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麵粉揉出2000億烘焙商機

關稅風暴下的「快食尚」逆襲奇蹟


美國總統川普發動關稅戰,讓外銷製造業哀鴻遍野,卻有一個產業悄悄逆勢突圍,就是你我每天路過、隨手買一塊麵包或一份甜點的烘焙業。
外界總以為它只是「內需小產業」,但從原料、設備、器具到生產、販售,背後支撐的是一條龐大的產業鏈,經濟規模早已突破2000億元,養活超過十萬個家庭。
30幾年來,烘焙業因應需求轉變,早已將麵包、糕點做成「快食尚」,展現出MIT的軟實力;甚至有別於傳統出口廠商,改以「在地製造、就近服務」,以開拓海外的內需市場。
從烘焙工業「四大天王」南僑、新麥、三能、德麥,再到聖瑪莉、85度C插旗美國,當很多廠商還在煩惱如何消化關稅成本時,烘焙業已用一個個的設備、器具及爆款商品,成為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伙伴。它不再只是消費者的小確幸,而是台灣在亂局中,端上檯面的硬實力!


企畫/彭杏珠 撰文/彭杏珠、吳婉瑜
責任編輯/劉宗翰 責任美編/杜軍儀


當全球經貿秩序被美國打亂,台灣外銷製造業遭重挫之際,在許多國家的麵包店裡,卻藏著一股看不見的「MIT」力量。如非美國總統川普對各國無差別課稅,外界難以一窺台灣烘焙業的面貌,甚至不知道他們是關稅戰下的逆襲贏家。

有人會質疑:「烘焙屬於內需型產業,當然不受出口關稅影響」,這未免小瞧了台灣人開疆闢土的精神。

其實,民眾幾乎每天必買的麵包、點心,或是節慶蛋糕、伴手禮的商機,很容易被忽視。外界最常引用財政部數據來看烘焙業:2024年759.28億元(糕餅麵包製造+其他烘焙炊蒸食品製造),也導致國人小看了由一個個麵包、一塊塊蛋糕築起的經濟規模。經《遠見雜誌》調查後發現,潛在商機超乎官方數據。


▲近年來,烘焙食品已從「填飽肚子」升級到「療癒社交」與「個性化」功能,背後更潛藏著龐大的經濟產值。陳之俊 攝

烘焙產業鏈大爆發「快食尚」引領潮流


烘焙產業分工細微且複雜,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概分成農產原料、烘焙原材料、產品加工與下游銷售四大類(表1)。烘焙器具大廠、三能集團執行長蕭凱峰進一步說明,產業鏈的前段稱為烘焙工業,包含原輔料、設備、器具等,後段才是消費者最熟悉的麵包、蛋糕等烘焙食品業。

蕭凱峰認為,台灣低估了烘焙業的市場,759億並不包含烘焙工業、各種零售通路,以及許多小工廠、個人工作室、行動麵包車的營收。「我的社區群組就有500多人,有鄰居喜歡做烘焙,需要的登記即可,回家就能拿到新鮮麵包,這種私域的經營方式愈來愈多。」他說。

由於烘焙業涉及範圍龐雜,政府也難以提供完整資料,台北市糕餅公會委託專業機構推估出,2024年烘焙「零售市場」規模為1622億元(表2)。

如根據財政部的統計則顯示,2024年烘焙製造加批發零售的銷售額為1209億元(表3),但不含超商、超市、大賣場、個人工作室等的烘焙營收。

烘焙產品推陳出新,重視精緻、健康、美感

《遠見》彙整業界的共識,不管採用1622億元或1209億元的版本,都無法全面覆蓋,仍有諸多未列入計算,例如烘焙工業就一直被排除在外,甚至不含海外產值。容或兩個版本有部分重疊,保守估計烘焙業的經濟規模,絕對超過2000億元。

從業人口也不容小覷。經濟部的調查顯示,2023年,818家烘焙製造工廠(不含前店後廠的麵包店、小型工廠及個人工作室等)共聘雇3萬5628名員工;另外,財政部「烘焙製造與批發零售家數」為8892家,如平均雇用七人,就有6萬2244個工作機會,加上未納入調查的供應鏈,估算就業人口至少10萬起跳。

總營收、就業人數,雙雙顛覆外界對烘焙「小產業」的刻板印象。這些成績得來不易,甚至可說是被逼出來的。

台灣堪稱全球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在聖瑪莉任職28年的總經理陳麗玲一言以蔽之:40幾年的烘焙發展史,就是從生存到生活的轉變過程,且需求不斷更換。

1970年代,麵包主要功能是填飽肚子,強調份量與飽足感;到了1985年,日本品牌「聖瑪莉」被引進後,開啟「精緻化」浪潮,台式麵包四大天王「菠蘿、肉鬆、蔥花、奶酥」已無法滿足消費者,款式愈來愈多;2000年,健康、低碳飲食蔚為風潮,歐式麵包、天然酵母成熱門關鍵字,兼具健康與風味的低糖低油、無糖無油商品紛紛出籠。

根據食品研究所「2024年食品生活型態與保健食品調查」顯示,最吸引消費者的烘焙食品特質,竟然是「低熱量╱低脂╱低糖╱低鹽」(60.8%),第二名才是口感特別(57.3%)。

隨著千禧世代、Z世代成為消費主流,更主導烘焙走向。「2024台灣烘焙趨勢大調查」顯示,「麵包」除當作一餐(67.7%)外,也是飯後點心(35.0%),甚至有25.5%的年輕人(20至29歲)認為,有紓壓療癒的功能。

迭代更新超乎預期,愈來愈多青年不愛吃麵包。一位27歲粉領上班族戴佩蓉分享,「我們想維持好身材,不太吃澱粉,總覺得吃澱粉是一種罪惡,周遭朋友能不吃就不吃了。」

有趣的是,他們不吃麵包,卻改吃甜點,「偶爾吃一點泡芙、一塊蛋糕、一個鳳梨酥還好啦,不太會有什麼罪惡感!」戴佩蓉說。

蛋糕、甜點很快成熱門商品。今年4月,網紅「美食水水千千」在YouTube上架「一口氣吃四個!買一萬塊蛋糕自肥!」影片,開箱四個六吋的蛋糕,售價從1380至4000元不等,創下36萬觀看人次紀錄。一名32歲的上班族看完後,購買欲大發,特地跑到台灣自創的人氣甜點工作室「SweetChen」,買用日本蜜柑做的蛋糕幫朋友慶生,這個三吋小蛋糕可不便宜,要價680元,一般約175至220元。

尤其,愈貴愈有人埋單。今年2月1日,晶華酒店與韓國草莓蛋糕品牌《KITCHEN205》合作「快閃活動」至28日。擺滿40顆草莓的6吋蛋糕售價1880元,每日限量300個,開放預購即被搶訂一空。

草莓蛋糕測出消費者的接受度,被喻為「晶華指標」的1880元,便成為同業的定價參考。「毫無疑問,高價蛋糕是年輕人犒賞自己,或是幫朋友慶生的新趨勢。」一名負責甜點業務的行銷主管透露。從事科技業的35歲林怡文(化名)很重視身材管理,熱愛「皮拉提斯」運動,嚴格控管每日攝取的卡路里,唯獨戒不掉甜點,每週至少有三天下午,會買來犒賞自己。她透露:「甜點是Comfortfood(療癒美食),飯可以不吃,但甜點不行,」所以她再忙,都會到門店逛逛,看看有無新品上架,最好再搭配一杯咖啡。


超商甜點大戰,積極催生「不敗商品」

超商也看到機會,快速加入甜點戰局。2023年,全家便利商店率先打出甜點自有品牌「minimore」,今年第一季的甜點營收,較前年同期增長五成;今年5月,7-ELEVEN也在5000多家門市設置冷藏甜點專區,鎖定25至45歲客群,推出小份量、個人化的甜點品牌「LADEARS」。

全家商品本部副本部長黃正田觀察甜點的趨勢指出,下午茶成為一日三餐之外的鮮食延伸商機,在85度C的咖啡、甜點品牌百花齊放下,帶動喝下午茶的氛圍,2017年推出的法式檸檬塔至今八年,每月熱銷超過20萬個,贏得女性上班族青睞,勇奪「不敗商品」寶座。

根據台北市糕餅公會的調查顯示,59%的年輕人(20至29歲)認為,吃「西點蛋糕」可以放鬆╱放縱自我;48.4%覺得能紓壓療癒;30至39歲也一致認同,分別是58.5%、47.1%。

長期研究烘焙業的食品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陳麗婷發現,除了紓壓療癒功能,年輕人吃烘焙是在吃一種體驗跟個性,甜點要有設計感,拍起來美美的放在網路分享。「好吃外,一定要有個性,是一種LifeStyle的象徵,爭取同好的認同感。」

在新的需求下,烘焙業平價「快食尚」於焉誕生,甚至被喻為食品業的ZARA。隨便踏進一家麵包店,大小商品至少50∼60種起跳,聖瑪莉的旗艦店就高達100多種。「蛋糕的顏色很多元,從金黃色、黑色、粉色,到Tiffany藍;可頌就是可頌,為何還要壓成扁扁的,就是要吃個性啊,」陳麗婷進一步分析。


創新烙印成師傅DNA,產業持續成長

消費者愈來愈喜新厭舊,烘焙品牌商每星期必開產品會議,要求師傅創新再創新。「老闆希望每星期都有新品,最好每年可以出爆款,但這真的可遇不可求,每天都絞盡腦汁。」一位烘焙師傅嘆口氣說。

連以「便利」為訴求的超商,也趕搭「快食尚」列車。全家位於新竹縣的福比麵包廠,有吐司、麵包、鬆餅、夾心吐司四條產線,每年至少推出逾50種新品,幾乎每週一款,總計年產量逾4200萬個,業績突破30億元。

從烘焙器具廠「三能」的熱銷品,即能一窺汰舊換新的速度。當烘焙師傅研發出新款時,都需要模具才能完成。三能食品器具協理魏肇宏以吐司為例說明,從雲朵吐司、動物造型吐司,到生吐司,替換速度飛快。

2020年,日本生吐司品牌嵜本(SAKImotoBakery)進入台灣,當台北東區的門市開幕時,短短三個月,就賣出六萬多條生吐司,坊間爭相推出類似商品,但流行來得快去得快,生吐司盛況不再。

烘焙食品的生命週期還愈縮愈短,甚至僅剩幾個月。去年2月,台北的巢屋研發出千層蛋塔而引爆市場,同業也跟著搶搭順風車,卻苦無器具可用,當有人發現三能的常規品「小花蛋塔模」很合適時,隨即造成瘋狂搶購。

豈知千層蛋塔經由網路傳播後,快速蔓延至中國大陸。去年3月,中國大陸業者也一窩蜂搶買蛋塔模,三能緊急在中國大陸無錫廠加開兩條生產線日夜趕工,仍無法滿足兩岸需求。

新品不僅帶飛器具的營收,也與原輔料業者息息相關。由於德麥專為千層蛋塔研發的原輔料,廣受歡迎,總經理吳文欽為解決客戶沒有模具可用的困擾,飛到中國大陸跟三能催貨,還請同事從中國大陸帶蛋塔模回台灣,能帶多少算多少,以解決燃眉之急。

「沒有蛋塔模,就做不了千層蛋塔,德麥就賣不出去原輔料,」德麥財務長邱俊榮道出,一個零售不到40元「模子」的關鍵所在。

在兩岸齊推千層蛋塔下,促使三能去年6月「小花蛋塔模」的業績,較前年同期暴增50%,但熱銷4、5個月後,已退燒成常規模具。

繼千層蛋塔後,去年底,中國大陸一位師傅研發出黃油烤年糕(又稱奶油烤年糕),瞬間成爆款,很多客戶主動找三能訂製模具,三能花幾個月時間研發出不沾塗層的烤盤,可讓「栗子模」(栗子造型)均勻上色、烤出邊緣焦化以達到「外酥內軟」效果,馬上湧入大量訂單。

今年3月,台灣業者看到黃油烤年糕的視頻後,從85度C、聖瑪莉、吳寶春麥方店、法蘭司到武松殿、旅禾烘焙也紛紛推出,更導致「栗子模」一個難求。蕭凱峰笑說,流行速度太快,新研發的奶油烤年糕模具並非常規品,我們會在客戶下單後安排生產,目前最快交貨期,也需要二週左右。

不僅千層蛋塔、奶油烤年糕火紅,今年入榜的還有Q餅、蛋捲、焦糖起司蛋糕等,都被烘焙迷列入踩點名單。

創新已烙印成師傅的DNA,更是產業持續成長的主因。「沒有需求,就創造出需求,」南僑冷凍麵糰事業部資深行銷主任王惠宗認為,市場是被各種新品逼出來的。所以,當日本烘焙市場幾乎停滯,台灣每年仍有3∼4%的成長。


▲全家商品本部副本部長黃正田(中)指出,全家看好甜點商機,2004年即進入研發,現已開發超過百款甜點,是唯一自建甜點產線的超商。黃菁慧 攝

延續珍奶出海奇蹟 烘焙業打開世界味蕾


台灣烘焙業者就在創新需求、成本上漲、人力短缺及各種通路的競爭下,練就一身功夫,卻唯獨無法突破內需市場的瓶頸。邱俊榮坦言,台灣做得再深再大,就只有2300萬人口,想增加營收,一定得走出去。

30年來,多數台商應買方要求而遷徙工廠,不管轉往何處,終端市場依舊是歐美,烘焙工業及烘焙品牌商卻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

1994年,台灣烘焙設備廠「新麥」率先搶占中國大陸的市場,其他業者也陸續跟進,主打「在地製造、就近服務」,成為內需產業鏈的一環,不少在中國大陸的台商,甚至是陸資企業不可或缺的代工廠。

他們從台灣到中國大陸、東南亞,再延伸至美國等地,都是以內需的客戶為主,相對容易躲過川普的關稅大刀。南僑在中國大陸的四座工廠,就是供應內地與東南亞的需求;目前,從台灣出口美國的業務極少,約為麵糰事業部一成,占集團總營收更低,所以關稅衝擊有限。三能外銷美國甚至不到1%;而經營原輔料的德麥則以進口為主,三大市場為台灣(58.16%)、中國大陸(29.18%)、馬來西亞(8.43%)等地,兩家影響都很小。

即便去年美洲市場營收占31.22%的新麥,關稅衝擊也低於台灣的外銷製造業者。主要是終端市場多元且分散,除美洲外,中國內需39%、亞洲(含東協10國、印度、中東、中亞、東北亞等地)20%,設備共銷往全球五大洲、60幾個國家地區,從台灣出口微乎其微,新麥不擔心美國施加給台灣的關稅。

目前雖有從中國外銷設備至美國,但總經理謝銘璟解釋,2024年毛利率達43.5%,關稅會損及銷美的一點利潤(目前中美還在談判,未最終確認),但不會賠錢,還可透過各種方式消化部分成本。

在這波關稅戰中,烘焙業宛如台灣產業的另一道風景。「廠商早早就做分散終端市場的布局了。」南僑集團總裁李勘文概括而言。

隨著台商開枝散葉,以及糕餅公會全國聯合會贊助比賽帶來的加成效果,逐漸打響台灣名號。2010年,吳寶春參加世界麵包大師個人賽,贏得歐法麵包類冠軍後,激勵更多人投入烘焙業;2022年,公會與企業更聘請烘焙師傅吳武憲擔任教練,帶領武子靖、李忠威、徐紹桓參加「路易樂斯福世界盃麵包大賽」,分別奪下歐式麵包、甜麵包及藝術麵包的第一名,更首次榮獲團體組冠軍,每一次得獎都為烘焙業累積國際聲量。

技術、管理與食安,是台灣站穩世界的底氣

這幾年,更出現令人興奮的訊號:烘焙品牌逐漸站穩美國市場。

85度C堪稱國際化最快的代表,除台灣370家店、中國大陸434家門市外,最令人驚豔的是,2008年開拓美國市場至今,已在12州設立85家據點,預計2026年初,將突破百家大關。

85度C門市寬敞,採複合式經營,既能喝飲料也能點烘焙食品,符合當地年輕人胃口;連聖瑪莉也開了10家純烘焙直營店,受到許多美國家庭歡迎。李勘文觀察,美國不像台灣價格競爭激烈,堪稱烘焙業的藍海市場,85度C引進台灣的團隊專業經營,未來前景可期。

糕餅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子良認為,台灣的技術、管理與食安已贏得外國肯定,除了最知名的鳳梨酥,台式麵包也逐漸被看見,現值經貿環境巨變,廠商直接到美國等地經營內需市場,是可行之道,「85度C的成功,確實激發同業想走出去的意願。」

在珍奶等手搖飲成功出海的示範下,陳麗玲對未來充滿信心,「本來屬於台灣的日常,也可以變成世界的驚喜。有朝一日,我們也能打造出結合文化、美學與生活的台式烘焙品牌,成為另一張閃亮的產業名片。」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2025/9月 第471期

本文摘錄自‎

一團麵粉揉出2000億烘焙商機

遠見雜誌

2025/9月 第471期