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通電話揭開的噩夢:你、有、癌症


通常,這一切都是由一通電話揭開序幕。做完切片,歷經數週等待,然後電話鈴聲響起,傳來可怕的消息:你、有、癌症。

接下來是一連串的看診和治療計畫,眾人一次又一次告訴你,你需要休息,不要再硬逼自己做些什麼,因為癌症治療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有些病人會先接受手術,再開始做化學治療;有些病人不會開刀,而是直接進入長達數月、非常累人的化療。之後可能還得繼續接受放射治療,或是維持性治療(maintenance therapy)等。當挺過所有治療,走到療程終點,你才終於感受到戰勝癌症的喜悅。

不過,你也會覺得過去幾個月裡,自己好像老了十幾歲。然後一年過去,你仍深受疲倦、神經病變和淋巴水腫所苦。這一切,難道都是抗癌的必經之路嗎?

答案很清楚:當然不是。

你一定做得到

我是運動腫瘤醫學臨床研究領域的領頭羊,過去二十年,我的研究幫助過成千上萬的癌症病人。然而直到四年前,我當時的女友、現在的老婆莎拉被診斷罹患第三期癌症,我才真正體悟到,一個人得知自己罹癌,以及接受癌症治療的日子是怎麼一回事。這件事徹底改變了我,以及我後來對待每一位病人的方式。

經歷過那種會徹底改變人生的宣判,就會知道烏雲罩頂是什麼感覺。這或許是你有生以來第一次意識到:我會死,或者以我來說,是意識到我的女友會死,對其他人而言可能是他們的伴侶、父母或某個親密好友會死。你真切感受到,這種疾病是會致命的,還有,你不是一個長生不死的人。

我和莎拉是在2016年10月早晨聽到宣判,得知她鼻子裡有個已經發展到第三期的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一週後,我們依約參與後續治療討論,出席的有外科、放射科和腫瘤科醫生等,還有護理師和社工。一進入診間,我們腦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是:怎麼這麼多人,情況有這麼糟糕嗎?討論到一半時,莎拉開始落淚。幾位醫生清楚地告訴我們,莎拉的癌症可不是我們原以為的那種「溫和的皮膚癌」,她得到的是一種極具侵略性的癌症,除了需要接受大手術和放療,可能還需要搭配化療。

結束後我們還是覺得會不會哪裡搞錯了,於是找了第二家醫院做檢查,報告出爐,結果完全一致:莎拉的鼻道裡有極具侵略性的鱗狀細胞癌,而且過去一年來擴散到兩側鼻孔,已經侵犯到皮膚。

醫生要我們一個月後回來,為莎拉的鼻子安排開刀,就這樣。至於等待開刀的那四週可以做些什麼,好讓莎拉的手術能有最好的成果,醫生隻字未提。這種情況並不罕見,但開始治療前盡可能把身體調整到最佳體能狀態,其實是提高抗癌勝率的好策略。你可能也想過該怎麼做,本書就是要教你如何做到。

與莎拉一起聽到宣判那一刻,我嚇壞了。即使身為運動腫瘤學專家,發表過260篇臨床研究報告,但聽到這個攸關生死的判決時,我還是感到眼前一片黑暗、不知所措,壓根忘了治療前的這段重要空檔,運動或許能幫上忙。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她的體重掉了很多,身上的肌肉幾乎不見,元氣大傷。這讓我不禁想狠狠踹自己一腳,因為在她開始面對人生最艱難的體能挑戰前,我明明有機會為她安排合宜的肌力訓練。

莎拉對這番宣判感到憤怒,我可以理解她的心情。如果能早六個月發現,她的癌症很可能不會那麼棘手,治療方式也會簡單許多。為了遠離病痛,莎拉會定期健康檢查,平常也很注重飲食、規律運動,還會攝取營養品,像她這樣重視健康的人,怎麼會得到這種極具侵略性的末期癌症?

得知罹癌後,憤怒是極常見的感受,會覺得身體辜負了自己。這種心情很難免,只不過對那些身強體健、體重正常、飲食又健康的人來說,感受特別強烈。他們會覺得自己把每件事都做到位了,居然還得到癌症。

這時我只能安慰莎拉,要是她的身體不好、平常亂吃、過重又抽菸的話,狀況說不定比現在更糟,癌症會更早報到,也會更難治療。不管怎樣,就算罹癌之前你的生活習慣不算完美,也沒有必要為此苛責自己。既然癌症已經找上門,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勇往直前」。

一直到莎拉開始化療和放療,出現了我在研究個案身上常見的症狀,我才意識到「等等,我幫得上忙」。我仍清楚記得發現她的臉出現淋巴水腫那一刻。

我當時最著名的研究就是「運動和乳癌相關淋巴水腫」,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我對運動和各種活動有助癌症患者的科學證據瞭若指掌,深知運動對莎拉幫助特別大。她身材嬌小,維持肌肉量至關重要(她的肌肉量本來就不高)。另外,為了保持整體生理機能和體能狀態,有氧運動對她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她同時接受化療和放療時,我開始讓她在家裡的跑步機上走走路。但即使知道這對她有好處,仍會面臨兩難時刻,我看得出來她有多累,而且大多數時候她很不想動。我建議她最多走30分鐘,但也要注意是否會感到更疲累,一旦發現症狀惡化就必須停下來。我知道有些讀者會覺得,要求治療中的癌症患者運動實在太過瘋狂,但我保證,「你一定做得到」,而且只要願意做,你會感覺狀態變得比較好。

即使當時覺得自己像個大壞蛋,我還是要求莎拉每天多少動一下。同時我也深信,就是因為這樣,莎拉才可以如期完成所有放療和化療,無需暫停或降低劑量,也無需住院。

治療頭頸癌和某些癌症時,化療和放療必須雙管齊下,十分折磨人。約有35%的頭頸癌患者因為副作用太嚴重,不得不住院,無法在家休養。然而,莎拉順利走完整個療程,我們十分肯定規律運動有幫助,規律運動也可以幫助你,你也一定做得到。

完成所有手術後,莎拉感覺力氣漸漸回來了,就在那時,我們接觸到拳擊,莎拉才真正重拾力量。我可以清楚看見,她正在做出反擊。如果說治療前我沒能想到運動能幫助莎拉很令人沮喪,那麼看到運動(尤其拳擊)給予莎拉的力量、讓她重獲新生,就是最令我們振奮的事。

陪伴莎拉走過抗癌旅程,見證她從治療前到治療後所經歷的每一刻,讓我改變許多,如何與癌友討論運動就是其中之一。莎拉確診之前,我只會想:「運動當然很重要啊!」但看著莎拉經歷這一切,我才發現,其中還會牽涉許多個人因素。

莎拉的狀況比較特殊,她的開刀次數比大多數癌症患者多(兩年內動了五次重建手術)。她治療癌症的那段時光,大概是我們人生最艱辛的時期。有時她會活力充沛的在拳擊館裡揮汗,有時又會因為治療疲憊萬分,只能癱倒在沙發上,彷彿與沙發融為一體。

所以我的想法改變了,我意識到,與癌症患者討論運動時,首要之務是設身處地了解對方的狀況,就這麼簡單。如果能弄清楚癌友面臨的具體挑戰是什麼,以及運動可以如何派上用場,就能真正幫助癌友。

最重要是站起身,動一動

運動有益癌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2005年,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蜜雪兒.荷姆斯(Michelle Holmes)首次發表論文,證實多活動有益癌症患者,此研究也成為流行病學研究的經典文獻。荷姆斯博士分析「護理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的數據,指出運動量較大的乳癌倖存者乳癌死亡率較低。具體來說,每週走路三至五小時的女性,乳癌死亡率降低一半。

隔年,同樣來自哈佛大學的腫瘤醫學博士傑弗里.梅耶哈特(Jeffrey Meyerhardt)發表一篇類似論文,研究對象是結直腸癌倖存者。他觀察發現,每週活動量超過18代謝當量-小時(MET-hour,運動時間和強度的單位,18代謝當量-小時約相當於每週走路五至六小時)的結直腸癌倖存者,癌症死亡率降低60%以上。

這個領域並不是由此開始。1938年,一項深具說服力的動物研究就已經指出,運動可以減緩惡性腫瘤的生長——早在80多年前,就已經有證據顯示運動抗癌的效果!

1980年代,護理科學家梅麗爾.溫寧漢(Maryl Winningham)和瑪莉.麥克維卡(Mary MacVicar)以癌症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首次的隨機對照運動試驗,並於1988年發表首篇論文。他們觀察發現,騎腳踏車對乳癌患者的有氧適能(aerobic fitness)、症狀和身體組成有正面影響。

1996年,兩位著名的加拿大科學家克莉絲汀.弗里登賴科(Christine Friedenreich)和凱瑞.庫爾尼亞(Kerry Courneya)檢視針對癌症患者曾做過的運動主題研究,找到四項優秀的先導研究,溫寧漢和麥克維卡的論文也囊括其中。

2005年,我收集所有已發表、探討癌症患者運動效果的臨床試驗論文,並比較其結果。當時共找到22項臨床試驗,五年後我用相同條件再次搜尋,找到的論文量幾乎是先前的三倍。當時的我意識到,我們正處於這股浪潮的開端,因此我主導相關刊物的出版,成為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對運動抗癌所提出的第一份建議。

不久之後,另外兩個重要的癌症組織「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和「國家綜合癌症資訊網」(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也提出類似建議。這些建議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告訴腫瘤科醫生和護理師,要癌症患者「休息、放鬆、不要勉強自己」的時代已經結束。美國運動醫學會在2010年(以及2019年)提出的那份建議,第一句就是「要好就要動」

美國運動醫學會的第一份綜合運動抗癌指南發表後,該領域開始蓬勃發展。2010年至2019年間,以運動與癌症為主題的研究論文數量從不到百篇增加到上千篇,顯然此領域的發展已來到關鍵轉折點,科學界也已清楚知道,活動和運動對抗癌至關重要。那一年,我籌組了一個更大的研究團隊,網羅來自世界各地17個癌症和運動組織的菁英,包括美國癌症協會和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希望給予癌症患者最新的運動建議,包括最大運動量為何,以及該做哪類運動。

為此,我們查閱所有相關主題的重要研究,得到明確結論。荷姆斯和梅耶哈特的論文是此領域先鋒,但現在已有數十項觀察性流行病學研究證實,運動在預防癌症死亡率和總體死亡率方面成效顯著,而且在乳癌、結直腸癌和攝護腺癌倖存者身上尤其明顯。另外,運動對降低某些常見癌症的罹患率也特別有效,如結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膀胱癌、食道癌和胃癌等。

運動的好處不只如此,罹癌後繼續運動,竟然還能夠改變癌症的發展軌跡。以動物研究為例,研究人員發現,運動改變了某些腫瘤周圍的分子環境,讓腫瘤生長的速度變慢,甚至停止生長。最重要的是,多項重大人體研究均顯示,運動可以降低受試者死於癌症的機率,並增加存活時間。

其中一項研究招募242名即將開始化療的女性,將她們分成三組。治療期間,第一組做有氧運動(包括騎腳踏車、慢跑和走路等),第二組做肌力訓練,第三組則維持原本的生活習慣。

研究人員觀察受試者八年,希望了解治療期間,運動是否有任何影響。他們監測每位女性完成治療後,維持沒有任何癌症跡象或症狀的時間長短,這也是評估癌症治療成效的常見方法。

他們比較誰的進展較佳時,發現運動者沒出現任何癌症跡象的機率高了7%。換句話說,在癌症治療期間,每14個有做簡單運動的女性,就有一人因此擺脫癌症。

同一組加拿大研究人員隨後又以淋巴癌患者做試驗,探討治療期間持續運動或中斷運動,是否會對治療成效造成影響。這點很重要,能幫助我們了解幾個問題。一是,動得多是否比動得少好。二是,罹癌期間運動是一件難事,因為有許多不同因素都會形成阻礙(稍後詳論),而這項研究正好可以指出堅持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毫無意外,相較於有運動的受試者,完全沒運動的人所有表現都較差。值得注意的是,規律且幾乎從未中斷運動的人,與規律運動、但有時中斷的人相比,兩者之間並未出現顯著差異。還有一點發現也非常重要:治療初期完全沒做任何運動的人,若在治療中途才決定開始運動,也有很好的表現。

另一項研究是以330多名剛接受乳癌手術的女性為受試者。手術復原後,一組女性會進行八個月的簡單運動計畫,另一組則不會。手術八年後,簡單運動計畫組的女性死亡風險降低了一半。

這三項研究很重要,因為都是在癌症患者接受治療「前」就已分好組別。除了這類臨床研究,還有其他23項極為嚴謹又優秀的流行病學觀察性研究,也評估了運動會如何影響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以乳癌、攝護腺癌和結腸癌患者為對象),這些研究皆明確指出,確診癌症後,規律運動可將死於該癌症的機率降低69%之多。

2019年,我們發表美國運動醫學會整理上述研究的結論,推出一份綜合運動抗癌指南,一時成為世界焦點,《紐約時報》刊登了我們提出的簡單建議,也就是我將在本書詳細討論的:「站起身,動一動,就這麼簡單,但非常重要。」

美國運動醫學會發表相關指南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運動能成為癌症病友照護的標準程序。從科學文獻中,我們沉痛發現,在討論癌症治療時,只有9%的護理師和大約20%的醫生會跟病人提到運動。原因很多,主要是看診時間有限,還有認為患者不會接受這樣的觀念。

不過,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進行的一項重大調查,結果讓人振奮:絕大多數腫瘤科醫生都認同,在治療期間和治療後運動能讓癌症患者受惠。同時,我們也知道癌症患者對運動其實是感興趣的。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95%的癌症患者覺得在治療期間規律活動和運動非常重要,絕大多數人提到的好處包括提升整體健康、維持生理機能和減輕壓力… 閱讀完整內容
動結癌症:美國運動腫瘤醫學專家給癌友的第四類抗癌處方

本文摘錄自‎

動結癌症:美國運動腫瘤醫學專家給癌友的第四類抗癌處方

凱瑟琳‧施密茨博士(Dr. Kathryn Schmitz)

由 天下生活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