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翻轉職場生態 創造就業比消滅崗位多

霍夫曼說:「人類的工作將會被取代,不過是被會使用AI的其他人類取代。」人們該有的概念是成為使用AI的人,藉AI之助「去學習、去進行、去實現要做的事」。

文/陳亦偉(中央社編譯組長)

19世紀工業革命期間,英國激進的紡織業工人為抗議工作將被機器取代而大肆搗毀工廠紡織機;兩百多年後的今日,人工智慧(AI)成為全球顯學,從藍領勞工到白領專業者無不為未來飯碗捏把冷汗。

牛津大學2020年一份研究認為未來10年內,有47%的工作可能被機器取代。然而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的報告卻發現,到2030年底前AI能創造的就業機會,將比它所可能消滅者還多7,800萬個,未來職場的主流應是人機協作。


▲有32%的受訪企業打算在2025年使用AI來完成目前由人類員工執行的任務,尤其是有財力驗證AI的大型企業。(BOY ANTHONY/Shutterstock.com)

全球瘋人工智慧
美國AI職缺占比上揚


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2023年向媒體表示,AI可能會取代「中等技能」的職場工作,除了暗示未來許多職務可能會被自動化所取代,還說他們正致力研發能勝任多重任務的通用人工智慧(AGI),甚至智慧遠超人類水準的「超級智慧」(superintelligence)。

DeepSeek橫空出世後,中國企業紛紛宣布接入應用,在中國也引發AI替代人工的職場恐慌,甚至有企業傳出裁掉95%的客服人員。專家指出許多傳統工作將面臨失業,讓原本嚴峻的中國就業市場雪上加霜。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去年6月報導,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偕同亞特蘭大、里契蒙(Richmond)的聯邦準備銀行執行企業財務長問卷調查(CFOSurvey),發現美國企業界正迅速採用AI來替代負責向供應商付款、開立發票及製作財務報告的員工。此外,一些企業開始依賴ChatGPT和其他AI聊天機器人來協助撰發招聘文案、公關稿及行銷。

這項於去年5月13日至6月3日所做的調查,有32%的受訪企業打算在2025年使用AI來完成目前由人類員工執行的任務,尤其是有財力驗證AI的大型企業。有近60%的受訪公司承認,過去一年裡已在依靠包含AI在內的軟體、設備或技術來替代員工先前完成的任務。

58%的受訪公司表示,正利用自動化來提高產品品質、49%是為增加產量、47%為降低勞動成本,33%則直言是為替代人工。

根據微軟(Microsoft)與領英(LinkedIn)去年年中聯手發布的「2024年工作趨勢指數」(2024 Work Trend Index)報告顯示,到去年12月底為止,領英會員在個人檔案新增Copilot、ChatGPT等AI技能的人數,是前一年的142倍。這份報告還顯示,一方面AI在職場的使用程度達歷史新高,有75%的受訪者承認在職場使用AI,另一方面有53%擔心會被AI取代。


▲2025年版「未來就業報告」指出,郵政服務人員、行政祕書和薪資管理人員位居淘汰排行榜的前茅。(Stock-Asso/Shutterstock.com)

文書行政雖列消失職類
AI也淨增7800萬崗位


研究顯示,66%的職場主管表示不會僱用沒有AI技能的人,71%的主管寧願僱用經驗較少但擁有AI技能的員工,也不願僱用經驗豐富但沒有AI技能的人。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在2024年初一份分析裡估計,以美國社會為例,AI有能力替代大約四分之一的現有工作,尤其是行政(46%)和法律(44%)領域,而在建築(6%)和維護(4%)等勞力密集領域的替代性則較低。

世界經濟論壇今年1月8日發布2025年版「未來就業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包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在內的媒體,都把焦點擺在高達40%公司計劃因人工智慧自動化進行裁員。

這份報告舉出一些面臨淘汰的具體職業類別,郵政服務人員、行政祕書和薪資管理人員名列淘汰排行榜的前茅,這些趨勢變化固然是多種因素所驅使,但AI的廣泛採用是一大推手。此外,平面設計師、法律祕書則首次在「快速消失職位」中上榜。世界經濟論壇初步將這個現象,與生成式AI在創意和行政工作領域的能力越來越強連結起來。

然而若深度探究報告內容,會發現當中所描繪的未來職場景象,其實遠不僅止於裁員,還有更多意涵。到2030年底前,AI雖然可能在全球導致9,200萬個職位消失,卻可望創造出1億7,000萬個新職位,一來一往將是淨增加7,800萬個工作機會。

AI是職場升級生力軍
各類新職位正在湧現


世界經濟論壇每兩年進行一次職場就業分析,反映趨勢以幫助決策者、商界領袖和勞工做出招聘、應聘的決定。這份2025年版報告蒐集的資料來自全球1,000家企業,總共涵蓋約1,400萬名員工。

世界經濟論壇在報告裡寫道:「一半的雇主計劃重新調整業務以應對AI的到來,40%的企業預計要裁減AI自動化所能取代的人力。與此同時,有三分之二的企業有意聘用具特定AI技能的人才。」

報告指出到2030年底前,若干特定技能將主導企業招聘。接受調查的企業將AI與大數據專業知識、網路和資訊安全,以及科技素養列為必備的三大技能。86%的受訪企業預期到2030年底前,AI會徹底改變他們的營運模式。世界經濟論壇認定,AI會是新興科技裡最具潛力的工作機會創造者。

儘管職場勢必因AI蓬勃發展而出現裁員潮,世界經濟論壇仍預期未來職場會更著重「人機協作」,而非機器完全取代人類。報告顯示,77%的受訪企業將在2025年至2030年間推出精進計畫,幫助現有員工融入與AI系統的協同作業。約70%的企業計劃聘請能設計AI工具的專家,62%的企業則希望找到擅長與AI等相關系統協同工作的員工。

美國財經新聞網CNBC一篇分析指出,對於想借重AI制定長期策略的企業來說,相關技術的意義不光在於取代人類工作,也要有能力創造新工作機會。AI發展趨勢固然無法逆轉,但未來仍需要人類在AI生態扮演關鍵角色。

AI領域相關工作職類繁多,從技術開發類的深度學習工程師、AI聊天機器人開發人員、幫助AI生成代碼的專業人士,乃至確保AI在道德和責任架構內運行、防止偏見、誤用等的AI倫理學家,各類新職位正在湧現。


▲世界經濟論壇預期未來的職場會是更著重「人機協作」,而非機器完全取代人類。(Have a nice day Photo/Shutterstock.com)

人類生命的副駕駛
懂得利用AI才是贏家


億萬富翁投資者兼領英共同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表示,AI在不久的未來應還不至於整個顛覆職場,他估計AI開始「有感」取代人類工作會是好幾年以後的事。「相信三到五年內,我們有的會是『副手』,可以幫忙從做飯到完成工作、寫作等各類事務」。

去年在GPT-4協助下撰寫《即興:透過人工智慧增強人性》(Impromptu: Amplifying Our Humanity Through AI)一書的霍夫曼強調,接下來幾年裡AI會是人類生命中的副駕駛,而不是居於主導的機師。

霍夫曼說:「這是工作轉型。人類的工作將會被取代,不過是被會使用AI的其他人類取代。」人們該有的概念是成為使用AI的人,藉AI之助「去學習、去進行、去實現要做的事」。

位於北京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關係專業副教授詹靖指出,AI可能取代重複性、單調性的工作,但無法取代需要情緒智商或跨學科深度學習的有意義工作,「AI並不像我們所想像那麼可怕,我們應該將其視為一種工具。現在的重點是如何解決這種轉變帶來的結構性問題,而不是逃避AI發展」。 閱讀完整內容
全球中央2025/4月 第196期

本文摘錄自‎

人工智慧翻轉職場生態 創造就業比消滅崗位多

全球中央

2025/4月 第1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