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憑什麼診斷我有糖尿病?憑國際標準!


糖尿病就有三多嗎? 有三多就是糖尿病嗎?

尿多;口渴,喝水多;肚子餓,吃多,以此「三多」才來診斷糖尿病?太晚了!一旦出現「三多」的症狀,往往糖化血色素已經12%以上,病入膏肓了!但現在國內外還是有醫師喜歡用症狀來做診斷,這可能導致漏掉多數早期、中期的病人。從門診病人主訴症狀或流行病學的研究可知,早期的糖尿病患是完全沒有症狀的,到了有微症狀的時候,糖化血色素已經9%以上了。

古代若有所謂的「消渴症」症狀,可能一部分真的是因為糖尿病,但身後沒有病理解剖,到底是否為其他疾病還很難說。即使現代人,生前若沒有臨床病理檢驗證據,也只能停留在猜測與懷疑而已。

糖尿病不是醫者用手指沾尿液來嚐發現有甜味,或者看到螞蟻來爬尿液就可診斷的病,也不是檢驗尿液已經出現糖分,就確定是糖尿病,因為還有尿崩症、藥品、重金屬暴露、維生素 D 不足、腎臟移植與遺傳性疾病(如先天性的尿糖症)、Wilson氏症、Dent病、Lowe 症、胱胺酸症Cystinosis等疾病需要鑑別。

我在1987年開始籌劃士林北投區的流行病學發現,在30歲到64歲的追蹤世代當中,篩檢出糖尿病的人,有三多症狀的不滿2成;現在門診新診斷的糖尿病人,也有人會懷疑地說:「我什麼症狀都沒有。」台灣由於健保的普及,公司健檢頻繁,初期糖尿病病人藉由抽血而早期診斷者眾,遠多於中期末期,我們醫師不會再問診三多的症狀,一方面是末期病人才有症狀,另一方面,三多的嚴重度沒有辦法定量,甚至與它病不能鑑別診斷,更無助整體醫療。

因此一切以抽血檢驗來診斷,糖尿病是紀錄與驗證血糖高的疾病,而不是停留在望聞問切三多的病。

能夠量血糖才滿一世紀

印度古代的醫學發現,吃太多麵包會得到一個病,這個病會把肌肉溶解成為帶甜味的小便流失出去,臨床觀察更完整而貼切,但是人類直到1922年才能檢驗血糖,一切科學性論證才能開始。

當年辯論糖尿病定義,剛好發生在我醫學實習生至住院醫師期間,美國對於糖尿病診斷各吹各的號,不只空腹血糖,連葡萄糖耐量試驗都有「50克學派」山頭和「100克學派」山頭,雖然在同一城市例如波士頓市有開過聯合會議,但是基於山頭累積的資料傳統,葡萄糖耐量試驗診斷用糖到底要用50克還是100克仍涇渭分明,逾半世紀各行其道。

直到1978年底,最後以流行病學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無為切點,ADA糖尿病診斷小組,決議切在空腹血糖140 mg/dl,葡萄糖耐量試驗為了公平,另外創造一個折衷的75克,切點在喝糖水後2小時,血糖超過200 mg/dl以上為糖尿病,140-200 mg/dl的稱為葡萄糖失耐。

公布後,引起全球專家一陣譁然,世界衛生組織馬上呼應,1980年初公佈一個類似又不太一樣定義灰色地帶的診斷標準,全球專家更沸騰,歐美各國學會與期刊上幾經十數年辯論,深入大量流行病學分析,到了1997年,ADA修正空腹切點,降為含126 mg/dl以上,其他中間型簡化為葡萄糖耐量異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但是診斷的討論還是沒有終止,尤其對於本書主題「糖尿病緩解」,討論更是熱烈。

糖尿病是一群因醣類代謝障礙的病,血中葡萄糖升高的病起源:胰島素不足與阻抗,人體恆定不能自已,「葡萄糖新生」、「肝醣分解」持續高張;同時併有肌肉、脂肪等組織利用不足,而讓人們偵測到高血糖,以及帶來的三多症狀與長期併發症。

糖尿病診斷靠抽取靜脈血漿檢測葡萄糖,濃度升高過切點就診斷是糖尿病;若檢驗血中糖化血色素(A1C)升高過切點,排除血液疾病與貧血,間接推斷過去4個月血糖高,最近20年,ADA也承認A1C可以確立診斷。

葡萄糖是生物演化38億年的基本能量來源,其他的大營養素如脂肪和蛋白質,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轉化為葡萄糖,所以葡萄糖不是敵人,是生物界賴以維生的能源,是你今天還能夠活著,還能夠思考、走路、吃飯、工作……,所需要能量的最主要來源,以及大腦的唯一能源。

修復新陳代謝異常 不打壓血糖

醫師不是要去消滅葡萄糖,而是要恢復葡萄糖代謝,必須先清洗病人被業配的心,被調味料導引的「假美食」追求,消除飲食不良習慣(攝取油、糖、粉),把「血糖代謝恢復正常韻律運轉」,這是很纖細的科學,加上持續不斷的執行,所以是滴水穿石功夫,不是像殺死病毒或滅菌一樣,一撒消毒劑就想把血糖殺得寸草不留,這會造成病人嚴重低血糖,甚至誘發急性心肌梗塞隕落。治療糖尿病,絕非只管降血糖,用藥把血糖降得過低,病人不只會急性心肌梗塞,而且造成血糖起成伏成鋸齒狀,低血糖與血糖震盪都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風險,病人終日惶惶恐恐,不知何時又來一次昏迷,毫無生活品質,這就是我不贊同生酮飲食、低碳飲食以及低醣飲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再說最近幾年,我門診多數新病人衛教後,再複診時,常發現有拒食現象,依照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修訂版(DSM-5-TR)的飲食障礙診斷標準,已經進入次發性厭食症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些病人初診時,衰弱地走進診間,眼神徬徨無助,眼眶凹陷,皮下脂肪與虎口肌肉萎縮,全身皮包骨,令人心生憐憫。病人主訴心情不好,凡事提不起精神來,還有很多症狀,也造成到處看病,浪費了珍貴的健保資源,但是身體卻越來越差,甚至有厭世念頭出現。願意來診,代表對自己的困境與危險有自覺,但是卻長期著魔似地莫名害怕吃飯,以致偷偷減少我建議的飯量,再抱怨越來越瘦。

我避免對病人的傷害,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深入病人生活細節,動用腦內64核心專業,全速運轉,短時間門診,試圖洗去半世紀的一傅眾咻,短時間要醍醐灌頂,解凍三尺之寒,以求效率,所以我看病可謂是真氣盡出!

糖尿病診斷唯四,無它!

ADA建議

臨床上,會遇到許多糖尿病人已經被診斷為糖尿病,但是還滯留在否認的洞穴裡,不聽不聞外界自然的聲音,長期否認有糖尿病,以致荒廢了預防的黃金時間,一旦心血管病併發的時候,有如311日本東北大地震,巨大海嘯襲來,一瞬間摧毁了一切。2011年3月11日以前,誰會預料到有這一天呢?

當然專家也會忽略糖尿病診斷儀器的正確性,在1985年,有先輩用家用血糖機(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BGM)來做糖尿病流行病學研究,因為血糖機是誤差很大的檢驗方法,數據只能用來監測血糖,不能做糖尿病的診斷,國際上無論哪一個先進國家或糖尿病協會,都不會承認家用血糖機檢驗的數值。

當然我歡迎糖尿病的子代用血糖機來篩檢一下自己的血糖,雖然敏感度比院所抽血檢驗低很多,但萬一血糖高於200 mg/dl以上,加上有明顯三高症狀,那就要找醫師了!要注意,血糖機的數字看似正常,也不能排除糖尿病,可能是偽陰性,需要去門診找專家做診斷。

符合以下四個條件任何一條,就是糖尿病:

1. A1C ≥6.5%。此測試應在實驗室中,使用經過美國國家糖化血色素標準化計劃認證,並標準化為DCCT檢測的方法進行。

2. 空腹血漿糖 ≥126 mg/dl。禁食定義為至少8小時不攝取熱量。


3. 2小時血漿糖 ≥200 mg/dl。此葡萄糖耐受測試應按照 WHO 的描述進行,使用的葡萄糖負荷相當於溶解在水中的75克無水葡萄糖。*

4. 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典型症狀的個體(例如多尿、多飲和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隨機血漿葡萄糖≥200 mg/dl。隨機是指一天中的任何時間,不考慮上一餐的時間。

*在沒有明確高血糖的情況下,診斷需要同時(例如A1C和空腹血漿糖),或在2個不同時間點,得2次異常測試結果。

與空腹血漿糖和A1C切點相比,葡萄糖負荷的2小時血漿糖值,診斷出更多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此外,第2型糖尿病一級預防,有效干預主要在葡萄糖耐量異常(IGT)(不管空腹血糖)得到證實;在單獨的空腹血糖受損(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個體,或A1C診斷的糖尿病前期個體,一級預防干預還沒有實證支持。

A1C 診斷糖尿病 注意事項

ADA建議

1. A1C檢驗應經國家糖化血紅蛋白標準化計劃 (NGSP)方法進行認證。(B級證據)

2. 現場完成的A1C檢測。(B級證據)

3. A1C與多重血糖值之間明顯不一致時,應懷疑任一測試出現問題或干擾的可能性。(B級證據)

4. 某些血紅蛋白變異、懷孕(妊娠中期和晚期以及產後)、葡萄糖-6-磷酸去氫酶缺乏(俗稱蠶豆症)、HIV、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輸血,或促紅血球生成素治療時,A1C和血糖之間關係會扭曲,應採用血糖標準,來診斷糖尿病。(B級證據)

除非有明確的臨床診斷(例如,個人具有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的典型症狀,且隨機血漿葡萄糖≥200 mg/dl),否則診斷需要兩次異常篩檢測試結果,可在同一時間,或兩個不同的時間點測量。

如果在兩個不同時間點使用樣品,建議立即進行第二次測試,該測試可以是初始測試的重複,或不同的測試。例如,如果A1C為7.0%,重複結果為6.9%,則可確診糖尿病。

同時或在兩個不同時間點,採集的兩個不同測試(例如A1C和空腹血漿糖)的結果,均高於診斷閾值,也可確診。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兩次不同測試的結果不一致,則應重複高於診斷切點的測試結果,並仔細考慮可能影響A1C或血糖值的因素。例如,如果某人符合 A1C 糖尿病標準≥6.5%兩次,但空腹血漿糖還未符合,仍應診斷此人患有糖尿病。如果測試結果接近診斷閾值,醫療人員應告知3至6個月內重複測試。

葡萄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測試結果迥異,且顯著不一致時,應進行額外的追蹤檢驗,以確定差異的根本原因,以及是否具有臨床意義。

此外,考慮其他生物標記,例如果糖胺(fructosamine)和醣化白蛋白,它們是慢性高血糖的替代指標,已被批准用於臨床監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我關心否認期病人及其保險權益

假如病人多次超越診斷標準,多位醫師已經確定診斷,卻還覺得「自己沒有糖尿病」,那可能已經進入了否認期了,再說還有疑問,那就做葡萄糖耐受試驗,就是終極的診斷了;話又說回來,即使糖化血色素(A1C)已經6.4%,這時候是不是糖尿病已經不是重點,因為心血管病的風險從A1C 5.5%就開始累積上升了,治療應及時開始。

一旦被診斷得病,上上策是在第一時間趕快找高手緩解糖尿病。假如基於個人需求,而不想要讓別人知道有糖尿病,那麼可找可信賴的醫師自費看診緩解糖尿病,就不必擔心健保個資外洩了。

使用空腹血糖或2小時血糖 篩檢和診斷糖尿病

在不太常見的臨床情況下,一個人有典型的高血糖症狀(例如多尿、多渴和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隨機血糖測量足以診斷糖尿病(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狀加上隨機血糖≥200 mg/dl)。但是多數醫師可能還會同時檢驗A1C,以雙重確定高血糖的慢性程度。

對於沒有症狀的個人,空腹血漿糖或飯後2小時血漿糖,可用於篩檢和診斷糖尿病。非妊娠個人,通常選用空腹血漿糖或 A1C來常規篩檢;然而,75公克葡萄糖耐受測試的2小時血漿糖,可以篩出遺漏糖尿病患者的終極診斷(例如,患有囊性纖維化相關糖尿病或移植後糖尿病的患者)。在沒有典型的高血糖症狀的情況下,無論使用何種測試,為慎重起見,皆需要雙重測試來確認診斷(健保要相隔三個月以上,才能再驗一次A1C)。

檢測葡萄糖的一個優點是:這些檢測方法價格低廉,且使用廣泛。缺點包括血糖的晝夜變化較大,並且需要禁食。有人在整晚8小時內禁食有困難,或可能誤報其禁食狀態。最近的體力活動、疾病,或急性壓力,尤其醣類攝取不足,都會影響血糖濃度。抽血後,試管在室溫下久置抽血台上,血漿葡萄糖被紅血球細胞消耗掉了,當然血糖濃度會被低估,這也是葡萄糖檢測中很重要、卻未被普遍注意的問題。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簡寫成OGTT)。

2024年美國ADA推薦,人們應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前3天,每天必須食用含有至少150公克醣類的飲食。一碗冷飯216公克,視其加水多寡,含有66至70公克的澱粉,再加上蔬菜與水果所含醣類,所以一天要吃兩滿碗以上的冷飯,以及充足的蔬菜,加上適量的水果佐配,才能達到葡萄糖耐受量正常的程度。

為何ADA要特別提醒?因為人體在低碳飲食之下,葡萄糖耐受性會降低,此時讓病人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當胰島素阻抗異常時,糖尿病診斷會呈現偽陽性。

但是根據我40多年來以人工胰儀器治療患者,和讓患者使用連續血糖機的經驗,患者從不吃澱粉,或吃很少的澱粉到吃100公克的澱粉,胰島素阻抗在糖尿病人從第1天到第14天,每一天血糖都在變好當中,所以我建議假如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不是3天,而是至少3個禮拜以上吃正常的飲食和正常的身體活動度才去做,才不會本來沒有糖尿病卻被診斷為糖尿病。假如還沒有糖尿病,卻因為低碳飲食被診斷為糖尿病,病人會損失很多保險上和工作上的權利,危矣!

至於飯前血糖已經126 mg/dl以上,再加上其他的診斷標準,例如糖化血色素已經6.5%以上,這個在全球的診斷標準都已經是糖尿病的病人,各國指引都不需再喝葡萄糖水做耐量診斷,也不需要為了測量胰島素阻抗,再去喝糖水來測量胰島素和C胜肽的濃度了… 閱讀完整內容
【實證醫學 完整解析】糖尿病緩解心法:從減藥到停藥!

本文摘錄自‎

【實證醫學 完整解析】糖尿病緩解心法:從減藥到停藥!

洪建德

由 原水文化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