲。英國與法國賣出其所持有的黃金,以換取供給,受益的是美國的金融體系。
第二幕:循環中期
衰退
這場「以戰止所有之戰」的戰爭,於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正式結束。這場戰爭是一場天大的災難,共有兩千萬人喪生。更多悲劇還會接踵而至。戰場的戰壕培養了一種致命流感病毒,軍人感染後又散播到各自的家,掀起了全球疫情。對於被戰爭摧毀的世代而言,和平的第一個後果,就是又有不計其數的人死於流感疫情。
商品價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崩跌,因為先前囤積的補給品被倒回市場,戰爭物資的需求也消失。全世界於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也就是循環開始期大約七至八年後,陷入嚴重衰退。
世界各地受創甚深。在全球各大經濟體,一整個符合工作年齡的世代被徹底消滅。德國輸掉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因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失去海外的疆域,為了賠款給戰勝國,財務壓力幾乎壓垮全國。
世界怎麼可能脫離這種困境,怎麼可能有復甦的一天?
第三幕:繁榮
土地榮景
還真的會復甦,因為這個階段只是整個循環的中期而已。復甦的速度是出奇地快,尤其考慮到戰後那些嚴重的紛擾。此時利率下降,又有減稅6。隨著稅負降低、貸款成本下降,銀行體系也安然度過衰退期(所以可以繼續借出資金),經濟僅僅用了六十天就復甦7。咆哮的二○年代就此開始。
就業機會很充足。五百萬返鄉的軍人需要有房住,因此點燃了建築熱潮。此時許多人擁有汽車,新建的公路系統,也延續了這股建築熱潮。公路完工之後,靠近城市邊緣的小鎮接連出現,也就是第一批郊區。農業低迷不振,商品價格又偏低,於是許多人為了找工作,從鄉村移居都市。類似的變化也出現在歐洲,尤其是法國。德國為了支付戰勝的協約國要求的賠款,必須印鈔票以購買外國貨幣,就此引發惡性通貨膨脹。但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德國經濟也開始繁榮。日本包括東京、大阪、長崎在內的工業城市,也迅速成長。
新科技接連問世,包括電力、電話、無線電以及汽車,也造就了新的產業與服務部門。住宅有了電燈,各種新的文化活動就此興起,例如晚餐後玩桌遊。道路將遊客帶往與世隔絕的地方,前往名勝一遊。遊客一路上還能在路邊的汽車旅館稍作停留。煉油廠紛紛湧現,正如公路與馬路上的加油站。「科學」管理方法(由亨利.福特首創)徹底改變了生產,帶動了生產力與就業機會增加。失業率從一九二二年的百分之十一,降至一九二○年代末的僅僅百分之三.五。美國經濟咆哮著,年成長率超過百分之五8。無線電廣播改變了文化。史上頭一次出現了全國人民共同參與的休閒活動。大家聽著相同的音樂,跳著相同風格的舞,受到全國連鎖店與廣告影響,也穿著同樣的衣服。女性剛剛獲得選舉權。洗衣機與避孕藥的發明,代表女性得以擺脫打理家務的傳統角色。女性首次得以從事白領工作。當時流行的雌雄同體風格,例如飛來波女郎衣著(在法國稱為garçonne,意思是像男生的女子)以及短髮,也反映這種解放。美國的新建築工法,造就了新形態的建築:摩天大樓。建地的使用更為密集,因此土地只要能蓋高樓,價格就會飆漲。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美國。法國與德國的經濟在一九二○年代強勁成長,兩個國家的城市,也有裝飾藝術風格的高雅建築點綴。
一九二○年代的變化如此巨大,感覺簡直就像個新時代,與戰前的舊世界截然不同。美國前總統柯立芝於一九二五年發表就職演說,談到當時的氛圍表示:「我們似乎逐漸進入全國邁向繁榮的時代。」
最明顯的繁榮跡象,莫過於在大城市,以及大城市周邊的土地榮景。汽車與火車帶領大家前往新土地,進而開闢了新城鎮,甚至創造了全新生活的美夢:生活在四季陽光普照的佛羅里達州,或是住在倫敦西北方郊區諸郡(白金漢郡、赫特福德郡、米德爾塞克斯郡)城鎮,享受郊區的田園風光,而且一趟短短的火車車程,就能抵達倫敦。一九二○年代各大經濟體的大型建築計畫,皆是依循這個思路。
政府投資基礎建設,也助長了經濟繁榮,包括道路、鐵路、灌溉與排水(佛羅里達州)、電報與電話線路,以及電力。在低利率與租稅獎勵的推動之下,土地榮景於一九二四年如火如荼展開9。眼看土地價格飆漲,建商開發建案是依據未來需求,而不是實際需求。大家都湧入新區域參與熱潮,而他們離開的地方,則面臨勞力短缺。
美國的銀行體系大幅擴張,以提供貸款給建商,同時也提供貸款給想申請貸款,購買不動產的家庭。包括電話、口述錄音機、計算機在內的許多新科技,加快了作業的效率,也助長了銀行體系的擴張。在這十年間,房貸餘額增加了幾乎三倍。私人債務在一九二○年代,增加了四百億美元,這個數字幾乎是美國GDP的一半。法國與德國的私人債務一直到一九二八年,也是一路迅速增加10。
經濟繁榮的時候,許多人樂於在股市投機。當時有不少出身平凡的人發家致富的故事。在這十年間,家庭持有的股票增加了十倍11,包括許多女性將自己的部分財富投入股市進行投機。許多女性賺取自己的收入,連傳統的家庭主婦,掌管的也不只是家用的預算,還包括家裡的股票。某些公司高達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是由女性持有。不過當時的人投資股市的興致很濃厚,一位英格蘭記者造訪美國朋友,發現這位朋友家中樓下有一台自動收報機,隨時反映最新股價,全家人就能掌握市場動態。
狂熱期
美國聯準會為了配合英國重新啟用金本位制,於一九二五年再度調降利率。利率在幾年的擴張期之後再度調降,點燃了投機狂熱期。美國股市在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九年間,上漲超過百分之二百。吸收投資人資金的工具,是投資信託。投資人藉由投資信託,可以同時持有幾家公司的股票,更棒的是只要投入百分之十的資金,其餘的資金可以用借的。信託本身也能借錢買進其所投資的公司股票,也就是運用投資人的資金二次。在一九二○年代的牛市,很多人藉此大肆獲利,至少在帳面上是如此。可想而知,許多類型的股票,從雞蛋水餃投機股到大型鐵路股,都成了一夕致富的投資機會12。證券交易所最熱門的股票,是電力公司股票。到了一九二九年,電力公司股票占整個市場的五分之一。電力公司要拉高槓桿也很容易。到了這個十年的尾聲,銀行家等於是不理會所有法令規章,追著要借錢給電力公司。
但狂熱期最明顯的跡象,還是出現在土地市場13。建築物的數量遠遠超過需求。建築支出大增,建築業占美國經濟百分之二十。許多建築物完全是為了投資而興建,包括位於市中心的公寓,以及一九二六年之後的辦公大樓。曼哈頓新增了二百八十萬平方公尺的辦公空間,幾乎是當時量體的二倍,遠遠超出經過務實分析所推敲出的需求。當時有租稅優惠,貸款條件又寬鬆,所以這類建案還是可以貸到資金。銀行家對公用事業隨意放款,對不動產公司也是如此。即使有些銀行較為謹慎,也會有其他非銀行放款機構願意放款。這些放款機構當中,有些並不遵守商業銀行必須遵守的一般規則(例如儲蓄與貸款協會,或是房地產債券經紀商)。許多房地產開發商自己經營銀行,不愁貸不到款。
最高峰
赫伯特.胡佛在接受共和黨提名,參選一九二八年美國總統大選時說道:「在世界史上,我們現在的美國,是處在有史以來最接近徹底戰勝貧窮的時刻。」他後來贏得總統大選。經濟繁榮的好時光,似乎會永遠停留。
一九二六年,也就是景氣循環開始期的十四年後,是營造業最高峰的一年,至少是住宅營造的最高峰。但經濟依然強盛,正是如日中天,因此商業與零售不動產仍在繼續興建。然而只要仔細觀察幾個事件,就會覺得不容樂觀。
一九二六年一月,一艘船隻在邁阿密的一處海港翻覆,船上載運的木材遺失,導致建造工程延宕數週。同年的夏天,暴風雨季的一場颶風,導致海水深入內陸近五十公里。全國大為震驚,某些投資也因此放慢腳步。佛羅里達州與日本的土地榮景,於一九二七年停擺,法國與德國亦然14。住宅土地市場一反繁榮期那幾年的熱潮,如今進入停滯階段。快速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雖然銀行還在放款,而且「擁有不動產的人,還在做著土地價值會大漲的美夢15。」相較之下,商業不動產未受影響,成長依然強勁。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繁榮的好時光似乎還在持續。股市在一九二七、一九二八年表現極佳。榮景似乎看不到盡頭,但也有跡象顯示市場已經過熱。過量興建的問題太嚴重,而且在這十年的最後幾年,成千上萬棟建築物空置著,無人購買也無人租用。
美國聯準會如今面臨兩難:是該調升利率,讓榮景冷卻,還是應該任由榮景繼續。一九二八年,聯準會不得不採取行動。到了隔年,海崔的商業大帝國土崩瓦解,市場趨於緊縮,迫使倫敦調升利率。英國投資人見狀,紛紛賣出美國市場的投資部位以變現。投資資金的流動變慢。有些投資人憂心忡忡:未來的成長可能不如先前預期的強勁,也許貸款金額要高出許多。市場開始不理會好消息,緊盯著壞消息…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