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自費就醫指南

2020年,《康健》首次推出〈自費就醫指南〉,5年過去,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自費醫療佔比更大、費用更高,一般人卻因不知如何選擇而倍感挫折。為此《康健》再度深入市場,完整解析最新趨勢與現況。

這是《康健》第1本聚焦超高齡與三明治族群需求的自費就醫指南。內容擴充為18科,包括中醫、疫苗、身心科與居家照護,並加強財務規劃篇幅,回應你最關心的問題:該花這筆錢嗎?會不會成為冤大頭?怎麼聰明用保單?

帶你理性判斷、安心選擇,獲得最符合個人需要的醫療保障。


製作人.張雨亭 文.張雨亭、邱玉珍、林慧淳、邱宜君、梅緣緣、葉懿德


就醫4成靠自費!

明明有健保 為什麼荷包還是扁?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健保資源卻日益吃緊,自費醫療正從輔助性選項轉變為常態需求。從預防保健到高價手術,哪些自費趨勢攸關你的荷包與健康,不能不懂?

文.張雨亭

自付醫療費用的英文是「out-of-pocket」,意即「從口袋裡掏錢」,文字十分有動態感。要自掏腰包,習慣了健保的台灣人自然特別有感。藥品、醫材與手術日新月異,焦慮卻也隨之而來:健保還能撐多久?我的荷包夠深嗎?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自費醫療佔比來到約4成、帳單動輒破萬甚至上百萬,《康健》整理出4大趨勢,剖析自費醫療關鍵動向。

【趨勢1】自費佔比高!民眾意願破8成

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在健保開辦之前,「家庭自付費用佔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的比率高達 45.8%;健保上路第1年馬上降到 24.2%,但之後又慢慢升上來,近10年幾乎都維持在4成上下。

對於這個變化,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雖然可以看出自費支出變多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代表社會整體經濟變好、民眾收入提高,加上健康意識提升,大家更願意投資在自己的健康上。

根據《康健》線上調查逾千人的自費經驗,當被問到「要不要選擇自費醫療項目」時,高達 86.8% 的人回答「願意」(見32頁)。保險業也觀察到這股風向,南山人壽保險專家吳秉宏及林欣怡從業近30年,可說是和健保「同時出道」,在第一線見證保戶觀念的變化,「十幾、二十年前,客戶常說『有健保就夠了』,但現在除了健保打底外,還需要協同商業保險進行補強,自費趨勢已經擋不住。」

放眼國際,如果將台灣的自費比率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相比,竟然只低於墨西哥,排第2高,乍看之下讓人吃驚。

不過石崇良提醒,各國統計方式不一。在台灣,計算「家庭自付費用」時,是把所有民眾自掏腰包的支出都算進去,即使後來有拿到商業保險的理賠,也沒扣除;但像美國,就只算自己出錢的部分,商業保險給付不會列入。

也就是說,即使台美兩國民眾實際負擔一樣多,但因為統計基礎不同,算起來,台灣的比率相對高。

【趨勢2】愈來愈貴!百萬帳單不足為奇

如今在自費市場,不時可見到單筆破百萬的帳單。例如能拯救心臟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利用軟式導管,將人工瓣膜從大腿內側沿著腹股溝動脈,推送到心臟。

如果不符合健保給付資格,特材加上手術費用,需自費超過100萬元。癌症的「粒子治療」價格也驚人:治療胰臟癌約150萬元;肝癌和肺癌,一個療程也要80萬~90萬元。

即使不是百萬級的天價帳單,自費項目仍動輒數萬,甚至超過10萬元。以白內障手術為例,健保固定給付2,744元,但根據健保署資料,在醫學中心有64%的民眾選擇自付差額,使用較高價的「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具備多焦點、矯正散光、過濾藍光等功能。

「這類水晶體,自費價格通常落在3萬~10萬元。如果你的實支實付險保額不夠,可能連這類基本手術都無法完全涵蓋,」吳秉宏及林欣怡提醒。

價格高,價差也大,在健保署「醫材比價網」查詢自費的「人工膝關節」,價格依品牌、型號及醫療院所而不同,最低1.6萬元,最高竟來到18.4萬元,價差11倍。

為了讓資訊更透明,醫事司、地方政府衛生局和健保署協力建置的「全國性醫療費用資訊平台」5月上線(見26頁),功能將比目前的「醫材比價網」更多,除了有醫療項目收費資訊,還能幫助加快新醫療科技的審查,縮短納入健保的時程。

節錄自《康健雜誌》313期_自費就醫指南

自費醫療,讓醫生病人都焦慮

你要選裕隆還賓士?


「為什麼這個健保不付?真的有必要自費嗎?」自費醫療項目愈來愈多,診間經常上演這樣的疑問劇碼。病人多了一份戒心,醫師也不得不耐心解釋差異,醫病溝通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文.張雨亭

「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很尊重醫生的建議,」60歲世代的吳玟玲說。然而,8年前的一場車禍,讓她開始疑惑:「醫師選擇健保或自費醫材的標準,究竟是什麼?」

當時她因為車禍傷到腳,先到A醫院就診,腳趾打了自費鋼釘,一根2萬多元,加上其他醫材共14萬元。幸好保險理賠與對方賠償,荷包不至於大失血。

但她的膝蓋遲遲未癒,殘留的碎骨讓她在短短一年內,必須第2次動刀。這回她選擇B醫院,醫師同樣判定要打鋼釘,她也做好自費的準備,拿到帳單卻發現,醫師使用健保給付的醫材。

8年過去,使用自費鋼釘的腳趾與使用健保鋼釘的膝蓋,復原狀況並無差異。雖然部位不同、醫師不同,「但為什麼醫材選擇會有這麼大的差別?我希望資訊能再透明一點,」她說。

同樣是60歲世代,張淑慧也遇過一筆11萬元的自費帳單。

她的婆婆高齡近90歲時跌倒,傷到腰椎,醫師建議灌入骨水泥。對方這樣解釋:「健保給付的骨水泥容易滲漏,自費的比較安全,你要開裕隆汽車,還是賓士車?」這句話她至今記得。

家人商量後選擇自費,但灌入骨水泥後,婆婆的活動力並未明顯改善,「大約只能從房間走到客廳,很快就得坐下來,」3個月後就臥床了,她不禁懷疑,難道沒有其他選擇?

牛肉麵貴了1倍 醫材給付卻沒成長

病人、家屬滿腹疑問,全台診間裡,醫師也有一肚子苦水。

「健保開辦30年了,牛肉麵價格漲超過1倍,但骨科醫材給付卻幾乎沒成長,」成大醫院骨科部暨關節中心主治醫師戴大為指出,骨科自費醫材接受度相對較高,是因為「那是要裝在身體裡的東西,」多數人願為品質升級買單。

但門診匆忙、病人緊張,「醫師就算說明,也不一定記得住,」因此他製作清單,清楚列出健保與自費醫材的差異與價格,讓病人回家考慮,「我都會強調,無論你做什麼選擇,我一樣盡力完成手術,並不會有任何差別,」他說。

醫生,你為什麼推自費的藥?可以不要用嗎?

比起手術醫材,慢性病的用藥選擇更顯糾結。

「病人覺得藥就是會傷身,醫師如果推自費的藥,他們會想,為什麼醫師要推自費?可不可以不要用?」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說。

民眾習慣了健保的「低價全包」,但需要動用到自費的狀況,遠比想像中多。以治療糖尿病為例,腸泌素與排糖藥不能同時使用健保給付,醫師只能建議其中一種自費,病人卻往往難以理解,有時候溝通半天,病人還是拒絕,「也有人當場答應,出診間又反悔,甚至上網抱怨。」

為了補足病人的知情權,健保署在2014年推出「醫材比價網」,2022年則有民間的「手術善其事」平台上線,整理手術與醫材選項。

資訊公開了 但醫病誤會變少了嗎?

手術醫材知識平台「手術善其事」總經理劉長昀說,資訊已比過去容易取得,但民眾仍較少主動查詢,「很多病人到手術前才匆忙查資料,有的乾脆全交給醫師,但出問題後悔也來不及。」

資訊再齊全,若溝通不到位,醫療糾紛仍難避免。

劉長昀觀察,當自費項目愈來愈多,不少醫師反而選擇少說,「怕被當成推銷員,乾脆等到病人主動詢問再說。」但這樣一來,病人可能錯失更適當的選擇。戴大為則發現,若自費後效果不如預期,病人常有「我都多花錢了,為什麼結果還是不好」的落差感,進一步影響對醫療的信任。

「民眾在考慮自費醫療時,價格絕對不是唯一考量,」醫改會研發組副組長吳奎彥提醒。病人真正需要的是有系統、好理解的資訊,協助他們做出選擇,讓每一次自費與否的決定,不再是信任與質疑之間的拔河。

節錄自《康健雜誌》313期_自費就醫指南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2025/4月 第313期

本文摘錄自‎

2025 自費就醫指南

康健雜誌

2025/4月 第3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